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第四天開示

  

第四天開示

  

如何練習內觀(Vipassana)的問題~業的法則~心行的重要性~心法四蘊:識、想、受、行~保持覺知和平等心是離苦之道

  

第四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你們已經開始沈潛浸入正法的恒河,探究你全身各種感受的實相。在過去,由于無明,這些感受使你加倍增添各種煩惱,但是,感受也能做爲根除煩惱的工具。借著學習觀察身體上的各種感受,並且保持平等心,你已經邁出趨向解脫之道的第一步。

  

有些關于修行方法的問題,經常被提出來:

  

爲什麼要按著順序移動注意力經過全身?爲什麼要按這種順序?任何順序都可以,但是必須要按某種順序移動。否則你可能會漏掉身體的某些部位,對那些部份就仍然盲目、空白。感受是遍布全身的,而就這個修行方法而言,培養出能體驗到全身感受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爲了達到這個目標,按著順序移動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身上某個部位感覺不到感受,你可以將注意力停在那裏一分鍾。實際上全身各個部位,每個次原子粒子,都有感受,只是非常微細,而你的心不夠敏銳警覺,無法感覺到,所以這部位似乎是沒有感受而空白的。在這部位停留一分鍾,以平穩的、安靜的,平等的心觀察。不要貪求有所感受,也不要對沒有感受産生瞋恨。假如你産生貪愛或瞋恨,你就失去了心的平衡,而不平衡的心是非常愚鈍的,它無法體驗比較微細的感受。假如保持平等心,則心變得較爲敏銳、敏感,能夠察覺到微細的感受。以平等心觀察這些沒有感受的部位大約一分鍾,不要太久。假如在這一分鍾內沒有感受出現,你仍微笑著按順序移動下去。下一回在這部位再停留一分鍾,遲早你會在這部位開始體驗到感受,而且遍及全身都有感受。如果你已停留一分鍾,仍然沒有任何感受,那麼在衣服蓋住的部位就試著感覺衣服的接觸,沒有衣服的部位就感覺空氣的接觸。從這些表面的感受入手,慢慢地你將開始也感覺到其它的感受。

  

假如注意力正在身上某一部位,而感受卻在另一部位出現時,是否應該立即將注意力跳到産生感受的部位去觀察?不,你應繼續按順序移動,也不要試著去遏止已在身上另一部位産生的感受-你也辦不到的-只是不要去在意它。只要觀察你的注意力到達的部位,按著順序移動。否則你會從一處跳到另一處而漏掉了許多部位,只觀察到一些較粗重的感受。你必須訓練自己去觀察全身每一部位所有的不同感受,不論是粗重或微細的,是愉悅或不愉悅的,是清楚或微弱的;所以千萬不要讓你的注意力在身上各處亂跳。

  

將注意力從頭到腳地移動一圈需用多少時間?視不同的情況而定。方法是將注意力移到某一部位,一有感受就往下移動到另一部位。如果你的心夠敏銳,任何所到的部位都立即感覺到感受,那你就可立刻移動下去。如果全身上下都是這個情況,則你從頭到腳移動一圈,可能只要十分鍾,但現階段不適合移動得比十分鍾更快。如果你的心是遲鈍的,可能很多部位需要停留到一分鍾以等待感受的出現,這種情況下,可能從頭到腳一圈要叁十分鍾或一個小時。用多少時間觀一圈並不重要。只要持續耐心地、堅定地練習,你一定會成功的。

  

注意力要定在多大的範圍內觀察?以身上約二吋到叁吋寬的範圍爲一部位來觀察;再移動到下一個約二到叁吋寬的範圍,如此依序移動。如果心太遲鈍,就擴大範圍,例如:先以整個臉部或整個右上手臂爲一部位來觀察,然後再試著漸漸縮小注意力的範圍。最後你終究能感覺得到全身每一微粒的感受,但是目前你們以二吋到叁吋的範圍去觀察就夠好了。

  

只要感覺身體表面的感受就好,或是也要感覺身體內部的感受?有時某些禅修者一開始內觀,就可以感覺到身體內部的感受;有時,一開始只感覺到身體表面的感受。兩種情形都很好。如果感受只出現于表面,那就重複觀察,直到你感覺到全身表面每一部位的感受。體驗了全身表面各處都有感受之後,你就會開始貫穿深入身體內部。逐漸地,你的心會發展到能夠感覺到全身各處都有感受,包括表層及內在,整個身體的每一部份。但是剛開始,觀察表面的感受就夠好了。

  

這條修行之道引導你們行經整個感受範圍,達到超越感官經驗的最終實相。如果你繼續借著感受來幫助你淨化自心,你一定會達到究竟目標的。

  

當一個人無明的時候,感受會使煩惱倍增,因爲他對這些感受起貪愛或瞋恨反應。實際上,問題的産生、壓力的起源,都是從身體的感受層面而來,所以你必須從這個層面下手去解決問題,改變心的舊習性。你必需學習去覺知所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對這些感受起反應,接受它們不斷變化、無我的本質。如此才能去除盲目反應的習性,你才能從煩惱中解脫。

  

什麼是感受?任何身體的感覺都是感受。任何自然、普通、平常的身體感受,不管是愉悅或不愉悅的,粗重或微細的,清楚或微弱的。不要忽略任何感受,不論是因周遭環境,或坐得太久,或身體宿疾所造成的感受。不管成因爲何,事實是你感覺到了某種感受。從前你可能會去推拒不愉悅的感受,而抓住愉悅的感受。現在你只要客觀地觀察,不要把自己和這些感受劃上等號。

  

這是不加選擇的觀察,絕不要挑選感受;接受任何自然生起的感受。如果你開始尋求某些你所期待的,某些特別的經驗,你就是在替自己製造困難,而不能在這修行之道上有所進展。這個修行方法不是要有什麼特殊體驗,而是要能保持平等心去面對任何感受。在過去你的身體有類似的感受,但你不曾意識覺知到,而且對這些感受起習性反應。現在你要練習只是覺知而不加反應,感覺任何身上的感受並保持平等心。

  

如果你照著這樣做,就會逐漸清楚明了整個自然法則,這就是「法」的意思:自然、法則、真理。要在體驗的層次了解真理,你必須在身體的範圍內探究。這也就是悉達多喬達摩成佛的方法,他看清楚真理實相,而任何人若照著他所做過的去修行也可看清楚,整個宇宙,自身內外,全都是不斷地改變著。沒有什麼是最後的成品,每一件事物都是在因緣和合的過程中-bhava(形成、有)。而另一個真相也會變清楚:沒有任何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個改變都有成因,而這改變會産生結果,而這結果又成爲將來改變的原因,如此形成無止盡的因果鏈。還有另一個法則也會變得清楚: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就像種子是什麼,果實就是什麼。

  

在同樣的土壤中,一個人播下兩顆種子,一顆甘蔗的種子,一顆是檸(neem),一種非常苦的熱帶樹的種子。從甘蔗的種子長出了每一根纖維都是甜的植物,從檸的種子長出每一根纖維都是苦的植物。你可能會問爲什麼大自然對這一種植物很慈悲,卻對另一種植物很殘酷。事實上,大自然既不慈悲也不殘酷,只是遵行其固定的法則。大自然僅僅幫助種子顯出它本來的性質而已。如果你種的是甜的種子,就有甜的收獲,如果你種苦的種子就會有苦的收獲。種什麼種子就産生什麼果實;正如什麼樣的行爲就會産生什麼樣的後果。

  

問題是你只在收獲時非常在意,想要收成甜的果實,但是播種時,你卻非常不在乎地,種下了苦的種子。假如你想要收成甜的果實,你就應播下適當的甜種子。禱告或祈求奇迹出現,只不過是自我欺騙罷了。你必須明了且遵循自然法則生活。你必須很小心注意自己的行爲,因爲這些行爲就是你種下的種子,將依行爲的本質而得到甜或苦的後果。

  行爲有叁種:身體、語言、心理的行爲。一旦你學習觀察自己,很快就會了解到心理行爲是最重要的,因爲這是種子,會結果的行爲。語言與身體行爲只是心理行爲的投射,據以看出它的強度如何。先開始起心動念,隨後才以語言與身體的行爲顯現出來。因此,佛陀開示:

  

心先于一切現象,

  心最重要,一切都是心所造的。

  若言談舉止出于不淨之心,則痛苦亦步亦趨,如車輪緊隨于拖車牲口之足後。

  若言談舉止出于純淨之心,則快樂如影隨形,須臾不離。

  

若是如此,那麼你必須知道什麼是心,而心又是如何作用的?藉由自己的修行練習,你已經開始探究這個現象。隨著你的繼續進步,你會清楚知道心有四個主要的部份(心法四蘊)。

  

第一部份稱爲vibbana(識),可譯成識或意識。所有的感覺器官像是死的,除非意識與之接觸,才會産生作用。例…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第四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