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的法流▪P5

  ..續本文上一頁純淨,人們可以開始了解法就是法,法並不是專指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回教或基督教的法,法是不分宗派的,於是,人們會開始遵行“法”,開始實踐“法”但是要如何遵行呢?

  每一個成熟的人都了解:“爲了自己的利益,我必須過道德的生活;當然,爲了社會的利益,我也必須過道德的生活,我不應該殺生,不應該偷盜、不應該邪淫、不應該說謊、不應該飲酒。”但是卻不一定做得到。

  每一個酒徒都十分了解:“喝酒對我不好。”他想從中解脫。一個賭徒也了解:“賭博對我不好。”他想從中解脫。一個有不正當性行爲的人了解:“這對我不好。”他想從中解脫。但到時候,他還是會去做那些明明知道是不好的事。

  在《摩訶婆羅多書》的故事當中,有個重要的角色叫作杜爾優坦,他說:“我很清楚正法是什麼,但我的心卻不願遵行;我很清楚非法是什麼,但我卻無力解脫。”

  每個人不都像杜爾優坦一樣嗎?在理智的層面上,每個人都了解:“我不該做任何壞事,我應該只做好事”。然而卻不斷地做壞事不做好事。每個人就像杜爾優坦一樣,無法控製自己的心。

  因此,“法”的第二個重要的必要條件就是培養心的自主性,你十分了解:“道德的生活對自己和他人都好。”你想過道德生活,卻做不到,因爲你的心無法自主。心不能自主“法”就不算完整。

  智者、覺悟者、成就者、寂靜者、佛陀、阿羅漢、安住于智慧的人,他們並不只是訓戒:“世人啊!你不應該殺生、不應該偷盜、不應該做這個、不應該做那個。”如果“法”只是訓戒,那就會左耳進右耳出,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樣。印度過去的精神領袖並不只是給予訓戒,他們還給予我們實踐那些教戒的方法,教導我們透過發展心的自主性去持守道德。這是非常重要的,人必須發展對自心的自主性。

  有很多訓練心專注的方法被使用過。印度是個非常大而古老的國家,曾有不同的技巧被發展出來,各種方法被練習。有的方法對某些人適用,另外的方法又適用于另一些人。不同的方法繼續演進經發展對心的自主性,控製自心。如何控製心呢?一種常見的方法是不斷地念誦一個字,這個方法到現在還存在著。當你不斷地念誦一個字,你會發現心平靜下來並且越來越專注。你可以用任何一個字——例如:“手表”,你一直複誦“手表、手表、手表、手表”心就平靜下來,變得專注——這是自然的法則。就像對小孩唱搖籃曲“睡吧!我的孩子、睡吧!我的孩子、睡吧!我的孩子。”小孩就靜下來然後睡著了,只因爲你不斷重複同樣的話。同樣的,當你複誦:“手表、手表、手表、手表”心也會靜下來並且越來越專注。

  但是,要不斷地重複著“手表、手表、手表”這樣的字——這也並不容易。因爲重複這個字實在沒有什麼意思。所以聰明的人就建議:“何不複誦任何聖人的名字,任何你虔誠信仰神或女神的名號。如果你信仰虔誠,重複那些名字就變得容易。繼續不斷地複誦吧。”然後又建議“這個名號是很有效力的,如果你重複不斷地持誦,死後你就會升天堂,死後你會解脫。”

  如果你對這位神、女神或聖人、覺悟者虔誠信仰,那麼要複誦他們的名號就容易了。當你不斷地複誦、複誦、複誦,也就會越來越專注。這是個很好的技巧,從過去、甚至到今天都有效。

  另一個方法,是利用任何一種形狀或形像。印度有一種方法,用黏土做成某種形狀——例如:像薄餅大小的圓盤。有人就把它放在面前,持繼的注視著它,然後閉上眼睛;接著再一次張開眼睛注視,然後再閉上睛。這種方法是注視目標後、閉眼、張開眼、再閉眼。當他持繼地這樣練習,最後,即使閉著眼也可見盤子的形狀。不過,要這麼重視一個黏土盤子,而願意持繼地這樣練習很難。

  所以就有人這麼教:用你所虔誠信仰的神或女神的形像——塑像或圖片,來當作訓練專注的對象。看著它,然後閉上眼;再看著它、然後再閉眼。繼續不斷地這樣練習,幾天或幾個月後,也有些人可能要幾年,只要你一閉上眼,這個形像就會出現。當你閉著而形像出現時,心就會專注。這個方法過去有用,甚至現在也有效。

  還有另外一個方法是想像某個東西,並開始對這個想像的所緣建立信心。例如:“這是我的骨髓,骨髓上有脈輪”,你想像這脈輪, 像是一朵多瓣的蓮花,另一個脈輪則是另一朵多瓣的蓮花。你不斷地一再重複這樣的想像。到後來閉著眼,你都能很容易地看到這些蓮花。當你繼續不斷地練習想像某個東西,你的心就會變得專注。

  也有人用的是哲學信仰的自我暗示。例如:你深信:“我是不朽的靈魂,是的,我是不朽的靈魂。這個不朽的靈魂是非常清淨的,非常清淨,沒有絲毫不淨”,你繼續不斷地暗示自己:“我是不朽的,我是不朽的靈魂”,或者:“我是全能的神,我是全能的神,我是全能的,我是完全清淨的”。你重複這樣的暗示,這些想法開始自我投射,而心就專注起來。

  像這樣,印度人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技巧,來訓練心的專注,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心專注。有人使用這種方法,有人用別的方法,但目的的都相同:就是要使得心變得專注。

  但是在印度也有完全覺悟的人,他們了解只有心的專注是不夠的,專注的心是十分有力的;當你用這個方法或那個方法使心專注時,心就變得十分有力。不過,這個強而有力的心也可能被誤用:它可能會傷害別人。相反的,如果強而有力的心是以心的清淨作爲基礎,那麼就不會傷害他人,它對每一個人都有利益。所以基礎必須清淨;如果心的專注沒有清淨作基礎,是得不到正法的結果的。因此,心的清淨非常地重要。

  所以,以清淨作爲基礎的方法就被發現了,你首先要知道的一個條件就是:要不斷地體驗實相——當下如是的實相——每一個當下,都保持對實相的了知;而且這個實相是了解自身的實相,而非別人所體驗的實相。喬達摩所體驗到的實相使喬達摩成爲完全的覺悟者——佛陀。除非你自己體驗,否則你不會成佛。耶稣所體驗到的實相讓耶稣成爲基督,不是你,也不是別人。

  每一個人都必須親身體驗真理、實相。而只有當你自己體驗到時,實相才是實相。如果你在經典中所讀的——經典上這麼說,或你的上師這麼說,或傳統這麼說——而你只是相信,那麼這就沒有用。你必須親自體驗。真理就是你每一個當下所體驗的實相。你只能體驗關于你自己的實相。關于別人的實相只能在知識的層面上了解。你只能在知識的層面上了解外在的實相:“這是如此,看起來如此,像這個或那個”,你只能理解外在的實相。

  如果你想體驗真理,那麼真理必定在于你自身之內。在你自身之內所體驗到的實相是你的實相。它是你的實相,你正在體驗它;這是實相,並非你的上師這麼說、經典這麼說、或傳統這麼說,而是因爲你正在體驗它。所以,你要以關於你自己實相,你在自身之內所體驗到的實相,作爲專注的對象去體驗它。要訓練心的專注,應該由體驗自身的實相開始,這個實相是關于身體的、物質的、內體的結構,只是我們一直把它當作“我、我、我的、我的”。

  在知識的層面上,一般人當然也都了解:“這個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這個身體不是“我的靈魂””關於這一點,在知識的層面上,大家都很了解。然而當你開始練習觀察自身之內的實相時,你會發現,爲了實際上的需要,這個物質的身體對你而言已經變成了“我”,“我的”,“這是“我的”,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對這個身體産生了很大的認同,産生了很重要執著。因爲這樣,也就有了很大的痛苦和壓力。因此,你必須要了解,關于自己身體結構的實相;同樣的,關于心裏結構的實相,你也必須實際去體驗。

  這個你一直稱爲“我”,“我”,“我的”,“我的”的心到底是什麼呢?什麼是心呢?在知識的層面上,我可以繼續不斷地說:“這個心不是“我”,這個心不是“我的”,這個心不是“我的靈魂””,但是在實際的層面上,這個心已經變成“我”,變成“我的”了。心是什麼呢?每一個人必須親自去探究關於身體的實相和心的實相,在自身之內、在經驗的層面上去探究它。

  要達到這個目的要有一個方法,首先,以任何你覺得舒服的姿勢坐好。不需要以特定的姿勢來坐;任何可以坐得久又舒適的,對你而言就是好姿勢,試著保持背部和頭部挺直。閉上眼睛,閉上嘴巴,然後看看在自身之內發生了什麼事。在經驗的層面上觀察你所體驗到的,沒有任何想像或臆測。在這個時候你體驗到什麼呢?這個時候沒有言語或身體的活動,你能觀察到什麼呢?

  首先你會觀察到你實相是呼吸——氣息的進來和出去。你正靜靜地坐著,而呼吸是持繼在進行的一個活動。開始觀察氣息的進來和出去。就只是觀察著它,什麼都不要做。不要試著調節呼吸,而變成一種呼吸的運動。不要變成調息,這個練習和調息完全相反。調息,是你調節呼吸使它規律化,當然有它自己的優點,我們在這裏並不是在批評其它技巧,它們各有優點;但是我們所說的這個方法,只是如實地去觀察呼吸。如果是深的呼吸,就是深的呼吸;如果是淺的呼吸,就是淺的;如果經過左鼻孔,就經過左鼻孔;如果經過右鼻孔,就是右鼻孔。你只是觀察,不要做任何事。不要幹涉呼吸自然進出的流動,當它自然地進來時,保持覺知;當它自然的出去時,也保持覺知。這是訓練你的心專注的第一步。

  明天我們會討論到練習這個方法可能會遭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克服那些困難。我們也會討論爲什麼我們要用這個方法,它是如何地來淨化我們的心以及它和其他方法有什麼不同——它如何地不是只停留在心的表層,而是深入到內心的深處。明天我們將會試著來了解。

  願所有今晚在此的人,都有時間和機會得到這個這麼好的印…

《慈悲的法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