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與現代青年

  人間佛教與現代青年

  文珠法師講述

  一、人間佛教的曆史

  二、人間佛教的思想

  叁、人間佛教的精神

  四、人間佛教之目的

  五、人間佛教之實踐

  六、人間佛教與社會

  七、人間佛教與現代青年

  佛教是屬于人間的,因爲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降生于人間,生長于人間,出家修行,覺悟成佛,說法利生,甚至雙林入滅,無一不是在人間。當年,佛創立佛教,固然是爲了淨化人間,現在,佛的曆史,佛的聖迹,佛的舍利,佛的教法,仍然流傳于人間,這都是有曆史考究的事實;所以我說:佛教是屬于人間。今天,讓我們從人間佛教的曆史,人間佛教的思想,的精神,以及人間佛教之目的,之實踐各方面去了解人間佛教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對青年的影響。

  一、人間佛教的曆史

  人間佛教的曆史,是最悠久,最和平,也最光榮的。當年釋尊降生于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宮,貴爲太子,養尊處優,享用如意。但悉達多太子,面對著的,卻是沒有真理、沒有正義、沒有平等與自由的政權;眼所見、耳所聞,都是廣大民衆在不平等的政權統治下,所發出淒慘的悲嗚。仁慈的太子,遂産生推翻階級製度,實施自由平等政策的意念。

  但智慧深邃的太子,深知道真正搶救蒼生的革命,並不是利用暴力鬥爭,和流血犧牲,而是改導人心,以德攝服;否則,以暴易暴,人類將永遠不得救,反而製造出雖曰愛之,實則害之的人間悲劇。因此,他毅然放棄王宮的享受,以及王位的繼承權,而出家修行,追求真理,希望來一次以真理爲基礎,以正義爲武器,以慈愛爲出發,以道德爲力量的不流血革命。

  當悉達多太子,夜睹明星,覺悟成佛,發現宇宙人生最高原理後,不但成功了他革命的理想,同時創立了自由平等,和平和諧的人間佛教。

  自此,不但在世界史上,添了一頁光輝燦爛永垂不朽的史實,而印度政壇,也出現了一幕純以真理,慈愛,同情,悲憫和自我犧牲爲出發,以理性代替沖動,以真理代替權威,以建設代替破壞,以教育代替殺戳,以因果的警誡代替法律的懲治,以慈愛的感化,代替武力的征服,以自由平等的待遇,代替奴役與壓迫之空前絕後的不流血革命。既解救了當時民間的困苦,也解救了數千年來人類精神之饑渴,充實了人性的空虛,彌補了人生與社會種種缺憾。使接受佛教真理啓示的人,都獲得日常生活實際的指導,增加生活情趣,糾正行爲錯誤,建立生活理想,提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甚至令出家投入僧團修道的人,都能夠解除生死苦惱的束縛,超凡入聖,獲得真理生命的歸宿。

  可知,當年的悉達多太子,不但是人類史上大智大慧大慈大悲的宗教家,亦是一位大雄大力大無畏的革命家。他那仁慈救世的正氣,舍己爲人之精神,永遠彌漫人間,充塞宇宙,釀成無可抗拒的洪流,使每個時代的生命,呼吸到這股綜合真理、慈悲和正義的熱流,都能夠悔過自新,棄暗投明,提倡仁愛,溶化仇恨。雖然,佛教在悠悠歲月的流傳中,不知道曾經遭遇過多少次外來的欺侮,和受過多少次外教的攻擊;但佛教徒總是慈悲,容忍、避免正面的沖突,以免發生流血的戰爭。自始至終,都沒有野蠻的暴動,沒有侵略的行爲,沒有殘酷的政策,沒有毒辣的手段,更沒有仇恨、嗔恚,敵視、鬥爭、不和諧、不合作的表現;有的只是和平共處的思想,慈悲容忍寬恕的精神,以及國家安甯兵革銷的祈禱,風調雨順民安樂的願望,准此,我說人間佛教的曆史,是和平的,光榮而又偉大的。

  二、人間佛教的思想

  佛陀雖然生長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封建時代,但他的思想,卻是趨向于民主自由平等。他爲太子時,無刻不在盼望自己的真理革命早日成功,無刻不在思索如何去實現他理想中自由平等的政策。及其覺悟成佛,不止發現了解脫煩惱,獲得真正自由的方法,同時證得理性的平等。所以他創立人間佛教,不但給人生活上、思想上、行動上、言論上的自由,還令人獲得精神上、生命上真正永恒的自由;不但主張階級平等、種族平等、法律平等、經濟平等、男女平等,待遇平等,同時說:佛性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以成佛。十方諸佛是己成之佛,一切衆生是末成之佛,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平等平等,無有高下。”是以佛製“四河入海,同一堿味,四姓出家,同一釋子。”使所有接受佛教導的人,在六和敬的僧團中,獲得一律平等待遇,沒有階級的尊卑,沒有種族的貴賤,沒有上下的分野;放眼觀看,其他宗教,都有一個高高在上的上司,和一群服從的下屬。當然,這些下屬是沒有資格,沒有權能升任上司的,他們應該永遠服從自己主子的指揮,任由自己主子的賞罰。佛教則不然,今日的教主,是過去的教徒;現在的教徒,可以充任未來的教主。

  佛教在平等的氣氛中,溶化了一切種族的歧視,沖破了貴賤的界限,以及階級的不平;而促進人類互相尊重的精神,以及提倡人類互愛互助的美德,可以說:佛教是真正自由平等的宗教。佛教的自由,除了生活的自由,還要實現生命的自由;除了侍遇的平等,還要實現理性的平等。這種徹底的自由平等,在其他宗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人間佛佛教,卻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石上,不止提倡,而且實現。

  叁、人間佛教的精神

  人間佛教的精神,不但慈悲愛護一切衆生,同時寬恕容忍一切衆生;做到冤親平等,拔苦與樂。慈悲是甚麼?慈悲,是人性的至愛,亦是人心至高的同情心,至極的正義感。原來,人性的至愛,同情心,正義感,是充塞宇宙,廣大無限的,誠如楞嚴經所說: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可惜因爲人心的貪欲與自私,每爲滿足個人的私欲而不顧他人的死活,甚至爲了自己的享樂,而犧牲他人的幸福,致使人性廣大無限的至愛,縮少至只愛自己的家,自己的國,甚至只知愛自己,不知愛他人,往往爲了滿足自己,不惜危害社會,損害他人,故人間罪惡日益增,禍患日益盛,而人生的叁苦、八苦,無量之苦,亦隨之俱來。

  今日世界,烽火處處,戰禍彌漫;今日社會,處處陷阱,危機四伏;現代人生,衆苦充滿,飽受憂患,皆因缺乏慈悲之過。因爲世界欠缺慈悲,人類無法互惠互利,共存共榮;反而互相侵犯,互相戰爭,互相殺戳,希望打倒對方,建立自己。因爲社會欠缺慈悲,人們無法互相尊重,和衷共濟;反而互怨互恨,互相猜忌,互相陷害,致使社會充滿仇恨敵對,失去互相關懷與照顧。因爲人心欠缺慈悲,無法互愛互助,共謀幸福,同求發展;反而互相攻擊,互相破壞;人爲的災害,不斷發生,而人生的苦惱,也就無窮無盡。

  佛爲愍念衆生苦,建立人間佛,提倡慈悲,實行寬恕。不止以財施、法施、無畏施來拔除衆生現實生活上的困苦,給予滿足的快樂;以四聖谛的真理,來解除衆生精神上的苦悶與空虛,給予真理生命永恒的怏樂。同時運用四無量心,四攝法,六度萬行等法門,來激發人性的至愛,長養慈悲,容忍寬恕他人,實行冤親平等,種族平等,甚至人畜平等,去愛護一切衆生,拯救一切衆生,並不因衆生的藐視或陷害而嗔恨,例如:外道的謗佛,提婆達多的害佛,玉耶的看不起佛,佛都一一予以寬恕,予以愛護。尤其對于那些不信仰自己,懷疑自己和反對自己的人,佛並不用威逼的手段來恐嚇他們,爭取他們;更不會用權力去懲罰他們,或用暴力去壓迫他們;仍然是那麼仁慈,那麼親善、那麼安詳、那麼喜悅地以慈悲的愛心來感化他們,以道德力量來攝服他們,以真理智慧來教導他們;甚至願意毀我名譽,害我身心,輕蔑我的人,皆離苦得樂,共成佛道。這種慈悲寬恕的精神,與其他爲了維持權威,爲了鞏固寶座,爲了爭取教徒而不擇手段,策動戰爭,攻擊異教的宗教比較,顯然,人間佛教的精神,是超越的,崇高而又偉大的。

  四、人間佛教之目的

  人間佛教之目的,不止要開拓人生的智慧,使人遠離意識的錯覺,獲得正知正見,了解真理,認識自己;同時要開拓二乘聖人的智慧,使之離情去執,回小向大,自利利他,共成佛道。

  因爲一般人的智慧,僅憑個人的主觀與偏見去推理,毫無真理的依據,既不能理解事物的真相,更無法認識人生,了解自己;因此,形成人類思想之分歧,産生各種不同的人生觀,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儒家致知格物之知,比較平常人來得透徹而真實,但亦只限于認識有形的事物,對于形而上學的精神領域,是不可能理解的。故孔子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知者也。”又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見儒家對于人生的認識,仍然有限。

  至于科學知識的不斷假設、求證、和推翻,結果所知的只是物理,似理,而非人生的真理。雖然由于科學之懷疑、追求、和不輕信的傳統態度,確實粉粹了許多人類的偏見和迷信,開發了人類智慧華果;但同時也給人帶來前所未有之苦難與災害。何況由于科學越進步,越顯出人類智慧領域之無限、廣大、和不可思議。科學越文明,越使人類精神頹喪,思想迷離恍惚,莫知所從。究其根由,在于科學只限物質文明,無法進入人類精神領域。雖然說:“食色性也”,但人生除了食和色兩種基本需要外,就是心靈對真理不停的追求。可是科學卻無法理解人生形而上學的問題;特別是心理和靈性的問題。所以,科學的成就,只是物理支離破碎的知識,根本無法接觸人類精神颌域,更不可能開拓人類的智慧,滿足人類靈性的要求。所以,我認爲今後人類,欲想了解真理,認識人生,豎立正知正見,獲得正確的人生觀,進而斷惑證真,離苦得樂,則舍人間佛教莫屬。

  因爲人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覺悟了平等的真理,揭開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既親證人生原本常樂我淨的真我,又透視現實人生由四大五蘊所組合的生命,只是一個假我的存在,而且是無常的,苦的,空的。人生意義,不是物質的享受,而是在于智慧的開拓;人生的價值,不…

《人間佛教與現代青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叁皈五戒的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