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P29

  ..續本文上一頁的教法。若仍不能去除昏沈,你應用力拉扯耳朵,並按摩四肢。若仍不能去除昏沈,你應去洗臉、朝不同的方向遠眺、以及仰望星空。若仍不能去除昏沈,你應作光明想。若仍不能去除昏沈,你應來回行走以便去除昏沈。

   當佛陀教導光明想時,由于過去生的波羅蜜,大目犍連尊者證得了神通。對于有充分波羅蜜的人,當他們證悟道智與果智時,神通也會自然産生,不需要嘗試去獲得神通。佛陀教導他進入光明定,然後運用神通力,尤其是天眼通。當他那樣嘗試時,極明亮的光生起了。接著佛陀指示他下定決心使明亮的光持續整天整夜,那時就能去除昏沈。這是最好的方法。

   但是,如果你嘗試這七種方法之後仍然無法去除昏沈,佛陀指示另一種方法:你應當小睡片刻。休息幾分鍾後再起來繼續修行。

  

  問3:禅修者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呢?

  答3:這只能靠你自己抉擇,我們無法確定地說那種法門最適合你。注釋中提到可以依照個人的性格(性行)來決定修行法門;但是這仍然相當困難,因爲大部份人具有很多種性格:許多貪愛、許多瞋恨、許多妄想……,很難決定他們究竟屬于那一種性格。最好是你親自研究各種業處,自己選擇修行法門。

   我觀察過許多禅修者,通常他們曾經在過去生修行四界分別觀或安般念。如果禅修者曾徹底地修行安般念達到禅那的階段,那麼安般念對他們而言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過去生他們只修行安般念到某種程度,尚未達到禅那,或未曾見到禅相,那麼他們的波羅蜜還不成熟,今生再修行安般念時必須非常努力地修行。

   如果禅修者曾在過去生中修行四界分別觀,達到色業處的階段,那麼今生他們很容易就能學習與修行四界分別觀。但是,如果他們只是曾經修行,尚未達到色業處的階段,那麼今生修行時同樣很辛苦,必須非常努力。

   對于初學者而言,我也教導其他業處,如:遍禅,但是他們很難達到強而有力的禅定。然而,如果修成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之後才轉修其他止禅法門,通常他們能輕易地成就所有止禅業處。

  

  問4:有人說:事實上五蘊不是苦,對五蘊的貪愛才是真正的苦。可否請禅師簡要地解釋這點?

  答4:它們都是苦谛。在《轉*輪經》中佛陀說:──「簡言之,五取蘊是苦。」。爲什麼呢?因爲五取蘊一直遭受生滅的壓迫。如此,我們能說它們是樂嗎?貪愛是名蘊,當然也一直遭受生滅的壓迫,所以也是苦。

  

  問5:當我們散播慈愛給某個人時,對方能否得到任何利益?

  答5:我們只能說:也許他的心能夠改變。除此之外,我們無法確定地說他能得到怎樣的利益。

  以下是經典中所記載慈愛改變他人之心的一個事例。攎耶末羅是阿難尊者的朋友。有一次,佛陀領著衆比丘前往拘屍那羅城。拘屍那羅城的末羅族人知道此消息後,大家通過一項約定:不出來迎接佛陀的人將被罰款五百錢。當末羅族人出來迎接佛陀時,攎耶末羅也在其中。阿難尊者見到他也和大家一起迎接佛陀,感到很高興;但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對佛、法、僧根本毫無信心,只是因爲怕被罰款才勉強隨大家行動。因此到達僧寺之後,阿難尊者即請求佛陀設法使攎耶末羅對佛法生起信心。佛陀經常散播慈愛給一切衆生,所以他的慈心觀非常有力。阿難尊者請求之後,佛陀就散播慈愛給攎耶末羅,然後起座,進入居處。

  那時,攎耶末羅承受到佛陀的慈愛,于是他的心改變了。他來到僧寺迫切地尋找佛陀,就好像小牛尋找牠的母親一般。拜見佛陀之後,佛陀爲他說法。聽法後他即證得初果須陀洹。他的心完全改變了,因此能證得初果。

  另一個例子是那羅幾力大象。當那羅幾力大象遇見佛陀時,牠處在爛醉與暴怒的狀態,正要攻擊佛陀。當時佛陀散播慈愛給牠,令到牠的心立即改變了,而且還禮敬佛陀。

  在這兩個例子之中,一個證得初果,另一個禮敬佛陀,我們可以說這是他們所得到的利益。

  然而,如果作爲接受慈愛之人的心不改變,我們就無法說他能得到任何利益,就像提婆達多的例子。雖然佛陀也散播慈愛給提婆達多,但提婆達多還是嘗試殺害佛陀,破壞和合僧團,造下了許多惡業。

  當提婆達多將要墮入地獄時,佛陀同樣散播慈愛給一切衆生,可是佛陀無法使他免除墮入地獄的厄運。從佛陀時代乃至現今,有許多人死後因爲自己的惡業而墮落四惡道受苦,但是我們卻無法借著散播慈愛來拯救他們,那麼我們如何能說這對他們有利益呢?

  所以,慈心觀的利益特別只限于禅修者自身而已。

  

  問6:禅修者能否以感恩心來達到禅那?

  答6:單是感恩並不能達到禅那;感恩心只是知道別人的恩惠而已。但在知道別人恩惠的同時,如果能有系統地修行慈心觀,散播慈愛給對方,那麼他能夠達到禅那。

  

  問7:禅修者如何才能選擇來世投生的地方?

  答7:造成投生的業是在臨終時成熟的業。更准確地說,它必須在一生當中最後的速行心剎那,即臨死速行的時刻成熟。它決定人死後投生到善道或惡道。如果臨死速行心是善的,則他將投生于善道;如果它是不善的,則他將投生于四惡道之一。也可把造成投生的業分爲兩種,即:欲界業及廣大業。

   欲界業的範圍很廣,包括:布施、持戒、在安止定之前的止禅修行、觀智及所有惡業。

   廣大業指色界禅業與無色界禅業,總共爲八種定之業。

   在這些業當中,廣大業是強而有力的,能防止不善的臨死速行心生起。如果一直到死亡之時禅那都還能維持穩定不退,則此禅那能使人投生于梵天界。但是如果死亡之前禅那下跌,那麼它無法造成梵天界的投生,例如提婆達多的禅那。

   另一種強而有力的業是觀智。它能夠在臨死時防止不善速行心生起,能令到禅修者投生于善道。所以若想投生善道,你應努力于達到禅那,乃至具備觀智。

   比這兩者更好的是道智與果智,因爲它們確保已證得道果的聖人永遠不墮入惡道,且能依照自己的意願與業而投生善道。這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人壽保險。

   其他善業則比較不可靠。

  

  問8:爲什麼唯有達到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第叁禅之後,禅修者才能達到舍心觀的第四禅?

  答8:由于舍心觀沒有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只有第四禅,所以它必須獲得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的支持,然後才能達到其第四禅。其他業處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不能支持舍心觀第四禅。爲什麼呢?因爲對象不同的緣故。例如安般禅那以安般似相爲對象,地遍禅那以地遍似相爲對象,但是舍心觀采取衆生爲對象。而慈、悲、喜這叁梵住也同樣采取衆生爲對象,所以只有它們能夠支持舍心觀的第四禅。

  

  問9:爲什麼修行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只能達到第叁禅,不能達到第四禅?

  答9:每一種第四禅都是中性的,都與舍受相應。舍心觀的態度是中性的,因爲它省思每個人的業屬于他自己,依照自己所造的業而承受快樂或痛苦。所以修行舍心觀能夠達到第四禅。

   然而,慈心觀接近情感的作用,懷著願其他衆生得到安樂等願望。悲心觀的態度是願其他衆生免除痛苦。喜心觀接近歡喜,對別人的成功抱著強烈的歡喜心。這叁者的態度都不是中性平等的舍。

   慈心禅、悲心禅及喜心禅的受是悅受或稱爲樂受,不可能是舍受。因此修行它們不能證得第四禅,只能達到第叁禅。

  

  問10:何謂有分?

  答10:西方的學者將有分翻譯爲下意識心,事實上它不是下意識心。根據《阿毗達摩》,我們稱它有分「識」,因此它仍然是意識,並非下意識。許多禅修者落入有分時說他們一無所知,因爲有分識不認知現在的對象,而認知前世臨死時的對象。那對象可能是業、或業相、或趣相。通常唯有修行到緣起時,禅修者才能了解這種情況。

   根據《阿毗達摩》,簡單地說有兩種心:一種是心路過程心,另一種是離心路過程心。

   總共有六門心路過程。當你看見顔色、聽到聲音、嗅到氣味、嘗到滋味、觸到物體及思考或修行時,就會各別産生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及意門心路過程的作用。

   離心路過程心則有叁種,即:結生心、有分心(即有分識)與死亡心。

   一期生命當中最初的一個有分心稱爲結生心,最後一個有分心稱爲死亡心。有分心又翻譯爲「生命相續流」。爲什麼呢?因爲它是生命的主要成份。在結生心與死亡心之間,當無任何心路過程生起時,有分心都會生起,以便心流不會中斷,而保存了生命。

   如果想更清楚地了解,你應當從實際修行中去體驗它們。

  

  問11:要證悟涅槃必須修行觀禅。但是爲何有些人在修行止禅時,會誤解止禅中的境界是涅槃呢?

  答11:因爲他們缺乏常識,不徹底地了解什麼是觀禅,而認爲觀禅只是察覺每一種身心現象。他們不了解究竟名法、究竟色法。通常他們缺乏《阿毗達摩》方面的知識,還未真正了解七清淨與十六觀智。這是問題的所在。

  

  問12:在尚未修行其他業處達到第四禅之前,禅修者能否直接修行佛隨念?

  答12:可以,但不易達到近行定。舉例而言,請在內心專注地憶念以下這段稱述佛陀功德的巴利文:“──「世尊的確是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了知世間者、堪受教之人的無上調禦者、天人師、佛陀、世尊。」你能專注你的心嗎?通常心會四處遊散。因爲我們不曾見過佛陀,只能憑借想象來思惟佛陀的功德。

   現在我們都有呼吸,也能清楚地感受到呼吸,然而是否每個人都能…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