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禅修的感受和正確認知
G. C. Banerjee
在很久以前,法國一位哲學家正確地指出「了解道理卻不照著做的人,表示沒有完全了解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對道理有正確的認識,他就會根據這個道理來做事。所以僅僅知道一些道理並不足以讓人有正確的行爲。內觀禅修教導我們如實觀察。認知如果缺少了身體力行的智慧(wisdom-in-action)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真正的認知必須包含身體力行的智慧。
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去獲得有關自己的知識,並進而獲得有關宇宙中其他事物的知識。爲了認識自己,爲了帶來內心的平靜和諧,必須觀察自己的內心及身體行爲。觀察的過程必須是科學的,不摻雜任何記憶中的教條所帶來的偏見。任何由思想産生的行爲必定有矛盾沖突,因爲思想本身是有限的。因此,由思想産生的行爲不是正確的行爲。另外一個也是唯一的工具,就是不與情緒結合的感受(vedana)。感受可以當成一種工具,來觀察身心的行爲以了解自己。
感受是由感官和相對應的物體接觸所生成的。這些接觸是自然發生的。我們知道只要身體活著,就有呼吸;心智存在,就有想法。身上呼吸的升起和心中想法的升起都只能靠感受來了解。因此,感受和身心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人可以透過感受來了解自己。感受分爲叁種--愉悅(樂受)、不愉悅(苦受)和中性(不苦不樂受)。如果我們不了解感受的真正本質:樂受産生貪愛,苦受産生憎恨,不苦不樂受産生愚癡無明,那麼這些感受就會分別産生貪嗔癡。它們是人受苦的根源。
佛陀是一位務實的醫生,他真正關心的是如何在此生根除人的痛苦。他發現了病因,並開了一個藥方來根除這個苦的原因。這就是內觀(Vipassana)禅修。如果我們僅僅接受這個理論而不身體力行,就無法治好我們的病。不僅僅念誦藥方,我們必須身體力行這個教導,並檢查看看痛苦是否減少。內觀是在這輩子結束痛苦的唯一方法。內觀幫助我們如實觀察事物的真正本質。如果我們能看到事物真正的自然面貌,正知(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nna),或是行動的智慧就會開始運作。不能時時徹知無常,內觀就不完整或不足夠,我們因而無法處理感受(vedana),因爲感受與思想不同,它是不能累積的。如同感受和生活是無法分割的一樣,內觀和正知也是不可分的。感受也在緣起法則的循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不能看到感受的真正本質,它就會帶來貪愛(tanha),貪愛接著就帶來執著(upadana),惡性循環就開始了。但當認識了感受的真正本質,我們觀察的感受就只是感受。感覺到感受,它不是我的感受或你的感受,不是男人的感受或女人的感受,僅僅是因爲接觸而升起的感受。愉悅的感受是苦,因爲它終究會消失;不愉悅的感受也是苦,因爲它帶來痛苦;中性的感受也是苦,因爲它造成愚癡。因此感受是苦的,無常的,而且它是緣起法則的産物,因此也就沒有自我或感受的人。
如果用這樣的觀點了解感受的本質,它就不會變成一個愛戀或攀援的對象;如果我們不執著感受,它就會自然地消逝。因爲所有自然現象的本質都是升起而後滅去;一旦這個循環(輪回)被打破,我們就不會再往受苦的道路前進。換言之,苦的道路關閉了。我們打破輪回而走向覺悟。如果我們不斷努力保持這樣「不再累積」的認知行動,便會體驗到另外一個終點,它是所有真理的真理,所有祥和的祥和,和所有終點的終點。
內觀是最簡單但也是最困難的禅修方法。它的方法只是覺知並保持旁觀者的態度,所以很簡單。但同時它也是最困難的,因爲我們的心總是期待著一些預期的結果。我們必須不斷的努力來打破這種習性反應,這努力就是內觀的過程。人類嘗試了很多方法例如虔敬瑜珈和業報瑜珈等修法來達到內心的祥和,但是人們不僅沒有得到祥和,這個世界反而充滿了貧窮、妒忌、戰爭和破壞。這個世紀(譯注:20世紀)的後半期已經見證了兩千五百年後重新複蘇的內觀禅修。內觀是一個可以讓人探索自身的方法。內觀禅修的全然無爲可以讓人充滿活力。正確的認知感受,才會有正確的行爲,也就是源自于愛與慈悲的行爲;這種正確的認知會導向痛苦的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