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的世界▪P3

  ..續本文上一頁

  如是作:作是造作,力是潛在的功能,作是表現的動作。日夜轉移,四季更改,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皆是物的造作;善惡好醜,是六道衆生的造作;戒定慧是二乘聖人的造作;六度萬行,悲智雙運,是菩薩的造作;隨機垂應,八相成道,說法利生,是諸佛的造作。情與無情,若凡若聖,無不各有一定的造作。

  如是因:因是主因,原因。衆生的一切造作,都可以形成一種慣性,作爲引生未來生命或苦或樂的主因。譬喻大地含蓄的種子,是生長萬物之因;人類造作善業或惡業,是輪回六道生死因;二乘聖人造作無漏善業,是出世涅槃因;菩薩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是成就佛果菩提因。所以世出世間一切的一切,無不各有前因。

  如是緣:緣是助緣。事必由因之外,還需要有助緣,然後有結果。例如:植物是以種子爲因,以水土陽光人工等爲助緣,始可以萌芽、開花、結果。人則以善惡業爲因,以父母爲助緣,或扳緣于色聲等六塵境界,所以輪回六道,生死不已。二乘聖人作無漏因,加以出世善法爲助緣,所以能解脫生死,超出輪回。菩薩以般若爲因,以善知識及布施持戒等爲助緣,所以能覺悟成佛。諸佛以慈悲願力爲因,衆生機感爲助緣,所以來應生人間,成佛道、度衆生。由于衆生所作之因不同,助緣亦異,結果十法界聖凡苦樂不一。

  如是果:果是結果。作如是因,必感如是果,凡夫作有漏因,招感生死果;二乘作無漏因,得涅槃果;菩薩作成佛因,得菩提果;因果不昧,因果相類,謂之“如是果”。

  如是報:報是受報,果與報不同。例如:五谷的種子是因,水土陽光是緣,五谷豐收是果,食用五谷時才是報。又如人立志創業是因,學問知識與親朋的協助是緣,事業成功是果,享受應得的利潤財富才是報。

  六道衆生作善惡業是因,取舍六塵境界是緣,輪回生死是果,受苦或受樂是報。二乘聖人作無漏業因,修出世善法是緣,證阿羅漢是果,享受涅槃是報。菩薩廣學般若,上求下化是因,修行施、戒、忍、進、禅等是緣,證無上菩提是果,得大涅槃,常、樂、我、淨是報。

  因緣果報,是世間事物演變的層次,亦是衆生六道升沈的原則;若是有因無緣,絕對不可能感果受報。十法界有情、無情諸法,雖然各各具足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等事相差別,彼此互異,但究其根源,不出實相平等之理,所謂:“事有千差,理無二致。”因此,名爲“諸法實相”。

  諸法現象是事,諸法實相是理;佛的智慧,不但能照見諸法現象差別的事相,還能深入諸法實相的理性,同時體驗到即此理性,就是衆生本來具足的佛性。此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平等無二,如金剛經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此無有高下的平等理性,體雖真常不變,郤有隨緣之用;衆生隨迷染因緣,而起惑作業,因業受報,受報時又起惑、又作業,是以生死不斷,輪迥不息。

  楞嚴經說:“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靜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輪轉。”若果能夠覺悟世間諸法,相妄性真,又能夠舍妄歸真,放棄物質的角逐,擴展精神界的文明,隨悟淨的因緣,廣學般若,自覺覺他,自行化他,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就可以證得一切種智,將菩薩的道種智,提升至佛道究竟圓滿的智慧。

  綜上,我們應該知道,普通一般學說,只是能夠了解現象界的物理,始終無法認識諸法本體的真理,更不可能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可以說:只是一種表面的、有限的知識。學佛人對宇宙人生正確的理解,雖然是屬于正知正見,但亦是只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已,仍然未能親證諸法空性的本體。

  至于二乘聖人的一切智,雖然能夠截斷生死洪流,證入偏空涅槃寂靜的空理,得一切智,達到人生自利之目的。但不知此諸法空性,有隨緣的作用,而執著涅槃清淨的境界,不肯回小向大,入俗利生,其智慧偏而不圓,精神文明有限,心靈仍然還有法執的毛病。

  菩薩的道種智,既然能夠親證諸法空性不變的本體,同時理解諸法空性有隨緣的作用。不但明白宇宙現象,都是“緣起性空”,不再因迷戀于物質的享受,而執著于有;又明白“性空緣起”,知道有善有惡,有因有果,而不落于空。因此,本乎同舟共濟的精神,入世濟世,廣修無量善業,利益無邊有情,其知也真,其行既善且美,可是修學未竟,見理不深,精神文明仍然未能圓滿無缺,心靈還有少許無明障蔽,未能夠徹底回複心靈世界的清淨無染。

  唯有佛的一切種智,能夠親證諸法本體的真谛理,又能夠了解諸法種種差別相的俗谛理,更能究盡諸法實相的中道理;精神領域,廣大無涯,圓滿無缺,心靈世界,也純淨無染。故佛的智慧,是知的至真,世出世間,無過其上,因此,又名出世間上上智。

  今天,我們討論心靈世界的結果,應該知道:欲想提升人的知,止于至真,非皈依叁寶,親近善知識研究學佛不可。雖然,我們開始學佛,是絕對不可能即生成佛,立刻獲得佛道“一切種智”至真無上的智慧;不過,只要我們肯接受佛教正智的啓示,將世間一般表面而有限的知,提升爲明白人生真相的正知正見,知道世間“諸行無常”,就能夠寡欲知足,跳出物欲的陷阱,不再爲追求物質的享受,損人利己,作諸惡業,流轉生死,枉受種種不必要的苦惱。

  知道“諸法無我”,就可解除人生的迷惑,不致再被假我的蒙蔽,而能化私我爲大我,樂與天下,憂與天下;一定可以扭轉人惡毒的心理,清除心靈世界空氣的汙染,取消人間種種成見、偏見與邪見,使人類思想合理而統一,自然止息人類思想的沖突,取消鬥爭,導致和平。

  若果能夠再進一步,修習佛教叁無漏學的課程,持戒修定,因定發慧。所謂:“知若斷集,慕滅修道”,不斷發掘人生的真谛,一定可以取消世間的苦因苦果,發現真理的生命,獲得出世“涅槃寂靜”永恒的快樂。然後,再回小向大,自利兼他,不斷提升自己的知,終有一天,證得佛道“一切種智”的無上智慧,使自己的知到達最高層次,止于至真,不知各位以爲然否?

  現在,還有二十分鍾的時間,各位可以自由提問題,不過,讓我首先聲明,本人學識有限,如果知道的,一定會爲各位解答,否則,唯有請各位原諒。

  二、改善人的情

  人非草木,誰屬無情?所以人,不但是萬物之靈,而且是情感最豐富的動物。無論古今中外,人類爲了舒展豐富的情感,故有藝術的創作,家庭的組織,以及人際與國際間情感的交流。

  可惜時至今日,很多藝術作品,都無法發揮其舒情悅性,陶冶德性,輔導人向善發展的功能;反而變成色情的媒介,誨盜誨淫。令一般青少年,耳染目濡,小小年紀,就學會驕奢放縱,吃喝玩樂,學會濫交異性,或吸毒販毒,甚至學會持械打劫,開槍殺人。而殺害的竟然是自己的父母,或是師長與同學;作爲繼往開來的下一代,竟然淪落至如此地步,試問社會怎得不亂?

  至于一般家庭,情感的維系,又是那麼脆弱,毫無保障;而人際與國際關系的情感交流,亦每況愈下。加上人的情感不穩定,往往千變萬化,忽善忽惡,不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就是濫情溺愛,被情所困,自尋煩惱,害己害人。

  甚或有人,因爲不能善于處理個人的感情,而導致婚姻破裂,給社會帶來困擾,給人生舞臺製造悲劇。我們爲了阻止人間悲劇不斷上演,更爲了擴展人類的愛心,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互愛互助;非設法改善人的情不可。

  人類的情,可以分爲自私有限的,推己及人的,以及無我大悲的,叁種不同類型。

  (一)自私有限的情

  人性的情,原本是廣大無限,不分彼此的博愛。可惜衆生因無明煩惱的障蔽,固執自我,人人都希望擴大自我,愛惜自己,而被自我所蒙蔽,無法沖出自我所編織的煩惱圈套,無法跳出自我所製造私欲的陷阱。所以很多人只知愛自己,不懂得去愛別人,關懷別人;致使人性中的情,變爲卑鄙的自私心,尊貴的同情心,也變得那麼渺小、有限。而人性原本的博愛,亦隨之縮小爲五倫的愛;再由五倫的愛,縮小爲只愛自己的愛,不肯愛自己以外的人,反而要人遷就自己。

  投合自己所愛則歡“喜”,違背自己所愛就嗔“怒”,失去自己所愛使悲“哀”不已,隨順自己所愛心中就快“樂”無窮,妨害自己所愛則心生厭“惡”,滿足自己所愛則縱“欲”。于是在喜怒哀樂愛惡欲等七情六欲驅使下的人生,人聖潔的情,竟然淪落爲肉體的愛;再加上人貪新忘舊的毛病,舊的占有了,新的欲念又産生,不是移情別戀,就是製造色情紏紛,破壞家庭幸福。

  箫伯納說:“結婚沒有特殊的權力,使夫婦永久結合”。當夫婦之間,情感發生變化時,昔日的恩愛,變成滿懷的仇恨,不是抱恨分手,給社會製造問題兒童;便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非置對方于死地不可。

  即使是夫婦的情,能夠天長地久,永遠相愛,又能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國吧!但人的愛,畢竟是自私的、有限的;愛自己的家,就不能愛他人的家,愛自己的國,就不能愛他人的國。或有人爲了愛自己的家,使自己的妻兒幸福,就不惜犧牲他人的幸福;爲了愛自己的國,使自己的國家富強,就不擇手段,侵犯他國的權益。目前世界人類,所以無法和平相處,共存共榮,主要原因,就是愛己害人,愛私害公的人太多。

  (二)推己及人的情

  古之聖賢,爲了改善人間的情,而提倡仁慈博愛,推己及人。例如:孔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又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樊遲問:仁是甚麼?子曰:“愛人”。可知仁慈的發展,就是推愛己之心而愛人。

  孟子說:“恻忍之心,人皆有之,”此恻忍之心,就是人性的摯愛,但人應該以愛己之心而愛人,故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樂與天下,憂與天下。

  其他墨子所主張的兼愛…

《心靈的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