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的世界▪P8

  ..續本文上一頁別敏感,將發生禍福等事,先于夢中得見。例如:有人于夢中看見種種歡樂或悲哀的夢境,都可能變成事實。

  四因意識分別:因爲人的潛意識,常懷有某種希望,便會在夢中出現,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五因病所致:人于病危時,神志不清,可能夢見許多不尋常的事,或說呓語,皆非事實。亦有可能看見過去的冤親,或見佛菩薩來接引等。

  定位意識:是一種心力集中而統一的意境。這種意境的出現,是修行人由戒定慧的力量,所引生和諧、甯靜、輕安、悅愉的精神境界,並非普通人常有的經驗。必需要有相當修養的工夫,或如法修禅定的人,始有這種經驗出現。

  夢位意識,是顛倒妄想的錯覺居多,表面似真,事實非真,表面上似能推理,其實非理,唯知識家名之爲“非量”知識。

  散位意識中,固然有貫通前所經驗,成爲推理不誤的“比量”知識,但亦有錯誤的“非量”知識,其中尤以後者居多。

  定位意識,只是一種明朗的意境,多屬“現量”的直接知覺,很少參雜主觀的作用。

  綜合上面的分析,我們應該知道,意的含義,是概括心的集起功能,意的思量活動,與識的分別作用,都是組織衆生心靈世界的主要成員,而且是叁位一體,不可分割。本來衆生的真心,唯一真法界,清淨無染,但由于衆生的無明妄動,致令一真法界的真心,分爲集起、思量、分別不同的部門,致使純真純善純美的心靈世界,變成既複雜又汙染。

  (二)意的汙染

  人的心靈,原本是清淨無染,純一無雜的真善美世界;皆因衆生的一念不覺,迷真逐妄,遂使真心發生變化,成爲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再因此識的不覺,引生七識的妄覺,由七識的妄覺,産生六識的錯覺,妄想分別人我是非,故引起貪、嗔、癡、慢、疑、惡見種種不良的心理。衆生由不良的心理,策動行爲,造作殺、盜、淫、妄等惡業,致使人的心靈世界,真妄混雜,善惡交參,複雜無比,而且汙染不堪。從此汙染的心靈世界,所變現的現實世界,也就變成五濁惡世;而自由自在的真我,亦隨之變成苦惱的人生,枉受六道輪迥,流轉生死。故楞嚴經說:“一切衆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輪轉。”華嚴經亦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說:人間一切善惡,禍福,苦樂,都是人妄想識心的傑作。

  據說:從前有一位老和尚,法名意斷。因爲這位老和尚,精通心術,善能調伏心猿意馬,故取名意斷。可是有一天,心意忽然妄動,教徒弟們擺設擂臺,公開對心經。並訂立原則:凡能對上心經的人,不但賞賜五百個銅錢,還可以進入寺裏,吃最好的齋菜,住宿最高級的禅房。

  由于條件優厚,從朝至暮,上臺對心經的人的確不少,但都敗下陣來。意斷看看已經日落西山了,正想回寺,卻看見一個衣衫破舊的老太婆,手裏提著幾雙爛鞋,向著擂臺走來。意斷站在臺上很輕蔑的說:“你來對心經?”老太婆說:“沒錢買飯吃,只好如此了。”于是一僧一俗,便對起心經來。

  老和尚他,往自己頭上一指,老太婆她,卻往自己的腳一指;第一個回合,算是對通了。接著老和尚他又摸一摸肚皮,她卻拍一拍自己的屁股。他伸出五只手指,她出示出八個手指。他左手向下偏斜,她右手向上舉起。四個回合過後,意斷驚喜的說:“妙哉!妙哉!請呀!”就這樣,老太婆被迎進寺裏,吃上好的齋,住上等的嘉賓房,並獲得五百個銅錢的賞賜。

  意斷對于老太婆的才華,敬佩得幾乎五體投地,徒弟甲問:“師傅,老太婆的心經對得如何?”意斷無限感慨的說:“唉!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鬥量,我的心經給她對絕啦!我說:頭頂青天;她說:腳踏大地。我說:滿腹經論;她說:穩坐蓮花。我說:學富五車;她說:才懷八鬥。我說:請上西天;她說:擊倒泰山。啊,真了不起呀!”因此,徒弟們對老太婆也不敢怠慢,侍奉更加殷勤周到。

  徒弟乙對著老太婆豎起姆指說:“你老人家能夠對得上我師傅的心經,真了不起呀!”老太婆說:“那有甚麼困難呢!他問:你是補帽的嗎?我說:我是補鞋的。他問:是不是用牛的肚皮補呢?我說:是用牛的屁股皮補的。他又問:補一雙鞋給五個銅錢行嗎?我說:不行,要八個銅錢。最後他嫌八個銅錢太貴,叫我走。當時我的肚子餓得要命,就舉手想打他,俗語說:鬼都怕打,所以…,”老太婆還沒有說完,和尚們早已捧腹大笑,東歪西倒,…。

  各位,同是一個動作,由于老和尚與老太婆的心思不同,見解不同,境界不同,所以想法與意念都不同。以此類推,世間上的事情,也是一樣。同是一件事,同是一句話,由于各人的思想不同,學問知識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立場與角度都不同,見解也就不能一致。而人又是最固執的動物,每每喜歡固執自己的見解是對的,而強說他人的不是。因此,基于妄想識心的分別,基于自我主觀的執著,世間上的確是沒有真實的是非。

  還有,中國曆史上,有一位文學家名蘇東波,與佛印禅師是很要好的師友,常常在一起;但每當談論佛法時,蘇東波都被佛印禅師折服,屈居下峰。有一次,兩人一起靜座,蘇東波忽然問禅師:“你看我現在坐著,像個甚麼?”佛印禅師說:“我看你坐著像一尊佛。”禅師反問蘇東波:“你看我呢?”蘇東波說:“我看你,像一座堆積的牛糞。”禅師看看他,不再說甚麼。蘇東波以爲這一次,總算是占了上峰,滿懷高興的回家,告訴蘇小妹。豈料蘇小妹說:“哥哥,你又輸了,而且輸得很慘呀!”蘇東波說:“如何見得?”小妹說:“禅師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一尊佛,可是你心裏汙穢不淨,所以看禅師像一堆牛糞,還不認輸麼!”

  依據萬唯心的道理,可知人的內心清淨,高貴,善美,策動于人的思想與言行,自然也清淨,高貴,善美;反之,人的內心,汙穢不淨,策動于言行,也就卑鄙下劣,甚至凶惡殘酷。今日世界之所以烏煙瘴氣,社會罪惡,層出不窮,主要原因,就是人的心靈世界,空氣太惡濁、太汙染。我們欲想杜絕社會罪惡,首先就要清除人類心靈世界的汙染,使人的心意識,回複清淨,止于至美。

  (叁)意的淨化

  世界的惡濁,人生的苦惱,既然是由于衆生無明不覺,迷真逐妄所致。那麼,我們欲想離苦得樂,回複心靈世界的純淨無染,首先就要反妄歸真,轉迷爲悟,轉無明爲妙明,轉不覺爲正覺。

  (1)轉迷爲悟

  我們欲想轉迷爲悟,一定要皈依叁寶,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啓發正智,不斷提升自己的知;使自己知善惡,知因果,知邪正,知道做人的意義與任務,還要知道佛性平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更加要知道,衆生所以輪回生死,不能成佛的主要原因,就是迷失了此生佛平等的佛性,胡作非爲,損人利己,薄人厚我;造諸苦因,招致苦果。

  現在,欲想解脫輪迥的苦惱,必須從無明不覺的迷途中回頭,舍妄歸真,止惡向善,利己利人;持戒修定,進趣佛道。這種知識,是從叁寶的語言文字方面所獲得的啓示,可以說:是在“名字即佛”的階段,轉迷爲悟,轉無明爲妙明,轉不覺爲正覺。

  知就要行,使自己知行合一,解行並進;將所知道、所了解的佛法,付之實踐,所謂:“持戒修定,因定發慧。”由戒定慧的力量,製止心中的妄念,惡念,邪念,不再攀緣于五欲塵境,令自己內在六根的見聞覺知,與外界色聲香味觸等塵境脫離關系;而能夠清心寡欲,以清淨的身心,進修聖道,抛棄一向主觀上的錯覺(見感),自然可以降伏內心的煩惱妄想,念念反觀自性,與本覺理體相應。這就是在“觀行即佛”的位次上,轉迷爲悟,轉無明爲妙明,轉不覺爲正覺。

  由于精進修習佛法,定慧功深,引生無漏智慧,在菩提覺道的十信位中,由二信至七信,修習性空觀,斷盡叁界八十一品思惑,除去分別我執。進而發菩提心,趣向菩提道;由八信位起,再修法空觀,繼續前進,依稀見到佛性,清淨的真心,若隱若現,朦胧不清,是在“相似即佛”的位次上轉迷爲悟,轉無明爲妙明,轉不覺爲正覺。

  再由十信位,加工策進,止觀深入,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斷盡塵沙煩惱,進侵無明惑;得分斷無明,分證法身,所謂:“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直至十地位滿,轉凡成聖,親見佛性,事理圓融,性相貫通無礙。在菩提覺道的旅程中,登上等覺聖位,是在“分證即佛”的位次上轉迷爲悟,轉無明爲妙明,轉不覺爲正覺。

  等覺菩薩,由無功用道,斷盡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修學圓滿,二利究竟,福慧具足,叁惑盡,叁智圓,叁德顯,深入妙覺果海,成就佛果菩提,即是在“究竟即佛”的聖位,轉迷爲悟,轉無明爲妙明,轉不覺爲正覺。

  我們因爲皈依叁寶,接受佛法的啓示,增長智慧,深入禅定,乘一心叁觀的功力,經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位次,位位深入,由名字即佛,轉迷爲悟,轉無明爲妙明,轉不覺成正覺,直至究竟即佛,轉迷爲悟,徹底取消心中無明煩惱的汙垢,終于回複心靈世界的清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2)轉識成智

  當我們究竟轉迷爲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回複心靈世界究竟清淨時,就可以轉移凡夫的八種妄想識心,成爲佛果上的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

  成所作智:是一種特殊的創作能力,是轉變迷位衆生眼等五識所得的無漏智慧。迷途衆生,眼等五根,終日攀緣于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引生眼等五種識心,分別計較,貪戀五欲,作諸惡業,被業所牽,在生死苦海,輪回不息。即使幸得人身,又值善友,懂得修行,但不是限于智慧能力,就是缺乏福德因緣,欲想利己利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出現求不苦。

  今既如法修行,究竟轉迷爲悟,成就佛道功德,將染汙的心靈世界,變成純潔的正覺世間,則眼等五種識心,也隨著第八識而轉變,成爲能夠承辦一切利生事業的智慧…

《心靈的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