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如果你正全神貫注于一個景象,可能有聲音傳來,你卻沒有聽到,因爲你所有的意識全在于眼睛。識這部分在心的作用是去認知,僅僅知道而不加以辨別。有聲音傳來接觸到耳朵,這時識就只注意到有聲音傳來的這個事實。
然後心的另一部份開始作用:sabba(想),判別、辨別。有聲音傳來,你從過去的經驗與記憶中認出它:一種聲音...嗯...是稱贊的話語,好的;或者,一種聲音... 嗯...是辱罵的話語...不好的。依照你過去的經驗而做出好或壞的評斷。
立刻,心的第叁部份開始作用:vedana(受),感受。當聲音傳來,身體馬上就有感受,但當判別(想)作用認出它並作出評價,這感受就依著評價而變成愉悅或不愉悅。例如:聲音傳來...嗯...是贊美的話,太好了,而你馬上感覺到愉悅的感受遍布全身。或者是聲音傳來...嗯...是辱罵的話語,太壞了,而你就全身感覺到不愉快的感受。感受在身上生起呈現,並由心感覺到;這個作用稱爲vedana(受)感受。
然後心的第四部份開始作用:savkhara(行),習性反應行爲。有聲音傳來...嗯...是贊美的話...太好了...有愉悅的感受,于是你開始喜歡它:「這個贊美太妙了,我還要再聽!」或者是:有聲音傳來...嗯...是辱罵的話語...太壞了...有不愉悅的感受,並且你開始不喜歡它:「我不能忍受這種辱罵!停止它!」在每一個感覺器官的作用過程都相同:眼、耳、鼻、舌、身。同樣地,當一個念頭或想法接觸到你的心,依同樣的方式,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會在身上生起,而你就開始有了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這剎那的喜歡就發展成很強的貪愛,這不喜歡就發展成很強的瞋恨。而你就開始纏結煩惱。
這是産生果報的真正種子,亦即會産生結果的行爲:savkhara(行),心的習性反應行爲。每一剎那你都在持續不停地播種,不斷地以喜歡或不喜歡,貪愛或瞋恨來反應,並因而使自己煩惱痛苦。
有些行爲反應,只造成很輕微的印記,並且幾乎馬上就根除了,印記稍深的就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根除,而那些造成很深印記的,就必須以很長的時間才能根除。每天臨睡前,假如你試著去回憶你當天所有的習性反應行爲,你只能記得當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事。同樣地,月底或年底時,你也只想得起這段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習性反應行爲。而到你生命結束時,不管你喜不喜歡,造成最強烈印記的習性反應行爲,一定會在心中浮現;而下一輩子就以同樣的心性開始,具有同樣性質的苦或樂。我們以自己的行爲造就自己的未來。
內觀教導我們死亡的藝術:如何安詳地、和諧地死去。而你借著學習生活的藝術,來學習死亡的藝術:如何成爲當下此刻的主人,如何不在此刻産生習性反應,如何快樂地活在當下。如果現在是好的,你就不須擔心未來,因爲未來只是現在的産品,因此也一定會是好的。
內觀的修行方法有兩項重點:
第一是打破你心中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樊籬。通常意識一點都不知道潛意識所經曆的事,也由于不知道(無明),潛意識層面一直在起反應;所以,當它們浮現到意識層面時,就已經強烈到輕而易舉地擊敗了你的心。藉由這個修行方法,你整個心都變得清醒、覺知;無明也隨之去除。
第二項重點是保持平等心。要覺知所有體驗到的每種感受,但是不要起任何反應,不再打上貪愛或瞋恨的新結,不再替自己製造煩惱痛苦。
剛開始,當你靜坐時,多半時候你會對感受起反應,但有些片刻你能保持平等心,即使身體非常疼痛。這些時刻對改變心的習性是非常強力有用的。逐漸你可以到達對任何感受都能微笑接受的階段,知道一切感受都是無常的(anicca),都會變化消失。
要達到這個階段,你必須自己努力用功;沒有其它人可以爲你修行。你們在修行路上已經踏出了第一步,非常好;現在要繼續走下去,一步接一步,邁向你自己的解脫。
願你們都能享有真正的快樂。
願一切衆生快樂!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第四天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