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学的纲要──四预流支▪P14

  ..续本文上一页虽不是离言的,而能顺流趣入离言的中道。

  依此深入中道正观,精勤修习,将根本颠倒的自性彻底掀翻,直证真实,此

  即无漏现量的自证,也即是中道的现观。三种般若中,此为实相般若。此实相般

  若,才是真般若;前二般若,是达到此实相般若的方便,所以因得果名,也名之

  为般若,为中观。要到此田地,须依中观的方法论。所以我们应以信顺中观教为

  本,进而运用中观的方法以观察真理,以趋入中观的现证。闻量、比量、现量三

  者,在正观真理的过程上,是有着连贯性的,必然的关系性的。忽略此点,纵以

  为理事圆融,而实际上必然落于两边!201

  §7.6 「学以致用」与「学无止境」

  不问在家出家,修学佛法,是要求其有用的。正如大乘所说:「菩萨为众生

  而学」。修学,当下就要想到「所为何事」。以出家学佛来说,出家也必有所事,

  精勤勇进,决非如世俗所见,出家是隐逸、偷闲,或者逃禅。古代学佛,当然没

  有近代那样的「学院」,然学佛要从「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下手,

  201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52-p.57)。

   48

  然后才「法随法行」。这是先经历一番「闻思」,学佛而从闻思入门,正是佛法不

  同一般宗教的地方。然学佛不能停滞于闻思,而应从事实行,学以致用。这可引

  起了两个问题:

  一、要学(闻思)到什么阶段,然后从事实行?这是很难说的。「随信行」

  人,可能经一两次的简要听闻,就深信而从事实行。「随法行」人,总是多闻熏

  习,彻了种种疑惑,然后从博返约,从事实行。但这不是说,起初不要实行,而

  是说起初重在闻思,重在信解罢了。众生的根性是不一的;佛法也不可能专从闻

  思去完全通达的。所以,如善于应用,学与用相结合,那即使所学不深,也会一

  天天增进,更切实、深刻起来。否则,学到相当程度,不能见于实行;或者实行

  时,不能与所学相结合。那相当的闻思知解,可说一无用处,久久也会退失了。

  那一心想学,专重闻思而不想实用,将永远是空虚的,也难有更高的造诣。

  二、从学到行,出家人应怎样行呢?原则的说,应该修行,是信、戒、定、

  慧的修行。除此以外,也就没有出家行了。但众生根性与好乐不一,不可能人人

  一样。从佛法存在于人间,为自己、为众生、为佛教,出家人所应行的,古来说

  有三事:一、修行,二、学问,三、兴福。这三者总括了出家学佛的一切事行;

  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都不外乎此。以个人来说,专心修行(专指定慧说),为

  上上第一等事。以佛教及众生来说,学问与兴福,正是修习智慧与福德资粮,为

  成佛所不可缺少的大因缘。出家而能在这三面尽力,即使不能尽如佛意,也不致

  欠债了。202

  §7.7 慧学进修之成就

  §7.7.1 成信戒定慧之果

  慧学的进修,与一切清净功德,总要彼此相应,互为增上,决无离去其他无

  边行愿,而可单独成就之理。所以严格地说,慧学也因其他功德的熏修而完成,

  其他无量功德也因慧学的成就而滋长。一切清净功德与慧学,在完善的修证中,

  是相摄相关,互依并进的。大乘经里,说六波罗蜜多展转增上;小乘法中,说五

  根──信、进、念、定、慧──相互依成,都是慧学与其他行门相应不离的说明。

  闻、思、修三有漏慧,是到达现证无漏慧应修的加行,也是慧学全部修程的三个

  阶段。每一阶段的成就,都有若干清净功德跟着生起,现在(约偏胜说)依次第

  简说如下:

  202 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p.188-p.190)。

   49

  一、闻慧成就,即正见具足,同时也是信根成就。初修学者,从多闻熏习中,

  深入佛法,成就闻慧,对于三宝谛理因能见得真、见得正,所以也就可以信得深,

  信得切。学佛者到了闻慧成就或信根具足的时候,那怕遭受一切诽谤、威胁、打

  击,皆不能动其分毫底信念;甚至处于末法时代,或佛法衰落的地方,人们个个

  都不信佛,他也能独信独行。真实深入佛法,具足正见,并不以别人的信不信,

  或佛教的盛衰环境,来决定自己对于佛法底信仰。修习慧学,第一步便要起正见、

  生深信,具备了不计利害得失,勇往直前,而永无退转的坚决信念。

  二、思慧成就,也即是净戒具足;约大乘说,也就是慈悲、布施、忍辱、精

  进等功德的成就。我们对于佛法的进修,正信与正解(见)祇不过是初步的成就;

  次一步的功行,便是将所信所解付之于实际行动,让自己的一切身心行为,皆能

  合乎佛法的正道。思慧,就是从听闻信解而转入实际行动的阶段。它虽以分别抉

  择为性,但却不仅是内在的心行,而且能够发之于外,与外在身语相呼应,导致

  众生诸行于正途。在佛法的八正道中,先是正见、正思惟,然后乃有正语、正业、

  正命。这即是说,有了正思惟(思慧成就),无论动身发语乃至经济生活等等,

  一切都能纳入佛法正轨了。这是由思慧成就而引出圆满的戒德。同时,大乘的净

  戒,常与悲心相应;在净戒中,可以长养悲心;也唯有具足悲心,才能成就完善

  的大乘净戒。悲心与净戒,有着密切的关连性。佛教的制戒,原来具有两面性的

  意义:一是消极的防非止恶,一是积极的利生济世。究其动机与目的,则不外乎

  自利与利他;自利,可以压制烦恼不生,得到身心清净;利他,乃因见到众生苦

  恼,不忍再加损害,先是实行不作损他的坏事,即防非止恶的消极表现,继而发

  为利乐饶益有情的悲行,也就是大乘悲心的成就。所以菩萨受戒,不仅为自净其

  身而防非止恶,同时尤重饶益有情的积极行动。因此布施、忍辱、精进等大乘功

  行,都与净戒俱起。

  三、修慧成就,必从散心分别观察,而到达定心相应,才是修慧,所以修慧

  即是具足正定──定成就。从修慧不断努力上进,真实无漏慧现前──现证慧成

  就,即能断烦恼,了生死,成就解脱功德。

  前面说到智慧的究极体相,是信智一如,悲智交融,定慧均衡,理智平等,

  这到大乘无漏慧时,便皆成就──分证。如闻慧的成就,含摄得信根──于三宝

  谛理决定无疑,即是信智一如的表现。思慧成就,由于净戒的俱起,特别引发了

  深切的悲愿,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修慧成就,则必与定心相应,是为定

  慧均衡。现证无漏慧,以如如智,证如如理,如智如理平等不二,达到理智平等

  的最高境界;也是到达此一阶段,四者才能圆具。由此可知,慧学的成就,是离

   50

  不开其他功德的;其他功德,也要依慧学才能究竟完成。若离信、戒、悲、定,

  而专谈高深现证无漏慧,即是妄想。龙树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

  空」。空而不能与信戒相应,即落邪恶坑,永远不得现证解脱。关于这点,从前

  虚大师也曾明确的指出。总而言之,若修慧学而拋却其他无边清净功德,那不管

  在声闻法,或是大乘教中,都是极不相应的。

  §7.7.2 成涉俗济世之用

  在进修慧学的过程中,一般学佛者,每每祇着重在如何证得胜义谛理而又不

  离世俗事相,所谓从真出俗,即俗即真,事理无碍。使现实生活与最高理性,达

  到完全的统一。不过智慧的初证,总不免偏重真性的,所以最初证得一切法空性,

  还需要不断地熏修,将所悟真理证验于诸法事相;然后才能透过真理去了达世

  俗,不执着,离戏论,真俗圆融而无碍。于是悟理与事行,生活与理性,无往而

  不相应。把握这一重点,原是不错的,但大乘慧学,更要注意到慧力的扩展。在

  未成就闻、思、修三慧之前,对于世间的,凡有益人生社会的种种学问,都应该

  广泛的学习;但如没有佛法闻、思、修的特质作根本,当然祇是普通知识而已,

  与佛法无关。然菩萨发心,以教化众生为要行,必须具有广大的愿欲,遍学一切

  世出世间无边法门,种种善妙知识。所以菩萨初学,一面修学闻、思、修,一面

  对于各类学问,也应随分随力广求了知。大乘圣典曾经指出:「菩萨当于五明处

  学」。因为五明中,除了内明(佛法──包括三乘圣道)是菩萨所应学的根本而

  外,其他医方、工巧、因明(论理学)、声明(语文学),都是有助弘扬佛法,有

  利社会民生的学问。菩萨为护持佛法,为利益众生,这些自然不能不学。一个人

  如果在未得佛慧甚至未信佛以前,就多闻博学,对世间知识无不明了通达,那么

  他若信皈佛教,获得证悟,即能说法无碍,教化无量众生。如舍利弗在学佛以前

  就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所以当他转入佛法,证阿罗汉果后,便成为智慧第一的大

  圣者了。同时,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切世间学问,在体证法空,离诸戏论,一无

  所得的境界上,似乎都是妄想分别的剩累,但如透过了这一关,却成为菩萨济世

  利生的大用。有了悟证以后,更应学习以及运用佛法,使世学与佛法融通无碍。

  菩萨不但是道智,而且是道种智,这是一般所不大注意的。真正的大乘慧学,不

  但重视观境与生活的相应,理性与事相的统一;而且能够博通一切世学,容摄无

  边微妙善法,使一切世间学,无碍于出世的佛学,并成为佛法利益众生的善巧方

  便。203

  203 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189-p.194)。

   51

  十二分教

  (一)契经(梵 sūtra,音译修多罗),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二)应颂(梵 ge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三)记别(梵 vyākara.a,音译和伽罗那),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四)讽颂(梵 gāthā,音译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

  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

  (五)自说(梵 udā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

  (六)因缘(梵 nidā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七)譬喻(梵 avadā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八)本事(梵 itiv.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

  (九)本生(梵 jā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

  (十)方广(梵 vaipuly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

  (十一)希法(梵 adbhuta-dharma,音译阿浮陀达磨),又作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十二)论议(梵 upade.a,音译优波提舍),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

  讲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P.17、22 正经 歌咏 记说 偈他 因缘 撰录 本起 此说 生处 广解 未曾有法 说义

  P.18 修多罗 祇夜 受记 伽陀 优陀那 尼陀那 阿波陀那 伊帝目多伽 阇多伽 毗富罗 阿浮多达摩 优波提舍

  P.21 契经 应诵 记别 讽颂 自说 因缘 譬喻 本事 本生 方广 希法 论议

  

  

   52

  出入息念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 26(CBETA, T27, no. 1545, p. 136, a17-c11):

  如〈契经〉说:佛告苾刍:

  (1)我已念入出息,了知我已念入出息;1

  (2)我已念短入出息,了知我已念短入出息;2

  (3)我已念长入出息,了知我已念长入出息;3

  (4)我已觉遍身入出息,了知我已觉遍身入出息;4

  (5)我已止身行入出息,了知我已止身行入出息。5

  (6)我已觉喜入出息,了知我已觉喜入出息;6

  (7)我已觉乐入出息,了知我已觉乐入出息;7

  (8)我已觉心行入出息,了知我已觉心行入出息;8

  (9)我已止心行入出息,了知我已止心行入出息。9

  (10)我已觉心入出息,了知我已觉心入出息;10

  (11)我已令心欢喜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欢喜入出息;

  (12)我已令心摄持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摄持入出息;

  (13)我已令心解脱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解脱入出息。

  (14)我已随观无常、断、离、灭入出息,了知我已随观无常、断、离、灭入出息。11

  1 第二说:念入出息者,是欲界持息念;

  2 第二说:念短息者,是初静虑;

  3 第二说:念长息者,是第二静虑;

  4 息念未成,观入出息从鼻入出。息念成已,观身毛孔犹如藕根,息风周遍于中入出。

  第二说:觉遍身者,是第三静虑;

  5 止身行者:谓令息风渐渐微细,乃至不生,应知此中念入出息者是总,念短入出息等是别。

  第二说:止身行者,是第四静虑。

  6 觉喜者:观初、二静虑地喜。

  7 觉乐者:观第三静虑地乐。

  8 觉心行者:观想及思。

  9 止心行者:谓令心行渐渐微细乃至不生。

  10 觉心者:谓观识体。

  11 尊者世友:「随观无常者:谓观息风无常。随观断者:观八结断。随观离者:观爱结断。

  随观灭者:观结法断。」……

  

《修学的纲要──四预流支》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