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的法流▪P4

  ..续本文上一页想我们国家的刑罚规章:如果你杀人会受刑罚,偷盗他人之物会受刑罚,性侵犯以及不正当的性行为会受刑罚,说谎欺骗、酒醉伤人,这些都会受到刑罚。遵守这些规范都是法的一部份,是道德的生活。道德是法的必要条件,古时候称之为道德规范,就是戒律,在过去,觉悟的圣者、解脱的人、具足智慧的人,他们如何诠释戒律呢?他们说:一个人不应该以任何肢体或言语的行为干扰他人的平静、和谐;一个人不应该在肢体上或言语上做出伤害其他生命的行为。这就是戒,就是道德。

  如果我们开始了解这些,我们无妨继续自称为印度教徒,这並没有什么不对,就好像一个人可以自称是葛印卡、铙欧、吏密斯、环斯一样,我们也可以自称为回教徒、耆那教徒、基督徒或佛教徒,这些只是名称而己。但“法”是不同的,如果说自己是个如法的人,那么自己就必须尽力过道德生活。我多么遵循道德,我就有多如法;这个名称或那个名称並没有差别。我们必须戒除所有身体上和言语上不利於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在古印度,就是这四条重要而根本的道德规犯,人们在生活上遵守着这四条道德上的戒律。后来,随着像酒精、大麻……等麻醉品发明使用,有智慧的人才又指出:“一旦你使用任何烟酒毒品后,即使想要过道德的生活,都会很困难,因为你己成为烟酒毒品的奴隶”,因此第五条戒侓——“不使用烟酒毒品”就加了上去,四戒成为五戒。

  后来,慢慢地人们更体会到,麻醉品不只是酒、大麻等等,还包括令人沉迷的赌博,所以戒除赌博的道德规范又加了上去。更后来,人们接着又觉察到:财富、权利和地位是更厉害的麻醉品。一个人一旦累积了财富,心就呈现疯狂的状态,做出害人害己的事:所以说聚集财富也会上瘾,也会是一种麻醉品。一个在家人必须努力工作赚取金钱,这没什么不对;在家人不应是乞丐,因此必须诚实地努力工作赚取所需。这样子並没有违背正法。但是,当你开始努力工作赚钱的同时,就有被金钱麻醉的危险,你可能深陷其中,不停地累积金钱而无法自拔;这是很危险的情况。这时候,在家人会面临一个难题,一方面必须要赚钱养活自己、家人以及资助社会中的其他人;但另一方面,却要冒着被金钱麻醉的危险。所以在古印度就曾经制定了“分享”的规定。在当时,人们並不使用“布施”这个字;因为当你给予布施,你的自我容易膨胀,认为“我正在布施”。即然你累积的财富是来自於社会——那么现在就应该回报到社会上。所以“分享”的意思就是与他人分享,分享给需要的人。“分享”说起不来也是五戒的一部份。

  五戒在过去是必要的,现在也是;五戒是法的基本要件,一直到未来也都将是必要的,是法的基本要件,衡量一个人是否如法标准,就看他是否过着守五戒的生活。为什么要守五戒呢?觉悟的圣者解释了为什么戒是必要的;他们对不同的人,依据听闻者的根器,而用不同的方式解说。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根器不一,有些像小孩,有些像少年,有些像青少年,有些像成年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解释。

  对某些人他们会说:“如果你严守这些道德戒律,你知道你将会得到什么益处吗?你死后会上天堂。”然后开始描述天堂的美景,“那里是多么地漂亮,有着香醇的美酒甘露和出尘脱俗的美女…等等。”听到如此,这些人就显得兴高采烈:“如果我真的能得到这些,那当然要遵守的道德啰!我一定要持戒。”

  这就如同对孩童说:“如果在学校努力用功,在家做好功课,就给你糖吃。”小孩子为了有糖吃就用功读书了。

  对某些人,他们会用另一种说法:“如果你不遵守这些道德戒律,你知道会如何吗?死后会下地狱的。”然后描述地狱可怕的景像,这些人就开始害怕了:“哦!不,我不要下地狱。”

  有些人就要听得懂这种或赏或罚的论调,所以觉悟的圣者才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说。不论要用那种说法才能够让听的人了解接受,只要能使他们不做有害的行为,那么对他们都是好的。

  还有一些人是知识份子,他们不相信下一世、不相信有天堂或地狱,他们相信这辈子是更重要的。这种人重视的是今生,对於这种人,就要另一种说法:“如果有人要杀你,你会欣喜的接受吗?你会感到快乐吗?或是不快乐呢?”

  “哦!如果有人要杀我,我当然 很不快乐。”“相同的道理,如果你想杀某个人,那个人会快乐吗?”

  “不,那个人会觉得不快乐。”

  “如果有人偷了你心爱的东西,你会觉得快乐吗?”“不,我当然会不快乐。”

  “如果你偷了别人心爱的东西,那个人会觉得快乐吗?”“不,那个人会不快乐。”

  “如果有人和你家人有不正当的性行为,你会快乐吗?”“我当然不快乐”

  “同样地,如果你和某人有不正当的性行为,他的家人会快乐吗?”“他们会不快乐。”

  “如果有人说谎或欺骗你,你会快乐吗?”“我会不快乐。”

  “同样的,如果你说谎话来欺骗他人,他们会快乐吗?”“不,他们不快乐。”

  “如果有人喝醉酒,扰乱你的安宁和谐,你会快乐吗?”“不会。”

  “同样的,你如果喝醉酒,扰乱了别人的安宁和谐,他们会快乐吗?”“他们当然不会。”

  以这种方式,一个人就可以理性、逻辑地了解。很多人都是这样开始了解“法”的。

  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对另一种根器的人也有另一种解释:“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必须跟家人以及社会大众共同生活,即使是捨离世俗的出家众也离不开社会,人类是社会性的。如果社会安详和谐被你的任何行为破坏了,你想你会体验到安详和谐吗?如果你的四周被火焰燃烧,你自身还能保持安详吗?你必须维持社会的安详和谐,任何你在身体上或言语上的行为,如果扰乱了他人的安详和谐,也就扰乱了你自身的安详和谐。因为你是社会的一份子,你不可能与世隔绝。”这样的解释是合乎逻辑、理性、可以了解的。

  社会中还有很多成熟的人,对这些人而言,圣者们就以成熟的方式来解释正法,他们说:“表面上看起来,如果你持戒(道德的戒律)如果你不在言语或肢体上有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那么,他人和社会也都得到了利益,因为你帮助他们能够平静地生活。但这只是表面的实相,而不是真正的实相,不是法的深层实相,在法的较深层面上来说,你持戒并非对任何人慈悲,而是对你自己慈悲,这是为你自己好。”

  “举例来说,假设你杀了某人,你怎么会杀人呢?除非你产生了大量的愤怒,怨恨、恶念、敌意,否则你不可能杀人。你一定是先在心中产生了负面心态;而只要你一产生负面心态,自然的法则就开始惩罚你。也许是你后来才杀人,但是因为你一开始在心中产生不净、产生负面心态,你就已经开始伤害你自己了,所以你自己会是第一个受害者。除非你产生了负面的心态。否则你是不会杀人的。”

  同样的,除非你生出极大的贪婪,否则不会偷盗。除非有极大的欲念激情,否则不会邪淫。除非产生极强的自我、贪爱或瞋恨,否则不会说谎。每当你在身体或言语的行为上不守戒律,你必定是先在心上有了某些不净产生;而当这些不净一产生,你就已经开始伤害自己了。

  如果你不了解这样的道理,就是不了解“法”,法的规律就是:当心中一产生任何负面心态、任何不净,法就会处罚你。如果你违反了法则,你就会受罚;而且是在此时此地就受罚,不用等到死后。死后会有的惩罚还是会有,但那是另一回事,不必强调。有智慧的人得视当下的实相。那么他受到的惩罚是此时此地的。

  如果有人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他(她)必须受罚。他们被惩罚是因为违反了法律,但判刑是很花时间的,随着调查的进行,案子从一个法庭转到另一个法庭,可能要好几年;还有可能不会受罚。由于某些原因,最后被告无罪释放。

  但在“自然的法则”当中,这绝不会发生;依照自然的法则。惩罚是立即而且同时发生的,只要心中一产生负面心态,痛苦就同时自心中生起。毫无时间的先后,並不是现在产生负面心态,过些时候才变的痛苦;你在此时此刻变得痛苦。自然的法则已经开始惩罚你了,你是无法避免这个惩罚的,你必须面对它。

  因为人们已经忘记了“法”的意思,不了解它是自然的法则。法被当成是印度教的法、佛教的法或耆那教的法;这个仪式或那个仪式,这个宗教或那个宗教;这种唱诵或那种唱诵,这个典礼或那个典礼——其实这些全都与“法”无关。自然的法则就是自然的法则,普遍性的自然法则。如果整个社会和国家都能清楚地了解,就会开始有重大的改变,每个人都会重视自然的法则。

  我此刻在做什么呢?我心中正产生负面心态吗?如果是,自然的法则就开始惩罚我,如果我远离负面心态,我不在身体或言语上有任何扰乱别人的行为,那么我的心就会变得清净,自然的法则就在此时此地开始回馈我。当这颗清净的心开始产生爱、慈悲和善念的同时,也会开始体验到安详、和谐与快乐。你不用等待,不用等到死后才获得,你当下就会获得——就在此时此地。

  这是自然的法则,这就是“法”。人们越了解,就会越努力尝试过道德的生活,不是为了别人好,而是为我们自己好。如果我过道德的生活,我是对自己慈悲,我在帮助自己。而如果我帮助自己,我当然也已经开始帮助别人。当我伤害他人,我已经开始伤害自己,所以,就自我的利益而言,我必须过道德的生活,过“法”的生活。

  但是“法”並不能说是“印度教的法”、“佛教的法”、“耆那教的法”或“回教的法”,这些和法是不同的,一个自称是完全遵行印度教法的人,他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个依法实践的人,这里所谈的是不同的两回事,法就是法,如果我们把法从派别的泥泞中抽出来,那么法就会变得十分…

《慈悲的法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