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多麼美好的人們▪P2

  ..續本文上一頁a, 叁個籃子或容器)。包括經藏(Sutta-pitaka,佛陀的教導);律藏(Vinaya-pitaka,僧侶的戒律);論藏(Abhidhamma-pitaka,卓越的理論性教法)。有一分支負責背誦全部經藏的僧侶,一代傳一代的稱爲經藏持者(Suttadhara);相同地,其他的分支負責背誦全部律藏的僧侶稱爲律藏持者(Vinayadhara);而負責背誦全部論藏的僧侶則稱爲論藏持者(Abhidhammadhara)。

  曆史上,有些智慧非常高的比丘,能夠背誦叁藏的,稱做叁藏持者(Tipitakadhara.)。在世界大戰後,緬甸有叁位叁藏持者。其中一位住在銘根寺(Mingun Monastery),就在我的出生地曼德勒附近,依拉瓦底河(Irawaddy)的另一岸。我曾記得去過那裏,向這位尊敬的僧侶致敬,並且驚訝于他的智慧。目前他擁有國家精神導師(Ratthaguru -spiritual teacher of the nation)的崇高稱號。

  此外,我也深受烏提提拉尊者(Mahathera U Thithila)的影響。曾住過英國幾年的他,能夠用非常平易的英文來解釋極複雜的法。當我剛開始對佛陀的教導發生興趣時,我曾嘗試閱讀以英文翻譯的巴利文。巴利文字對我來說太困難,但我的英文也不夠熟練,加上以我的母語,印度語,翻譯的相關資料太少,因此一開始我對法的了解實在不多。他平易的英文說明,幫助了我對法的了解。我相當地感謝他。

  烏將納卡比梵沙尊者(Mahathera U Janakabhivans)與大智者羅睺羅(Mahapandita Rahula Sankrityayana)

  我曾見過烏將納卡比梵沙尊者,他住在靠近曼德勒的阿馬拉布拉。他給我的影響,不只是他偉大的智慧,還有他的簡樸,謙遜,以及勤奮的工作。他以緬甸文寫了許多法的書籍。全緬甸的人對他都相當崇敬。但我卻看到他一點也不自負,也完全沒有知識上的驕傲。我發現他完全實踐了簡樸、誠實與無我。

  他有寫作的習慣:站在一個像是誦經臺的高高的書桌前。我看到他在這張書桌前,寫著一大本書的工作樣子。他有一個擺滿參考書的書櫃,而因爲他卓越的記憶力與智慧,聽說他很少用到那些書。

  他讓我想起後來還俗的著名印度比丘-大智者羅睺羅(Mahapandita Rahula Sankrityayana)。他在印度是文壇的代表,也是全印度平民組織的領袖。身爲語言學者的他,通曉梵語(Sanskrit)與巴利語(Pali),並且是第一個將長部(the Digha Nikaya)翻譯爲印度文的人。對我來說,這就像讓我突然能夠親自說出佛陀話語一樣的神奇。

  他是一位多産的學者,寫下超過百本的學術書籍。聽說他坐著無法寫字,他都是躺在地板上工作的,可以持續幾個小時。他也經常到仰光拜訪我,我感到與他非常的親近。

  在認識烏巴慶老師,學習內觀後。我有幸能遇見一些緬甸的重要比丘。像是在曼德勒的 Masoyein Sayadaw,在仰光的 Chauthagyi Sayadaw,以及巴漢(Bahan)的 Kan U Sayadaw。他們聖潔的言行,也深深影響了我。

  馬哈希大師(Venerable Mahasi Sayadaw)

  我在21年後,也就是1990年時回到祖國,法的國度,緬甸。我相當高興的發現,我的兒子就住在 Thathana Yeikta 附近。Thathana Yeikta 是已故的馬哈希尊者的禅修中心。住在那裏的日子,天將破曉時,我都會看見大約一百五十位僧侶從禅修中心走出來,經過我兒子的屋前。我再度被這個激發人心的景象震撼。每天早上我的媳婦都會爲這些僧侶准備食物。當我爲每一位僧侶,把他們的缽填滿一小部分時,我的身心充滿著極大的喜樂。

  每一位僧侶大約停留在一個屋子前十到十五秒鍾,讓每個虔誠的家庭有布施食物的機會。然後他們持續在甯靜中,眼神下垂地向前走去。

  有什麼能夠比布施給覺醒地走著每一步的禅修者,每天第一份的食物,更有功德的事情呢?只要現在我想到它,我的身心開始了喜悅的震動。看到這些禅修者所形成的隊伍,似乎違背聖者卡比爾(Saint Kabir:)所說的話:

  As there cannot be sacks of rubies,

  There cannot be flocks of swans;

  There cannot be packs of lions.

  Similarly, there cannot be a group

  of saints walking together.

  從沒見過多到成袋的紅寶石,

  也從沒見過一大群的白天鵝;

  也從沒有同時出巡的雄獅們,

  同樣的,也不會有許多走在一起的聖賢。

  那些總是將注意力放在外界,享受著述說與思考的樂趣,並非真正的聖賢。聖賢是不斷地保持在禅修狀態的人。

  同時看到許多的長期禅修者,是相當稀有的事情。即使他們存在,也是難得有機會遇見他們。即使遇見他們,能夠有機會給他們當天第一份的食物,更是稀有的機緣。這些稀有的機緣,全部都讓我遇上。因此我是如此的喜樂。

  在早期的日子裏,我相當受馬哈希尊者本人吸引。佛法協會和他的主席,烏強頓,經常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到 Thathana Yeikta 參加馬哈希尊者主持的禅修。當有印度人來長期修行時,我常會帶一些印度食物。烏強頓也會打電話給我,希望我帶一些水果和印度菜給他們。而在給禅修者食物之前,我有幸能先給馬哈希尊者。這是我遇見他的原因,他總會經常和我說法,並且詢問我的修行。

  他非常清楚我是烏巴慶老師的學生。一開始,我有點害怕尊者會建議我隨著他禅修。我的某些朋友堅持我應該如此,但因爲我對在烏巴慶老師指導下的練習,相當滿意,看不出有何要改變老師的原因。所以,如果馬哈希尊者親自建議我的話,我會陷入相當尴尬的情境。

  在我們的對談中,我們討論到了我修行的方法,他也總是給我很實際的建議與鼓勵。他說,我所做的是正確的,並且鼓勵我一直持續下去,到最後的目標。他從沒有暗示過我應該嘗試他的方法。這令我更加深對這位偉大比丘的敬意。

  通常他不會到一般人家取食,相反地,人們會主動拿食物到他居住的寺院去。曾經有一次,在百般猶豫後,我邀請他到我家來用餐。他以微笑答應我。然後他帶著叁位學生來,讓我爲他們供養食物。這時我和他能有較長的時間,討論關于我的修行。他完全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或疑問的意見,而是對烏巴慶老師的教法,表示了深深的贊歎。在禅修上,他從沒有任何宗派上的偏見。我對他的尊敬,也隨著持續的聯系而滋長。

  韋布尊者(Mahathera Webu Sayadaw)

  僧侶對我産生最大的影響,是在認識韋布尊者的時候。烏巴慶老師和這位聖潔的比丘有相當深的聯系。尊者也來仰光拜訪過幾次。

  除了到國際禅修中心(the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探訪他,聆聽他的教導外。我也有幸和烏巴慶老師,以及烏巴慶老師的幾位學生到上緬甸去拜訪他。當我們一行人到他那兒時,韋布尊者剛用完餐。而我看到他蹲在小路旁邊的水龍頭,洗著他的缽碗時,感到十分驚訝。因爲他身邊有數百名樂意爲他服務的學生,但他卻不讓他們幫他做家務瑣事。他總是自己打掃自己的房間,洗自己的衣服等等…有著美好的謙遜品德。

  他隨後帶我們到他的房間,一般來說是外人是不能造訪的地方。我們就在他的房間和他討論。

  他仁慈的臉龐和他溫暖的微笑,散發著祥和的光芒。他身邊圍繞著甯靜而愉悅的氛圍。吸引了所有的人,不只是內觀禅修者。

  我對所有僧侶們的感激與尊敬,都隨著我對這位阿羅漢韋布尊者的崇敬,到達最高點。

  在內觀禅修中,必須盡可能時時刻刻保持對無常的了知。佛陀建議比丘,在所有的姿勢中應該保持對無常、苦、無我的覺知。持續地保持對無常,苦以及無我的覺知,是成功的秘訣。

  佛陀在最後一次呼吸,入涅槃前所說的話是:「無常是事物的本質,以勤奮來達成自己的解脫。」

  這是佛陀四十五年所有教導的真相。如果持續不斷地保持對無常;事物本質的覺知,你必定到達最後的目標。

  ─烏巴慶老師

  

  

《多麼美好的人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