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意

  楞嚴大意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四年七月在嘉興楞嚴寺講──

  一 佛法與人生意欲

  二 佛法與宇宙變現

  叁 楞嚴之行門與禅密問題

  四 楞嚴之果位與頓漸問題

  五 楞嚴之除障

  六 楞嚴之辨惑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初出家時,讀誦楞嚴經,頗有啓發。民叁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于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一 佛法與人生意欲

  非縱欲 非節欲 非絕欲

  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

  由此有楞嚴之緣起

  “法”之字義最寬廣,今人稱宇宙萬“物”、宇宙萬“有”,還不及法字之寬廣。法界之法,通括一切法爲名。近之如各人本身,遠之如十方法界;小之如一微塵,大之如全地球。法雖普遍于一切,但法之真實相,一切衆生迷而不知,不能認清法之實相,因此心起顛倒執著。能如實覺知者爲佛,或稱佛陀、浮屠,即覺者。覺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雲無上遍正覺。覺者、謂于諸法實相如如相應者,因此法是如實覺知之法,故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一切衆生,無始迷惑顛倒,今以佛之覺法開示,使衆生聞而悟入。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爲開示衆生故,方便說叁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亦是佛隨順衆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典。佛即現身人間說法,人類爲衆生之一,今即以人類來代表一切衆生。

  衆生的根本動力,即是意欲。意欲是一種傾向和願望的精神作用。人類或其他一切衆生相續不斷生長發展的原因,即由意欲所發動。法華經雲:“叁界所生,貪欲爲根”。阿含經雲:“叁界有情,皆依食住”。住字有相續生存義。食分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段食、觸食,領受六塵,資養身命。段食如每天領受飲食是。觸食指所穿衣服、所住房屋、所見所聞等等而言。故衣食住均包括在食字內。思食即前途有希望,向前進取,如希望斷絕而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延續生命之義。識食指第八識,受前七識熏成諸業種子,持身命相續不斷義。欲界衆生,不離段食;無色界甚深禅定非非想天,壽命相續,不離識食。故叁界衆生,皆依食住。圓覺經雲:“欲界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欲,包括五欲。由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起欲。欲界中之有情衆生及無情器界,均由陰陽二性所結合而生存。據科學談物質,電子由陰電繞陽核而成原子。有情衆生更爲顯著,由父母和合而成身命,生命相續。須由二性和合而成或陰或陽之性,再求和合,由矛盾而統合,由統合而矛盾。故欲界特性,即依淫欲。淫欲亦是意欲之一,爲人類欲之一種。人類在天性上即有男女、飲食之意欲。欲界衆生,賴食與色生命相續,不斷地造作和享受。

  對于欲界人類意欲的發展或製止,中外聖傑賢豪,主張不同。一、縱欲說:西洋的近代文化,對于意欲,縱任其流行,不加阻止。盡量的發展意欲,滿足意欲。所以征服自然,創造出物質文明。二、節欲說:中國儒家及各國賢哲,多有不主縱欲者。要在相當的限度內,施以節製,不令泛濫。叁、絕欲說:中國道家及一部分宗教家與印度數論派等,修禅定求解脫,認定人生意欲是根本使人不安甯的東西;對于意欲,主張斷絕超脫。根本否認食、色五欲,超出欲界,修色、無色定、到無想定或非非想定。而佛教之聲聞、獨覺二乘法,超出叁界,斷絕意欲,證無生,入涅槃,亦屬絕欲說。

  大乘佛法,對于有染性的劣欲,要降伏斷除;縱劣欲則爲患不淺,故除惡務盡。無漏的清淨勝欲,同是意欲,如節勝欲又妨礙向上發展,故應導引擴充。惟大乘佛法,伏斷劣欲,發達勝欲,故法身般若大悲大願。

  修行者,發何種信,是何趣向,所行所趣,在何地位漸次伏斷劣欲,發達勝欲。由菩薩行以至成佛,有斷德、智德、恩德。斷德即伏斷劣欲而致;智德、恩德,即發達勝欲所成。由此有楞嚴之緣起。楞嚴經的當機人,即阿難陀尊者,爲佛弟子,多聞第一。發心出家,持比丘戒,求阿羅漢四沙門果。所處行位,尚未發大乘菩提心大悲願。經雲:“塗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于所遊城,次第循乞”。時因阿難未證聖果,乞食資生,因有宿緣,遇摩登伽。經雲:“經曆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摩登伽女之母有咒術,迷惑人性。其時阿難遭遇苦難,不能自救。仗佛力說咒,由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救脫,並引摩登伽出家修行。

  衆生生死輪回,緣食、色之欲,初修行人易墮其難;要仗大乘佛法不可思議力之所救護,故楞嚴經之緣起,即在如此。蓋明小乘無力,自救不了,非由大乘威德以救之不可。爲降伏食、色劣欲之障難,乃依菩提心四弘誓,發展大願大欲。故阿難既脫苦難,即痛哭流涕,求大乘修行禅定功德法、及聞法開悟。即雲:“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依欲界生死相續之法,身心均不清潔。一念大乘智慧相應生空法空,一切劣欲降伏,真如法身現前,遂發爲大乘勝欲。

  以上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爲全經緣起,乃有以後七卷經文之演述。

  二 佛法與宇宙變現

  非色集 非神造 非空出

  心迷業系與心悟量超

  由此顯楞嚴之實相

  一、色集:色,與物質的意義仿佛。如曰四大、五根、五塵,在佛典上均名色法。印度、希臘古哲學家,講萬物由風──即空氣──所成,或說萬物由水所成,由火所成,由土所成,或說四大合成。我國說由五行所成。現在科學家說:心理的精神現象,從生理的有機體發生;生理上的有機體,從無機體的物質原素組成。由化學上分析,萬物不過由八九十種原質所成。由原質析成分子,分子析成原子,原子再析成電子。故宇宙萬物,是由色法集合而成。

  二、神造:婆羅門教,認爲世界萬物由大梵天或大自在天所創造所主宰。耶教等均主神造,一切由神支配。叁、空出:萬物出于有,有出于無,虛無爲道本,虛無爲萬有出生的根源。如中國的道家。在印度亦有虛無外道,萬物之本,歸之于空。上列各種學說,離合錯綜,非常複雜。舉其大要,約分前述叁類。

  如上所述,宇宙變現,似有一定體相不可踰越之界限。其實叁界衆生生死流轉,無始無明迷惑顛倒,起煩惱業,得分段報,而有一切大小、自他等差別。經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己爲物,失于本心,爲物所轉;故于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因心迷故,佛與衆生平等不二之真性迷失,業果相續,起種種顛倒煩惱,造種種業。心迷業系,則成各類衆生世界。心悟則所有一切世界衆生業果限量,當下超脫;一切衆生,同于諸佛法身。現前衆生世界,即是諸佛淨土。宇宙變現,大致如此。經雲:“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印海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寶覺真心,具足無量清淨功德莊嚴。迷惑顛倒未盡,不得自在。故經雲:“疑惑銷除,心悟實相”。

  叁 楞嚴之行門與禅密問答

  即諸法而通法性

  即定刺而成性定

  以律儀清淨爲基楚

  以密咒誦持爲扶助

  楞嚴經中最主要的,即是楞嚴之行門。阿難遭摩登伽之難,蒙佛說咒度脫。本經第七卷上,阿難複請佛說咒。佛說咒時,頂上放光,光中現佛。因咒之持誦功德,古今來不少入以楞嚴經屬于密宗。然以楞嚴經之全部脈絡義理觀察,明理、修行、證果,仍以歸入千余年來最盛行的禅宗較爲確切。且經中以律儀清淨爲基楚,以密咒誦持爲扶助,而正行則在反聞叁昧;與純粹以咒儀爲主者不同,實唯禅宗的修行法門爲最相近。從經的意義觀察,以救摩登伽之難爲發起,製服劣欲,發達超叁界、二乘之勝欲;從所明理,修所宗行,均合禅宗。而與密宗修大悲方便,活用貪、嗔、癡以行四攝不同,此爲對于楞嚴行門總相的觀察。

  從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明皆妙真如性。由于真性之迷惑顛倒而成六凡流轉;覺悟了達而成四聖解脫。所有一切世出世間之法,皆依妙真如性之或迷或悟。迷則煩惱生死,悟則涅槃解脫。所以一切諸法,本來是妙真如性。即諸法而通達法性,如一念智慧相應,無明煩惱分別當下淨盡。凡夫衆生不出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之法, 一一法即是如來法身。 如是觀察,依一一法,門門入道, 頭頭解脫。

  從阿難尊者多聞功能習慣,易起分別。本經第四卷阿難受如來訓,阿難自謂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主賜與華屋,不得其門而入。如來爲他示兩種決定義:于四大、五濁衆生世界中欲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令因地心同果地覺,須依不生滅心作因地心。此心聖凡平等不二,乃能與果地覺平等不二。依是發起趣向菩提,堅固不壞。先明諸法實相之理,從以增修禅定,得證定益,對治定病,均于此爲本。

  從六根以說明六塵、六識之十八界法,闡明六根功德淺深廣狹。耳根、舌根、意根、功德圓滿,眼根、鼻根、身根,功德缺少,始知選擇依那一種法去修。聖凡法界依六根爲本。從圓滿根修圓通行,與依不圓滿根,一日一劫相抵。欲從六根覓最圓通者去修,乃選出耳根。即從四大、五濁中見不生滅性,依不生滅性爲因地心,是爲第一根本。次明一切生死煩惱根本都在六根,欲得修行入手之處,選出耳根爲修行圓通門。十方如來,依一門深入,證無生忍,得大解脫。經雲:“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又雲:“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爲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真歸元,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

《楞嚴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