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不是離言的,而能順流趣入離言的中道。
依此深入中道正觀,精勤修習,將根本顛倒的自性徹底掀翻,直證真實,此
即無漏現量的自證,也即是中道的現觀。叁種般若中,此爲實相般若。此實相般
若,才是真般若;前二般若,是達到此實相般若的方便,所以因得果名,也名之
爲般若,爲中觀。要到此田地,須依中觀的方法論。所以我們應以信順中觀教爲
本,進而運用中觀的方法以觀察真理,以趨入中觀的現證。聞量、比量、現量叁
者,在正觀真理的過程上,是有著連貫性的,必然的關系性的。忽略此點,縱以
爲理事圓融,而實際上必然落于兩邊!201
§7.6 「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
不問在家出家,修學佛法,是要求其有用的。正如大乘所說:「菩薩爲衆生
而學」。修學,當下就要想到「所爲何事」。以出家學佛來說,出家也必有所事,
精勤勇進,決非如世俗所見,出家是隱逸、偷閑,或者逃禅。古代學佛,當然沒
有近代那樣的「學院」,然學佛要從「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下手,
201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52-p.57)。
48
然後才「法隨法行」。這是先經曆一番「聞思」,學佛而從聞思入門,正是佛法不
同一般宗教的地方。然學佛不能停滯于聞思,而應從事實行,學以致用。這可引
起了兩個問題:
一、要學(聞思)到什麼階段,然後從事實行?這是很難說的。「隨信行」
人,可能經一兩次的簡要聽聞,就深信而從事實行。「隨法行」人,總是多聞熏
習,徹了種種疑惑,然後從博返約,從事實行。但這不是說,起初不要實行,而
是說起初重在聞思,重在信解罷了。衆生的根性是不一的;佛法也不可能專從聞
思去完全通達的。所以,如善于應用,學與用相結合,那即使所學不深,也會一
天天增進,更切實、深刻起來。否則,學到相當程度,不能見于實行;或者實行
時,不能與所學相結合。那相當的聞思知解,可說一無用處,久久也會退失了。
那一心想學,專重聞思而不想實用,將永遠是空虛的,也難有更高的造詣。
二、從學到行,出家人應怎樣行呢?原則的說,應該修行,是信、戒、定、
慧的修行。除此以外,也就沒有出家行了。但衆生根性與好樂不一,不可能人人
一樣。從佛法存在于人間,爲自己、爲衆生、爲佛教,出家人所應行的,古來說
有叁事:一、修行,二、學問,叁、興福。這叁者總括了出家學佛的一切事行;
弘揚佛法,利益衆生,都不外乎此。以個人來說,專心修行(專指定慧說),爲
上上第一等事。以佛教及衆生來說,學問與興福,正是修習智慧與福德資糧,爲
成佛所不可缺少的大因緣。出家而能在這叁面盡力,即使不能盡如佛意,也不致
欠債了。202
§7.7 慧學進修之成就
§7.7.1 成信戒定慧之果
慧學的進修,與一切清淨功德,總要彼此相應,互爲增上,決無離去其他無
邊行願,而可單獨成就之理。所以嚴格地說,慧學也因其他功德的熏修而完成,
其他無量功德也因慧學的成就而滋長。一切清淨功德與慧學,在完善的修證中,
是相攝相關,互依並進的。大乘經裏,說六波羅蜜多展轉增上;小乘法中,說五
根──信、進、念、定、慧──相互依成,都是慧學與其他行門相應不離的說明。
聞、思、修叁有漏慧,是到達現證無漏慧應修的加行,也是慧學全部修程的叁個
階段。每一階段的成就,都有若幹清淨功德跟著生起,現在(約偏勝說)依次第
簡說如下:
202 印順導師《教製教典與教學》(p.188-p.190)。
49
一、聞慧成就,即正見具足,同時也是信根成就。初修學者,從多聞熏習中,
深入佛法,成就聞慧,對于叁寶谛理因能見得真、見得正,所以也就可以信得深,
信得切。學佛者到了聞慧成就或信根具足的時候,那怕遭受一切誹謗、威脅、打
擊,皆不能動其分毫底信念;甚至處于末法時代,或佛法衰落的地方,人們個個
都不信佛,他也能獨信獨行。真實深入佛法,具足正見,並不以別人的信不信,
或佛教的盛衰環境,來決定自己對于佛法底信仰。修習慧學,第一步便要起正見、
生深信,具備了不計利害得失,勇往直前,而永無退轉的堅決信念。
二、思慧成就,也即是淨戒具足;約大乘說,也就是慈悲、布施、忍辱、精
進等功德的成就。我們對于佛法的進修,正信與正解(見)祇不過是初步的成就;
次一步的功行,便是將所信所解付之于實際行動,讓自己的一切身心行爲,皆能
合乎佛法的正道。思慧,就是從聽聞信解而轉入實際行動的階段。它雖以分別抉
擇爲性,但卻不僅是內在的心行,而且能夠發之于外,與外在身語相呼應,導致
衆生諸行于正途。在佛法的八正道中,先是正見、正思惟,然後乃有正語、正業、
正命。這即是說,有了正思惟(思慧成就),無論動身發語乃至經濟生活等等,
一切都能納入佛法正軌了。這是由思慧成就而引出圓滿的戒德。同時,大乘的淨
戒,常與悲心相應;在淨戒中,可以長養悲心;也唯有具足悲心,才能成就完善
的大乘淨戒。悲心與淨戒,有著密切的關連性。佛教的製戒,原來具有兩面性的
意義:一是消極的防非止惡,一是積極的利生濟世。究其動機與目的,則不外乎
自利與利他;自利,可以壓製煩惱不生,得到身心清淨;利他,乃因見到衆生苦
惱,不忍再加損害,先是實行不作損他的壞事,即防非止惡的消極表現,繼而發
爲利樂饒益有情的悲行,也就是大乘悲心的成就。所以菩薩受戒,不僅爲自淨其
身而防非止惡,同時尤重饒益有情的積極行動。因此布施、忍辱、精進等大乘功
行,都與淨戒俱起。
叁、修慧成就,必從散心分別觀察,而到達定心相應,才是修慧,所以修慧
即是具足正定──定成就。從修慧不斷努力上進,真實無漏慧現前──現證慧成
就,即能斷煩惱,了生死,成就解脫功德。
前面說到智慧的究極體相,是信智一如,悲智交融,定慧均衡,理智平等,
這到大乘無漏慧時,便皆成就──分證。如聞慧的成就,含攝得信根──于叁寶
谛理決定無疑,即是信智一如的表現。思慧成就,由于淨戒的俱起,特別引發了
深切的悲願,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修慧成就,則必與定心相應,是爲定
慧均衡。現證無漏慧,以如如智,證如如理,如智如理平等不二,達到理智平等
的最高境界;也是到達此一階段,四者才能圓具。由此可知,慧學的成就,是離
50
不開其他功德的;其他功德,也要依慧學才能究竟完成。若離信、戒、悲、定,
而專談高深現證無漏慧,即是妄想。龍樹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爲邪
空」。空而不能與信戒相應,即落邪惡坑,永遠不得現證解脫。關于這點,從前
虛大師也曾明確的指出。總而言之,若修慧學而拋卻其他無邊清淨功德,那不管
在聲聞法,或是大乘教中,都是極不相應的。
§7.7.2 成涉俗濟世之用
在進修慧學的過程中,一般學佛者,每每祇著重在如何證得勝義谛理而又不
離世俗事相,所謂從真出俗,即俗即真,事理無礙。使現實生活與最高理性,達
到完全的統一。不過智慧的初證,總不免偏重真性的,所以最初證得一切法空性,
還需要不斷地熏修,將所悟真理證驗于諸法事相;然後才能透過真理去了達世
俗,不執著,離戲論,真俗圓融而無礙。于是悟理與事行,生活與理性,無往而
不相應。把握這一重點,原是不錯的,但大乘慧學,更要注意到慧力的擴展。在
未成就聞、思、修叁慧之前,對于世間的,凡有益人生社會的種種學問,都應該
廣泛的學習;但如沒有佛法聞、思、修的特質作根本,當然祇是普通知識而已,
與佛法無關。然菩薩發心,以教化衆生爲要行,必須具有廣大的願欲,遍學一切
世出世間無邊法門,種種善妙知識。所以菩薩初學,一面修學聞、思、修,一面
對于各類學問,也應隨分隨力廣求了知。大乘聖典曾經指出:「菩薩當于五明處
學」。因爲五明中,除了內明(佛法──包括叁乘聖道)是菩薩所應學的根本而
外,其他醫方、工巧、因明(論理學)、聲明(語文學),都是有助弘揚佛法,有
利社會民生的學問。菩薩爲護持佛法,爲利益衆生,這些自然不能不學。一個人
如果在未得佛慧甚至未信佛以前,就多聞博學,對世間知識無不明了通達,那麼
他若信皈佛教,獲得證悟,即能說法無礙,教化無量衆生。如舍利弗在學佛以前
就是一位著名的學者,所以當他轉入佛法,證阿羅漢果後,便成爲智慧第一的大
聖者了。同時,在修學的過程中,一切世間學問,在體證法空,離諸戲論,一無
所得的境界上,似乎都是妄想分別的剩累,但如透過了這一關,卻成爲菩薩濟世
利生的大用。有了悟證以後,更應學習以及運用佛法,使世學與佛法融通無礙。
菩薩不但是道智,而且是道種智,這是一般所不大注意的。真正的大乘慧學,不
但重視觀境與生活的相應,理性與事相的統一;而且能夠博通一切世學,容攝無
邊微妙善法,使一切世間學,無礙于出世的佛學,並成爲佛法利益衆生的善巧方
便。203
203 印順導師《學佛叁要》(p.189-p.194)。
51
十二分教
(一)契經(梵 sūtra,音譯修多羅),又作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
(二)應頌(梵 geya,音譯祇夜),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複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故亦稱重頌。
(叁)記別(梵 vyākara.a,音譯和伽羅那),又作授記。本爲教義之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衆弟子之未來所作之證言。
(四)諷頌(梵 gāthā,音譯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以頌
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
(五)自說(梵 udāna,音譯優陀那),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
(六)因緣(梵 nidāna,音譯尼陀那),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
(七)譬喻(梵 avadāna,音譯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說法義。
(八)本事(梵 itiv.ttaka,音譯伊帝曰多伽),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或開卷語有「佛如是說」之經亦屬此。
(九)本生(梵 jātaka,音譯阇陀伽),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
(十)方廣(梵 vaipulya,音譯毗佛略),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
(十一)希法(梵 adbhuta-dharma,音譯阿浮陀達磨),又作未曾有法。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
(十二)論議(梵 upade.a,音譯優波提舍),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
講義 一 二 叁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P.17、22 正經 歌詠 記說 偈他 因緣 撰錄 本起 此說 生處 廣解 未曾有法 說義
P.18 修多羅 祇夜 受記 伽陀 優陀那 尼陀那 阿波陀那 伊帝目多伽 阇多伽 毗富羅 阿浮多達摩 優波提舍
P.21 契經 應誦 記別 諷頌 自說 因緣 譬喻 本事 本生 方廣 希法 論議
52
出入息念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 26(CBETA, T27, no. 1545, p. 136, a17-c11):
如〈契經〉說:佛告苾刍:
(1)我已念入出息,了知我已念入出息;1
(2)我已念短入出息,了知我已念短入出息;2
(3)我已念長入出息,了知我已念長入出息;3
(4)我已覺遍身入出息,了知我已覺遍身入出息;4
(5)我已止身行入出息,了知我已止身行入出息。5
(6)我已覺喜入出息,了知我已覺喜入出息;6
(7)我已覺樂入出息,了知我已覺樂入出息;7
(8)我已覺心行入出息,了知我已覺心行入出息;8
(9)我已止心行入出息,了知我已止心行入出息。9
(10)我已覺心入出息,了知我已覺心入出息;10
(11)我已令心歡喜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歡喜入出息;
(12)我已令心攝持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攝持入出息;
(13)我已令心解脫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解脫入出息。
(14)我已隨觀無常、斷、離、滅入出息,了知我已隨觀無常、斷、離、滅入出息。11
1 第二說:念入出息者,是欲界持息念;
2 第二說:念短息者,是初靜慮;
3 第二說:念長息者,是第二靜慮;
4 息念未成,觀入出息從鼻入出。息念成已,觀身毛孔猶如藕根,息風周遍于中入出。
第二說:覺遍身者,是第叁靜慮;
5 止身行者:謂令息風漸漸微細,乃至不生,應知此中念入出息者是總,念短入出息等是別。
第二說:止身行者,是第四靜慮。
6 覺喜者:觀初、二靜慮地喜。
7 覺樂者:觀第叁靜慮地樂。
8 覺心行者:觀想及思。
9 止心行者:謂令心行漸漸微細乃至不生。
10 覺心者:謂觀識體。
11 尊者世友:「隨觀無常者:謂觀息風無常。隨觀斷者:觀八結斷。隨觀離者:觀愛結斷。
隨觀滅者:觀結法斷。」……
《修學的綱要──四預流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