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P30

  ..續本文上一頁完全地專注于呼吸呢?這是當下存在的對象,不是想象的對象。就某些初學者而言,對當下存在的對象尚且無法完全地專注,更何況要專注于單憑想象的對象(佛陀的功德)。

   我們未曾見過佛陀,只是從書本或師長那裏得知佛陀具足無比清淨的戒、定、慧。那麼,請以佛陀的清淨戒、定、慧爲對象來專注憶念。你能否專注于佛陀的清淨戒、定、慧呢?事實上這是很難的。若沒有其他禅定的幫助,要憶念佛陀的功德實在不容易,因爲我們只能依靠想象而已。

   不過,你仍然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來嘗試,只是要達到近行定不容易而已。所以,通常我們教導禅修者以其他禅那業處爲基礎來修行佛隨念。

  

  問13:爲什麼修行佛隨念只能達到近行定,不能達到安止定?

  答13:因爲佛陀的功德非常深奧,它們不是世俗谛,而是究竟法。透視究竟法的定無法強而有力,因此修行佛隨念不能達到禅那,只能達到近行定而已。

   你可以實際地修行佛隨念,嘗試看能否達到禅那。你自己能夠明白。

  

  問14:在佛陀的時代,佛陀教導不淨觀之後,有許多比丘自殺。現在如果我們修行不淨觀,是否也會産生同樣的後果呢?

  答14:那些比丘之所以會自殺,乃是因爲過去所做惡業已經成熟的緣故。佛陀見到那些比丘將在十五天內死亡,死後將墮入地獄。所以佛陀教導他們不淨觀的修行方法,使他們不再畏懼死亡。他們修行不淨觀,觀察身體的不淨可厭,因此不再執著于自己的身體。雖然他們自殺,但是因爲已經修成不淨觀,能在不執著身體的情況下死亡,所以死後投生于天界。正因爲這個理由,佛陀特別教導他們不淨觀。

   現在如果禅修者修行不淨觀,並不會造成自殺的結果。佛陀教導:──「要止息貪欲,應當修行不淨觀。」不淨觀能暫時止息貪欲。例如婆耆舍大長老,由于入村托缽時看見許多可愛的對象,使得內心生起貪欲。他請教阿難尊者如何止息這些貪欲。阿難尊者教導他修行不淨觀,憶念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爲不淨可厭,他如法修行之後止息了貪欲。根據《耆利摩難經》,這種憶念身體叁十二部份爲不淨的修行法稱爲有生命體的不淨觀(有識不淨觀)。

   因此,佛陀教導修行不淨觀乃是爲了止息貪欲。它只是暫時的修行法門而已,不需要修行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一年、兩年等那麼長的時間。所以,修行不淨觀不會導致自殺。

  

  問15:四界分別觀屬于止禅或屬于觀禅?

  答15:四界分別觀是止禅的修法,也是觀禅的修法。如果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禅修者將見到淨色(透明的物質)。在破除密集之前,淨色看起來像冰塊。至此階段是止禅。

   接著,當禅修者注意淨色中的空間時,他們將見到淨色粉碎成色聚(微粒)。如果能分析那些色聚裏的四界,此階段也是止禅,但也是觀禅的開始,是禅觀的「幼兒園」階段。所以四界分別觀是止禅,也是觀禅。

  

  問16:已達到第四禅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別觀,與未達到禅那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別觀,兩者所得到的結果是否相同?

  答16:結果相同。但是對于有充分定力的禅修者,如:達到安般念第四禅的禅修者,當他們分析色聚、辨識究竟色法、究竟名法時,很容易就能得到清晰的了解。爲什麼呢?因爲專注的心能如實地透視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它們的因緣。然而,這是針對部份禅修者而說的,不是針對所有禅修者。

   在《須師摩經》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純觀行阿羅漢,他們不修行禅那,直接有系統地從四界分別觀開始修行,然後修行觀禅達到阿羅漢果。根據《因緣經》的注釋,這些純觀行阿羅漢修行四界分別觀之後直接轉修觀禅,理由是想要快速地證悟涅槃。他們認爲修行止禅達到禅那會延遲證悟的時間,因此他們只修行四界分別觀作爲培育定力的法門。由于他們具有證悟阿羅漢果的充分波羅蜜,所以,雖然未達到禅那,他們對名色法的觀智仍然非常清晰。

  

  問17:一個人證悟初果須陀洹或二果斯陀含之後,能否在未來世成爲辟支佛或聲聞弟子?

  答17:只能成爲聲聞弟子而已。須陀洹或斯陀含能成就阿那含或阿羅漢,但不能成爲辟支佛,因爲必須以二阿僧祇與十萬大劫的時間積聚波羅蜜才能成爲辟支佛;而須陀洹最多只會再投生七次而已。

   在《小部

  犀牛經》中,佛陀講到二十四尊辟支佛。辟支佛只在沒有佛出世教化的時期才會出現。在佛陀的教化期中只能有聲聞弟子,沒有辟支佛。

   當菩薩悉達多太子誕生時,還有一尊辟支佛存在世間,名叫摩當伽。那時天神歡喜踴躍,互相傳告說:「菩薩誕生了!」辟支佛摩當伽聽到這消息之後,立刻就進入般涅槃。這是因爲在佛陀的教化期中不應有任何辟支佛在世。

   如果禅修者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未能證悟涅槃、道、果,但具有證悟辟支佛覺智的波羅蜜,則他們將在未來成就辟支佛,而不是在這期教法中證悟。例如有名的提婆達多將在未來一萬劫之後成就辟支佛,他的著名弟子阿阇世王也將在未來成爲辟支佛。

  

  問18:經中談到不能有兩尊佛同時出現于世間。關于辟支佛呢?能否有兩尊辟支佛同時出現于世?

  答18:可以。正等正覺[1]的佛不能同時出現,但是可以有許多辟支佛同時出現于世間。

   例如:紅蓮王後的五百個兒子都成就辟支佛。那時我們的菩薩投生爲六色牙巨象,牠以各種水果供養那五百尊辟支佛;這在許多《本生經》的故事中都提到。至于兩尊佛不能同時出現乃是巴利聖典《阿毗達摩分別論》中所提到的。

  

  問19:辟支佛是否永遠爲辟支佛?或者有一天他們會投生人道來成佛或成爲阿羅漢?

  答19:辟支佛就是辟支佛;辟支佛那期生命是他們的最後一生。辟支佛也是阿羅漢,是獨立的阿羅漢[2]或小佛。他們不依靠任何老師的教導就能獨自證悟四聖谛,但是無法教導別人四聖谛。爲什麼呢?因爲他們不精通世俗谛,不擅于爲究竟法取名,如:觸、受等等。由于他們無法教導弟子四聖谛,所以稱爲小佛。

  

  問20:當禅修者辨識名法時,是否即已具有他心通?

  答20:觀禅的領域與神通的領域是不同的。辨識外在的名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觀禅,另一種是他心通。他心通指的是:能知道別人內心意念的能力。具備這種神通能夠很容易地知道別人的心。然而觀智無法辨識:「這是男人,那是女人……」,只能整體而非個別地辨識外在的名色法,所以觀智不能知道別人的心。

  問21:若禅修者不辨識色界禅那名法與無色界禅那名法,是否能證悟阿羅漢果?

  

  答21:不辨識色界與無色界禅那名法,禅修者仍然能證悟阿羅漢果。唯有達到禅那的人才能辨識禅那名法。由于純觀行者沒有禅那,所以不能辨識禅那名法。但他們能辨識究竟色法及欲界的名法,如此就足以證悟阿羅漢果。

  

  問22:如果禅修者達到近行定,但未達到安止定,那麼當他辨識名法時,他辨識的是色界名法還是欲界名法?

  答22:欲界名法而已,因爲在禅那之前的所有止禅修行都是欲界法。

   例如:修行安般念時,若禅修者有系統地勤修,他將能見到安般似相。見到似相最初階段的定是遍作定,是欲界法。當定力愈來愈強,達到緊接在禅那之前的階段,那個定稱爲近行定,也是欲界法。

  安般念的欲界定與禅那定(安止定)有什麼差別呢?雖然它們同樣以安般似相爲對象,但是它們的強度不同:在一個心路過程中,近行定只能生起七次;而安止定則能持續生起無數次。修行到名業處時你就能辨識這種差別。

  

  問23:當禅修者辨識色界或無色界禅那法時,他處在安止定之中或之外呢?

  答23:不是處在安止定,也不是處在近行定,而是觀禅的剎那定。禅修者從禅那中出來之後,才能辨識禅那法。

   以安般念爲例,近行定及安止定都只能以安般似相爲對象,無法像觀智那樣以禅那法爲物件。因此在安止定中不能修行觀禅。

  

  問24:當禅修者辨識禅支時,這些禅支是現在的名法還是過去的名法?

  答24:它們已經息滅,是過去的名法。因爲在一個心識剎那中不能有兩個心同時生起。舉個譬喻來說:你不能這一根手指的尖端來接觸它本身,但是你可以用另一根手指來接觸它。這根手指好比是已過去的禅那法,另一根手指好比是觀智。這是它們之間的關系。

   若要辨識禅支,禅修者必須同時辨識對象與意門。舉安般念爲例,它的物件指的是安般似相,意門指的是有分心。

  當沒有任何心路過程生起時,有分心即生起;當心路過程生起時,有分心即消失。在禅那法生起之前,有分心能存在;禅那法生起時,有分心即消失。當辨識禅那法的觀智生起時,禅那法即消失。觀智慧辨識在它之前的禅那法,因爲它同時辨識對象與意門[3]。禅修者從禅那出來之後先辨識有分心。當禅那的對象(如:安般似相)出現在有分意門時,他就能很輕易地辨識到禅支。

  

  問25:禅修者修行止禅之後,能否預先知道自己死亡的時間?能否延長自己的壽命?

  答25:預先知道死亡時間是天眼通的領域。在天眼通當中有叁支,其中一支稱爲未來分智,能夠預知未來的事情。如果你精進修行並得到天眼通,那麼你就能預先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亡。然而,如果你只修行觀禅,那麼你只能知道大概的時間而已。

   修行止禅不可能延長禅修者的壽命,因爲壽命決定于個人的業。

  

  問26:以作爲老師的立場而言,當佛陀無法教導弟子達到與自己同樣高超的境界,他難道不會感到失望嗎?

  答26:…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