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P22

  ..續本文上一頁進一步應當提升你的觀智達到行舍智。更進一步聖道智與聖果智就會以涅槃爲目標而生起。大家應當記住這些修行步驟。

  第二組的四個階段:(一)「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喜而吸氣;我應當覺知喜而呼氣。』」如何能覺知喜而呼吸呢?你應當進入安般初禅。初禅中的五個禅支包括喜在內,因此安住在初禅時就是覺知喜而呼吸。從初禅出定並且檢查五禅支之後,你應當進入第二禅。第二禅有叁個禅支,包括喜在內。那時你也是覺知喜而呼吸。這是止禅的情況。

  在轉修觀禅時,你應當先入安般初禅。出定之後就觀照初禅裏包括喜在內的叁十四個名法爲無常、苦、無我。如此觀照之時,你的觀智裏也有喜這項名法。舉個譬喻而言,當你見到一位好朋友對你微笑時,你也會對他微笑。同樣的道理,由于觀智的目標(初禅的叁十四個名法)裏有喜,所以觀智裏也會有喜。如此觀照之時你就是覺知喜而呼吸。然後應當進入第二禅。出定後觀照第二禅裏包括喜在內的叁十二個名法爲無常、苦、無我。那時你的觀智裏也有喜,你也是覺知喜而呼吸。

  (二)「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樂而吸氣;我應當覺知樂而呼氣。』」就止禅的情況而言,由于樂存在于初禅、第二禅與第叁禅,所以當你安住于這叁種禅那當中的任何一種時,你就是覺知樂而呼吸。

  轉修觀禅時,從這叁種禅那的任何一種出定之後,你應當觀照禅那名法爲無常、苦、無我。那時由于禅那名法裏包含樂,所以你的觀智裏也有樂,因此可以說你是覺知樂而呼吸。

  (叁)「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心行而吸氣;我應當覺知心行而呼氣。』」當你安住于任何一種安般禅那時,你都可以體驗到心行,特別是個別禅那的禅支:初禅有五個禅支、第二禅有叁個禅支、第叁禅有二個禅支、第四禅有二個禅支。那時你就是覺知心行而呼吸。

  轉修觀禅時,你可以逐一地進入各個安般禅那,出定後觀照各個禅那的名法爲無常、苦、無我。如此觀照時,你能夠體驗到心行:初禅的叁十四個名法、第二禅的叁十二個名法、第叁禅的叁十一個名法、第四禅的叁十一個名法。這時可以說你是覺知心行而呼吸。

  爲什麼佛陀在這個階段教導心行呢?什麼是心行?在某部經中提到:──「想與受是心行。」因此在觀照那些禅那名法時,你必須特別注重在觀照想與受,尤其是受。就是由于這個緣故,所以此階段稱爲受念處。

  (四)「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心行而吸氣;我應當平靜心行而呼氣。』」當你以安般似相爲目標而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那時就可以說你是平靜心行而呼吸。爲什麼呢?因爲在初禅裏的心行比在近行定裏的更平靜,在第二禅裏的心行比在初禅裏的更平靜,在第叁禅裏的心行比在第二禅裏的更平靜,在第四禅裏的心行又比在第叁禅裏的更平靜。所入的禅那愈高時,心行就愈平靜。因此當你有系統地如此修行時,就是平靜心行而呼吸。

  轉修觀禅時,你必須有系統地觀照初禅名法、第二禅名法、第叁禅名法與第四禅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當你觀照初禅名法爲無常、苦、無我時,你的觀智是很平靜的。當你以同樣的方式觀照第二禅的名法時,你的觀智會更平靜。同理,以同樣的方式觀照第叁禅與第四禅的名法時,你的觀智會愈來愈平靜。如此修行時,你就是平靜心行而呼吸。

  在此階段,你同樣應當特別注重在觀照受,所以此階段也是受念處的階段。

  《安般念經》中第二組的這四個階段談到必須觀照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的名法。這些名法即包含在《大念處經》中「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所講到必須觀照叁種身當中的名身這一組裏,因此這兩部經所講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

  第叁組的四個階段:(一)「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心而吸氣;我應當覺知心而呼氣。』」就止禅的方式而言,你必須先進入安般念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從個別的禅那出定後應著重在觀照心,如此即是覺知心而呼吸。

  轉修觀禅時,你還是必須專注安般似相而進入初禅。出定後就觀照初禅的叁十四個名法爲無常、苦、無我,而特別著重在觀照心(識)。對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也以同樣的方法修行。如此觀照時,你就是覺知心而呼吸。

  (二)「他如此訓練:『我應當令心喜悅而吸氣;我應當令心喜悅而呼氣。』」你應當專注安般似相而進入初禅。出定之後檢查初禅的五禅支,其中包括喜禅支。你會發現由于喜禅支的緣故,所以你的心變得喜悅。如此,當你入在初禅中時就是令心喜悅而呼吸。在第二禅裏的情況也是一樣。這是就止禅的情況而言。

  轉修觀禅時,你必須在從安般初禅出定後觀照包括喜心所在內的初禅名法爲無常、苦、無我。從第二禅出定後也應如此觀照。那時你的觀智裏也有喜心所,它能使你的心喜悅。如此觀照時就是令心喜悅而呼吸。

  (叁)「他如此訓練:『我應當令心專注而吸氣;我應當令心專注而呼氣。』」你應當以安般似相爲目標而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這些禅那中都有一境性這個禅支,一境性就是定。安住在這些禅那中時,你的心只專注于安般似相,那時就是令心專注而呼吸。這是止禅的情況。

  轉修觀禅時,從這些禅那出定後你應當觀照各個禅那的名法爲無常、苦、無我。那樣觀照時,你的心會專注于禅那名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那就是令心專注而呼吸。

  (四)「他如此訓練:『我應當令心解脫而吸氣;我應當令心解脫而呼氣。』」你應當專注于安般似相而入初禅。在初禅裏你的心從五蓋解脫出來,那時就是令心解脫五蓋而呼吸。接著應當專注安般似相而進入第二禅,那時你的心從尋與伺解脫出來,因此你就是令心解脫尋與伺而呼吸。接著應當專注安般似相而進入第叁禅,那時你的心從喜解脫出來,所以是令心解脫喜而呼吸。然後應當專注安般似相而進入第四禅,那時你的心從樂解脫出來,這就是令心解脫樂而呼吸。這是止禅的情況。

  轉修觀禅時,你應當專注于安般似相而進入初禅。出定之後觀照初禅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當你能以觀智清楚地照見這叁項本質時,你的心就從常想、樂想、我想中解脫出來。同樣地,也應當觀照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的名法爲無常、苦、無我,以便令心解脫常想、樂想、我想而呼吸。

  這一組的四個階段都注重在觀照心,所以稱這一組爲心念處。然而,不能只觀照心而已,注重在觀照心的同時也必須觀照與心相應生起的其他心所。

  在《大念處經》的安般念一節裏,當你觀照叁種身(呼吸身、色身與名身)時,即是在觀照究竟名色法。《安般念經》在這裏講到的禅那名法都包括在究竟名色法之內,因此這兩部經所教導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四組的四個階段:(一)「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無常而吸氣;我應當觀無常而呼氣。』」在這一組當中佛陀只談論觀禅而已。在這裏我們必須分辨四種情況:(1)無常:五蘊就是無常。爲什麼?因爲它們一直在壞滅。(2)無常性:五蘊的無常本質。(3)無常隨觀:照見五蘊無常本質的觀智。(4)觀無常者:照見五蘊無常本質的禅修者。若要見到這四種情況,首先你必須照見五蘊,然後必須觀照五蘊無常的本質。

  在《大念處經》中,當禅修者證到第四禅之後,佛陀教導說:「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安住于觀照外在的身爲身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爲身。」那就是要觀照內在與外在的五蘊。這和《安般念經》在這裏談到要觀照五蘊是同樣的道理。

  (二)「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離貪而吸氣;我應當觀離貪而呼氣。』」在這裏有兩種離,即滅離與究竟離。滅離就是借著觀照壞滅而暫時舍離五蘊;究竟離就是永遠地舍離五蘊,亦即涅槃。首先你必須有系統地觀照五蘊的生滅爲無常、苦、無我。觀智強時就只注重在觀照五蘊的壞滅爲無常、苦、無我,那時你就是在觀照滅離五蘊而呼吸。觀智成熟時,你會證悟涅槃。那時你就能體會到涅槃是究竟離,因爲涅槃中完全沒有五蘊。所以當你安住于取涅槃爲目標的果定中時,就是在觀照究竟離五蘊而呼吸。

  (叁)「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滅而吸氣;我應當觀滅而呼氣。』」在這裏有兩種滅:剎那滅)與究竟滅。剎那滅是指五蘊的剎那壞滅;究竟滅是指五蘊的完全滅盡,亦即涅槃。如果能有系統地觀照五蘊的生滅爲無常、苦、無我,觀智強時,你會只見到五蘊的剎那壞滅,此觀智能暫時去除煩惱,那時你就是觀五蘊剎那滅而呼吸。證悟涅槃之後,當你安住于果定時,由于在涅槃中五蘊完全滅盡,因此你就是在觀五蘊究竟滅而呼吸。

  (四)「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觀舍而吸氣;我應當觀舍而呼氣。』」在這裏有兩種舍:棄舍與入舍。什麼是棄舍呢?你必須有系統地觀照五蘊爲無常、苦、無我以達到壞滅隨觀智。觀智成熟時,你的無常隨觀能棄舍驕慢,苦隨觀能棄舍貪愛,無我隨觀能棄舍邪見。那時你就是在觀棄舍煩惱而呼吸。此觀智不只能棄舍依五蘊而生起的煩惱,而且能令你的心趣向涅槃(五蘊與煩惱的完全息滅),因此你的觀智既是一種棄舍,也是一種入舍。終有一天你會證悟涅槃,那時你的道智會滅除煩惱。煩惱被徹底滅除時,你就是在觀棄舍煩惱而呼吸。同時你的道智慧夠直接地體驗涅槃,所以也可以說你是在觀趣入涅槃而呼吸。

  上述總共有十六個階段,每一階段裏都有吸氣與呼氣,因此就有十六種吸氣與十六種呼氣,合起來是叁十二種。這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爲了證悟涅槃而呼吸的方法。現在我們每天裏的每一刻都在呼吸,我們應當問自己是否依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在呼吸。如果能依照佛陀的教導而呼吸,終有一天你會證悟阿羅漢果,那時你的一切煩惱都被滅盡。般涅槃之後,一切五蘊與一切苦都被滅盡。因此請大家依照佛陀的教導來呼吸。

  結論是:《大念處經》的安般念一節所教導的方法與《安般念…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