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P23

  ..續本文上一頁經》所教導十六階段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佛陀根據聞法者根性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解釋而已。

  

  四護衛禅

  問45:請問禅師《清淨道論》並無說明修佛隨念要觀佛像,爲何指導時卻教禅修者需先觀佛像呢?

  答45:在《旗幡經》裏,佛陀說:「在遭遇厄難時,應當只想起我,然後憶念:世尊的確是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禦者、天人師、佛陀、世尊。」因此在開始修行佛隨念時,必須先觀佛像,不然我們怎麼能夠知道阿羅漢等特質是誰的呢?佛陀時代的人當然可以觀佛陀真正的相貌,但現在佛陀已入滅了,所以我們只能觀佛像,以代表佛陀。無論如何,我們只是在開始的階段觀佛像,而隨後當我們專注地隨念佛陀的特質時,即使該佛像消失了,也沒有什麼關系。

  問46:禅師是否可以詳細地解釋還沒有達到近行定及安止定的初學禅者如何修行佛隨念及死隨念?

  答46:在此我只能夠簡要地解釋它們。如果你要知道詳細的修法,請參考《清淨道論》。初學禅者只能通過想象來修行佛隨念。首先他必須看一尊佛像,把它當作是真實的佛陀。然後在心中想象該佛像。之後他必須選佛陀各種特質當中的一個,例如「阿羅漢」。「阿羅漢」有五項定義,他可以任選其中之一,例如:佛陀堪受一切人、天神及梵天神頂禮,因爲他擁有無上的戒定慧。然後他必須一心專注于該特質,直到證得近行定。然而佛陀的特質是非常深奧的,因此初學禅者不容易成就佛隨念。

  初學禅者也只能通過想象來修行死隨念。首先他必須想象自己未來的屍體,然後取跟死亡心同時滅盡的命根爲目標,再以「我必定會死亡」這樣的心念來專注于它來培育定力。然而初學禅者也不容易成就死隨念,因爲他無法真正地看到自己的命根滅盡。

  另一個比較容易的方法是先修行安般念或遍禅達第四禅或修行四界分別觀達到近行定,再以該定力爲基礎來修行佛隨念或死隨念。

  問47:如果只修行佛隨念能證悟涅槃嗎?

  答47:不能。然而以佛隨念的近行定作爲基礎,你可以修行四界分別觀以看到色聚,然後分析究竟色法、分析究竟名法、辨識名色法的因,再觀照名色法及它們的因爲無常、苦、無我。如此修行觀禅你就能夠證悟涅槃。

  問48:是否需要相當的禅定才能修行四護衛禅?

  答48:這會比較好,但並不是必要條件。

  問49:未證得禅那的初學禅者如何修行慈心禅?

  答49:他應該先想象一個他敬愛且又與他同性的人的笑容,然後以下列四個方式向他散播慈愛:「願此善者沒有仇敵;願此善者沒有內心的痛苦;願此善者沒有身體上的痛苦;願此善者愉快地自珍自重。」如此散播慈愛四至五遍之後,他應該選其中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持續不斷地向該人散播慈愛,且心專注于該人的笑容。他必須如此修行許多個星期、許多月或許多年,直到證得禅那。之後他應該照我在之前的開示中所說的方法修行。然而要證得慈心禅那對他來說並不容易,因爲一般上他所選的對象的影像並不穩定,時常會消失。

  問50:有人說沒有舍心第四禅的人修慈心觀會生起愛染,這種說法正確嗎?

  答50:這是錯誤的說法。如果他以正確的方法修行慈心觀,愛染就不會生起。而且若人要證得舍心第四禅,他就必須先已證得慈心、悲心及喜心的第叁禅。

  問51:修行慈心觀是否會引發一個人發心修行菩薩道?

  答51:這視禅修者自己的意願而定。如果他想要修行菩薩道,那是可以的,或者若他想要成爲聖弟子,他也可以成爲聖弟子,就好像須菩提尊者、優陀羅、莎瑪瓦蒂皇後及古入達拉。

  問52:證得慈心禅的禅修者在出定之後,是否真的有慈愛心?

  答52:如果他保持慈愛心就會有近行定的慈愛。然而,如果他對任何目標不如理作意就會失去慈愛。

  問53:我聽有些禅修者說在靜坐中有人來向他要求回向功德,這是幻覺嗎?修慈心觀回向給他們有效嗎?如果有效,他們是否在過去世和我們有關系?

  答53:可能是幻覺,也可能是真實的。修行慈心觀並不是在回向功德。如果你要把功德回向給他們,你應該做某件善事,例如布施、持戒、修禅,然後說:「我把這項功德與你們分享」或「我把這項功德平等地與一切衆生分享」。在生死輪回裏,沒有任何衆生不曾是我們的親戚。

  問54:修行慈心觀時能看見天神、地獄等衆生,此能力與天眼通有何不同?

  答54:天眼通比慈心觀更強而有力。雖然兩者都能産生光明,但是比較起來,天眼通的光明比慈心禅的光明更強。修行慈心觀的人只能部份地見到天神、地獄等衆生而已;具有天眼通的人則能透徹地見到那些衆生,並且能清楚地了知造成他們投生在那裏的業。

  問55:修行身至念一定要全部修完才能證悟嗎?(比如修完安般念後,修行四界分別觀,然後四威儀等等)這樣排列說法是佛陀所訂下的嗎?若一定要修完,那麼在現今社會又如何修墳場觀?

  答55:要證悟涅槃不一定需要修完身至念業處裏的所有法門。佛陀以這樣的排列說法只是爲了解釋教法而已,而不是指在實際修行時必須依照如此的固定次第。在你修行墳場觀的時候,不需要修全部九種墳場觀,只需要觀照以前你所見過的任何一種屍體爲不淨,以此來培育定力即可。如果你從來沒有見過人類的屍體,那麼也可以觀照動物的屍體,乃至觀照報章雜志上所刊登照片裏的屍體。

  

  其他止禅

  問56:白遍和光明遍有什麼共同與不同的地方?這兩者能夠達到第幾禅?

  答56:它們取不同的目標。白遍取白色爲目標,光明遍則取日光、月光、燭光或其他光爲目標。然而,當你證得它們的第四禅時,它們就差不多是一樣的,因爲白遍的目標在那時候變成透明的白光。修行這兩種遍禅都能夠達到第四禅。

  問57:初學者在以叁十二身分爲修止禅業處時,因爲沒有智慧之光的幫助,那是否意味著他在觀照叁十二身分時只是假想式或概念式地觀?請詳細解釋這種修法。謝謝!

  答57:是的,他只能通過想象來修行。無論是通過想象或直接地照見叁十二身分,它們都只是概念法。如果你想要知道初學者的詳細修行方法,你可以讀《清淨道論》。

  問58:定力與正念是否一定需要在緩慢的動作中才會出現,而不會在快速的動作中出現?

  答58:這因人而異。有些禅修者只能夠在緩慢的動作中保持正定與正念,但是有些禅修者在正常或快速的動作中也能保持正定與正念。

  問59:是否能夠通過用念珠來念咒而達到近行定或禅那?

  答59:在上座部佛教裏並沒有念咒的止禅修法。有一位緬甸大長老告訴我,咒語是源自婆羅門教、基督教及回教。在上座部佛教裏也沒有用念珠的禅修法門,所以我們不能說是否能夠通過用念珠來念咒而達到近行定或禅那。

  問60:靜坐中生起的妄念是否是一種業?如果是的話,那麼靜坐並不代表只造善業,也有可能會造惡業,是嗎?

  答60:這有視那是什麼念頭而定。如果你如理作意地想,例如你想要在明天供僧,那麼它即是善的。但是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地想,例如你想要享受欲樂,那麼它即是惡的。

  問61:導致我們不能證得禅那的強烈五蓋是不是業障或魔障?

  答61:業障就是惡業。五蓋只是在你心中生起的不善法而已,不是魔障。

  問62:修成四禅八定之後是否可能造成來世投生于無想天(無想有情天)?

  答62:這依照你自己的意願而定。如果想要投生到無想天,從第四禅出定之後你必須修行一種特殊的方法,稱爲「離名行」,意即厭離名法的修行方法。修行此法的人從第四禅出定後就不斷作意“──「名法是可厭的,名法是可厭的」。爲什麼他們會那麼想呢?因爲他們觀察到無論他人如何對待屍體,屍體都不會感到苦或樂。人之所以會有痛苦或快樂都是由于名法的緣故;如果沒有名法,就不會感受到苦樂。他們想要脫離名法,因而修習「離名行」。修行成功之後,如果臨死時這個業現起,來世他們就會投生到無想天。

  如果你只是修行四禅八定,沒有修習這種的「離名行」,你就不可能投生到無想天,因此不需要害怕。

  在佛陀的教法中,如果你成就四禅八定,你就能依照自己的意願而選擇來世要投生到那一界。這樣的知識是外道所沒有的。舉淨飯王的國師阿私陀隱士爲例,他成就四禅八定,于是他認爲來世他必定會投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因爲他的觀念是只有最高的禅那能夠産生果報,沒有其他的選擇。這就是爲什麼當他見到我們的菩薩悉達多太子時就傷心流淚的緣故。他想到自己不久將死,死後投生非想非非想天,也就見不到悉達多太子成佛,因此感到很傷心。

  

  慧學釋疑

  八聖道分

  問63:八聖道分是前行道,不是合行道?什麼是前行道?爲何八聖道分不是合行道?八聖道分不是含出世間法的嗎?

  答63:前行道是在聖道還未生起之前的行道,即在道智之前生起的所有觀智。八聖道分的確包含了世間及出世間兩者,但我想你是誤解了我的話,因爲我說的是「四念處是前行道」,而非「八聖道分是前行道」。

  當《大念處經》中提及四念處爲道路時,正見等其他七聖道分也都已包括在內,但這裏所指的八聖道分是指世間的八聖道分而已。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爲出世間的八聖道分緣取的對像是涅槃,是不能緣取色、受、心及各種法爲對象的。況且每一個道心都只出現一次而已,不可能持續地出現七天至七年之久,但佛陀在這部經中說,若比丘精進地修行四念處七天乃至七年,就能夠證悟阿羅漢道果或阿那含道果。從這兩點來理解,我們能很容易地明白四念處只是屬于前行道。

  問64:念根、念覺支及正念叁者之間有何差別?聽說八聖道分的正念是指四念處,這是正確的嗎?

  答64:它們都是一樣的,擁有不同的名稱是因爲佛陀透過不同的角度來解釋…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