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如來隨順,故能融會,同歸圓覺。故更總結雲:一切煩惱,畢竟解脫。以上明佛地所證之境。

  法界海慧者,此明佛地能證之智,如海之深淵莫測。法界、赅括一切法而爲界,即一真法界,故稱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者,佛慧照了凡夫、菩薩等諸差別相,猶如虛空不拒一切色相之發揮。如是自在圓融,名如來隨順覺性。此其四。

  辛二 明頓根無層次之隨順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

  此節別明頓根無層次之隨順。最上根人,根性猛利,即漸次而無漸次以隨順覺性。此中菩薩及衆生,即指此等根機之人。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遇境逢緣,不起 我法二執,謂隨處了當,不更增生妄念,非依上來凡夫、菩薩等漸次劬勞修斷。于諸妄心亦不息滅者,不起妄念,亦並非全無妄心;但有心息妄亦是妄心,故雲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妄境緣生無性,雖任運而知而不加意計度分別,故雲: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者,無了知即是無計度分別,蓋雲雖無計度分別之心,而非辨別此是真實、彼是虛妄,故雲不辯真實。彼諸衆生,單指末世頓根,修佛圓覺之人。是法門、指無漸次之法門,謂獨此圓頓根機之衆生,爲能聞此法門而起信生解,受以自修,持以教人,無所驚畏,非余所能也。如此即漸次無漸次,故不複有差別,故雲是則名爲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此更贊歎圓頓衆生,文意易明。種智亦名一切種智,即佛智也。答語首明于實相中實無差別,而歸結在頓機隨順之無漸次,又從而贊歎之。可見本經被機在頓,隨在點出。

  戊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爲遍隨順。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丁二 行法

  戊一 單法門──威德自在章

  上章已明行位之抉擇,今明行法,即修行法門之抉擇也。本章示單法門,下章示複法門。

  威德自在者,內心具圓妙之德,外能現莊嚴之威。此菩薩誠中形外,威德成就,故稱自在。行與圓覺相應,故問行法。

  己一 長行

  庚一 啓請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大悲世尊下,謝前得益。圓音者,佛音說法,于義圓滿,聞者隨類得解,故稱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者,自心圓覺,非依觀行,未易開悟,今以承佛廣爲分別,雖未修習觀行,亦能決定了知,決定信入,故爲善利。又、聞法得悟,名爲善利。悟中之樂,名爲法喜。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世尊下,致啓請之辭。先設喻以引起問意:求入大城必由四門,喻求圓覺必須悲智雙修。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以喻菩薩修行非一方便。此中佛國,非如世間國家具有土地人民之謂,乃菩薩度生,使衆生皆有福德,即爲莊嚴佛國。莊嚴佛國,悲也;成就菩提,智也。然在初修,根性不等,隨根悟入,則方便多門,故雲非一。唯願下、正申問詞,即緊承前文非一方便,而請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及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下、並陳發問之因,在使求大乘者速待悟佛圓覺、證佛圓覺耳。大寂滅海,即指如來淨圓覺性。言遊戲者,自在隨順,不假勉強意。

  庚二 許說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庚叁 正說

  辛一 總標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于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叁種。

  自此以下爲佛正答,此先總標循性差別叁種。妙覺、即妙圓覺心。覺無不遍,故雲遍滿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者,悟此圓覺,則出生一切淨法;迷此圓覺,則出生一切染法;同依此圓覺爲體,故雲同體平等。放諸修行實無有二者,一切法既以圓覺爲體,則修行皆以證此圓覺體爲究竟,實無差別可言。顧體雖同而用有別,若隨順衆生之根性機宜,則修行方便多至無量,故雲方便隨順,其數無量。今就機性之差別歸納言之,當有叁種行法。

  辛二 別說

  壬一 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自此以下叁段,皆冠以“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雲者,謂菩薩先悟後修方名真修,所悟之境爲淨圓覺,能悟之智即淨覺心,菩薩既悟圓覺,即以此心而依奢摩他等方便以進修耳。

  別說叁種行法,其一、奢摩他,此雲止,即以止息一切紛亂煩動爲功夫。取淨覺心上之寂靜爲觀行之本,故雲取靜爲行。而入手則先由澄清一切妄念,妄念既澄,即可覺得識心上煩動之相。何以念澄反覺識動耶?譬如水然,必待靜止時始見渣滓。凡夫無澄念之功,故不能覺知識心之煩動。能覺煩動者,必已在靜上用功,如是功用能引靜慧發生。言靜慧者,以火譬之:凡夫之慧,如風中之火,動搖不定,只名散慧。菩薩由澄念而發之慧,如不動之火,朗然明照,故名靜慧。靜慧既發,則四大假合之幻身,及六塵緣影之妄心,皆如客塵昏擾不住。此種昏擾不住之相,即從靜慧發生而永遠息滅,故雲身心客塵,從此永滅。身心幻妄既滅,故能內發輕安。輕安,對粗重言,凡人如負重勞走,不得休息,四威儀中,無論行住坐臥皆難久持,無定力故也。菩薩內依寂靜定力而發輕安,如人已釋重負,得休息處,故名寂靜輕安。而此寂靜心體非他,即是湛然常寂之淨圓覺心。到此妄念消歇,慧光煥發,無明滅除,法身顯露,自心即是如來,故與十方世界諸如來心相應相契,而佛心現于我心,乃如鏡中所現之像。修此取靜爲行之方便,名奢摩他。

  壬二 叁摩缽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其二、叁摩缽提,此雲等持,亦是定名。或稱叁摩提,叁昧。此經用作觀,蓋指定後之觀照也。

  叁種方便,均約已悟圓覺之人而言,故雲菩薩悟淨圓覺。即以此淨覺心,了知六根、六塵、六識皆因幻化而有。此中心性,即指六識。根、塵、識皆因幻化,可參普眼章恒作是念一段。既已覺知根、塵、識皆因幻化,即以如幻之智而爲觀行。幻者,指幻化所依之無明,起諸如幻之智,即以除滅無明,故雲: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複以此如幻之智,發爲幻用,作諸佛事以開悟如幻衆生──做夢中佛事,度如幻衆生──,故曰變化諸幻而開幻衆。大悲輕安者,如實了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同體無二,發大悲憫,故稱大悲。廣度衆生而無度生之相,故名輕安。此大悲輕安,乃從以淨覺心起如幻觀行而發,故雲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通指修如幻觀行之菩薩,即從此起行而漸次增進。漸次增進之相雲何?即如彼觀幻之觀慧,因已超諸幻化而不同;再進、則知超幻之觀慧亦皆是幻,故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如是知幻即離,漸次深入,直至得無所離,故雲幻相永離。至此、幻境既空,幻智亦亡,心境能所俱亡,而淨圓覺性隨而圓證。菩薩由淺而深,離一分幻即證一分覺,如苗滋長,故雲是諸菩薩所圓境界,如土長苗。修此如幻觀行之方便,名叁摩缽提。

  壬叁 禅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其叁、禅那,義即靜慮;靜即止,慮即觀。蓋止觀雙修,使定慧均平,非如奢摩他之偏修于定;叁摩缽提之偏修于慧也。

  修禅那之菩薩,于悟淨圓覺之後,以此淨覺心,不似修叁摩缽提者偏取于幻化之觀,亦不似修奢摩他者遍取于靜相之止,故雲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其所以不取者,因爲了知幻化身心皆爲挂礙,故皆不取也。無知覺明,指淨覺心上無妄想分別了知之覺明體也。此無知之覺明,乃絕待靈心而不依于諸礙者──諸礙、統指礙與無礙諸對待相:礙者、幻觀涉于煩惱;無礙者、淨相同于涅槃──煩惱、涅槃二皆不著。是以不取幻化,則能超過礙境,不取靜相,則能超過無礙境,故雲永得超過礙無礙境。超過礙境,謂離事障;超過無礙境,謂離理障。二障既離,故可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雖表觀上在塵勞之域,而受用世界及身心,但如器中锽然之韻。此, 锽然之韻雖在器中,其聲已出于器外矣。從此不墮于世法之煩惱,亦不住于出世法之涅槃,觀行功夫,即與真如心相應,故能內發寂滅輕安──寂滅者,…

《圓覺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