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感受的衆多路徑

  感受的衆多路徑

  

  斯裏蘭卡佩瑞迪尼亞大學

  巴利文暨佛學研究學系

  維坦納持著

  

  

  我是這樣聽說的(如是我聞)

  

  

  屹立在生死輪回廣場通道旁,像個哨兵似的就是高聳的感受之樹。由于它生長在道路右側,遮蓋極大面積,所有旅人必須在大樹的茂盛枝葉下走過,並因此受到大樹的影響。然而當感受之樹的風貌隨季節轉變,它對旅人或樹下休憩的人産生的影響,也會每季不同。

  

  夏季時,疲憊旅人光看見大樹深綠茂盛的枝葉,以及身體觸及樹蔭之時,便喜出望外。清風吹拂樹葉沙沙作響,和在葉間棲息的鳥兒鳴聲,聽在耳裏都是音樂。成熟甘美果實的香氣與美味,滿足旅人的嗅覺與味覺。這些清爽宜人的身心感受,重燃旅人尋找更大享樂勝地的欲望。而且,這些愉悅感受沒入旅人心底,在內心深處形成對感官享受的執著。

  

  隨著時光荏苒,夏季漸褪至秋季,最終到了冬天,感受之樹的風貌亦隨之轉變。嚴寒氣候使來到該處的旅人精疲力盡,樹枝下卻找不到舒適的棲身之所。大大小小的枝丫如今樹葉落盡,被霜雪染成灰白,望之令人卻步。刺骨寒風在禿枝間呼號,大樹無法提供溫暖庇護。沒有了花朵芳香。甘美果實全不見蹤影。疲憊旅人如今只嗅到身上冬衣的難聞氣味,而幹裂的嘴唇只剩鼻子下沾著數滴露水滋潤的味道。受種種痛苦感受影響的旅人,心裏充滿反感。他開始憎恨感受之樹並想逃離,心裏渴求失去的愉悅感受。

  

  然而,冬裝有如夏裳都非永恒。它也逐漸改變,而感受之樹現已換上春天的裝束。穿著淺綠衣袍,處處綻放花蕾,感受之樹在靜谧的環境中幾乎伫立不動。整個氛圍既甯靜又安逸,使人的身心陷入慵懶得意之中。氣候溫和,旅人趕路不感疲憊,途經感受之樹卻對它的斑駁綠蔭全不在意。旅人沒注意感受之樹,因此也不大能欣賞它的平靜效應。由此産生的無知深深沒入旅人的心,留下無明的取向。旅人用同樣的心態面對叁個季節裏的感受之樹;不管這棵樹吸引他們、令他們反感或受他們忽視,旅人均無法在每一季節客觀地估量感受之樹在本質上的變化。

  

  感受之樹左方延伸出許許多多的路徑。好些聰明的旅人不時向同道指出,某些路徑乃逃離廣場通道的康莊大道,以及通向永恒寂靜的途徑。這些人要不天性好奇,因而想要找出在通道行走的目的,又或旅途勞頓想要歇息,再不然就是受到對其他疲憊旅人的同情心驅使。但不幸地,他們發現的路徑沒有一條能引領任何人出離生死輪回廣場。這些路徑幾乎都與通道「平行」,還是會將走過的人們引回廣場通道。所有這些從左方延伸的路徑,通通都在生死輪回廣場內蜿蜒,並通向與通道交彙之處,而從來沒有人能從此走出生死輪回廣場。

  

  然而有一回,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基于上述叁種原因,將他所有的精力用于發現出離廣場的道路。他從經驗中發現,所有由別人指出的路徑,那些奇怪地從感受之樹左邊延伸出去的小路,均不能引領他出離生死輪回廣場。他無法看見樹的右方是否有任何路徑,因爲右邊完全被樹遮蔽。因此,他決定繞過感受之樹,而非沿樹下通過。他必須清出一條路徑繞樹而行以抵達另一邊,而他在繞行途中,更對感受之樹的所有面向進行研究。他的研究既科學又客觀。如此夏季的愉悅感受與冬天的艱苦感受都難以擊倒他。當他遇上春天氣候,便已對感受之樹的短暫本質有深刻了解。如此他便能抵禦春天裏曾征服旅人們的慵懶自得。他對春季的平靜效應保持清醒,並了解它的本質。現在他明了感受之樹,而令他高興的是一直在找尋的道路竟在面前敞開。那是唯一的道路,平直而清晰,引領他出離生死輪回廣場,到達解脫山頭陽光普照之顛。他轉身一窺生死輪回廣場的全貌,以及在廣場上走動的衆生,和蜿蜒于廣場中的衆多錯誤路徑。出于對那些無知、旅途困頓衆生的悲憫,他于是宣說─

  

  爲他們開啓的正是涅槃之門

  讓那些有耳(聽聞)的人們放棄他們的(盲目)信仰!

  

  

  

  感受的重要性

  

  

  上述這則短篇寓言故事,是對受(vedana)即「感受」或「感覺」的重要現象某些運作層面的譬喻,在博大精深的佛法義理中,受是一關鍵詞。這個詞屢屢出現于對正法的著名闡述,由此可見它在佛法的重要性。在蜜丸經(Madhupindika Sutta)(注一)裏,馬哈咖咤亞那阿羅漢(大迦旃延尊者, Arahant Mahakaccayana)將感受放在感官知覺過程中極重要的位置。我們知道受是五蘊(pancakkhandha)中的第二蘊,組成人的身、心本性。受同時是十二緣起(十二因緣)因果鏈的第六環(支),十二緣起可資解釋生死流轉的過程。有些開示亦指出,倘若對叁種基本感受缺乏適當了解,會令沈睡于內心深處的煩惱(anusaya)加深,這些煩惱是産生業力導致再生(輪回)的重要因素。我們正是透過體驗到的感受,接受業力對自身的報應。(注二)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受(受念住)乃四念住禅修的第二個要領,受念住(觀察感受)稱爲衆生淨化的獨特途徑。(注叁)更有甚者,我們也注意到一項較少人知的說法「一切心理狀態以受爲交彙處。」(注四)

  

  在佛經裏,感受有好幾種分類方法,數目由二到一百零八種之多。(注五)而其中最常被討論的分類爲將感受分成樂(sukha)、苦(dukkha)與中性(不苦不樂)(adukkhamasukha)叁種,可稱之爲感受現象最基本的顯現方法。如此,我們將于以下討論中,只使用這種分類方法。在大方廣經(Mahavedalla Sutta)(注六)裏,舍利弗阿羅漢(Arahant Sariputta)回答馬哈果提答阿羅漢(大拘絺羅尊者, Arahant Mahakotthita)的提問時,以動詞語法「他感覺到」(vedeti)來解釋感受這個詞。「他感覺到的感受,同修,因此,它才叫做感受」(vedeti vedeti kho avuso, tasma vedanati vuccati)。而他有些甚麼感受,「他感覺到快樂,他感覺到痛苦,他感覺到不快樂也不痛苦」(sukhampi vedeti, dukkhampi vedeti adukkhamasukhampi vedeti)。

  

  

  

  感受起作用

  

  

  仔細審視感受在人類生活所起的作用,就能明了佛教重視感受的原因。當一個神志清醒的人透過五種感官與外在世界的物質、聲音、味道等接觸時,而心與精神元素如記憶接觸時,身體或心自然生起的反應會透過感受(vedana)展現。透過這些感受,人會將相關的感官對象視作好或壞、愉悅或不愉悅、喜愛或不喜愛、吸引或反感、美或醜,諸如此類。假使感官接觸沒有産生任何感受,人對所有感官對象的看法很可能千篇一律。感受在我們的知覺領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佛陀曾說即使是「我是」的意義(我見)(aham asmi)亦由感受而來。因此,他說在完全缺乏感受的情況下,人無法說「我是」。(注七)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感受這種現象的運作爲每個人創造了各自喜歡及不喜歡、愉悅及痛苦的大千世界。我們的知覺(看法)自然要視感覺而定。(注八)如果人由觀看視覺對象而來的感受是愉悅的,在知覺上那個對象會被辨認爲可取(想要)的。與此相反,由聲音而來的痛苦感覺,便會被辨認爲不可取(不想要)的。對感知對象的一切思考推理(yam sanjanati tam vitakketi)和以感知對象爲核心所形成的思想概念(yam vitakketi tam papanceti)也將因此受到與感官對象接觸時體驗的感受影響。按照以上引自大因緣經(Mahanidana Sutta)(注九)有關「我」的概念,這些觀念自然會對人的思想、言語及行爲産生深遠影響。由此,人的今生以及來生的生命主要受其影響。

  

  蜜丸經(Madhupindika Sutta)述說感受在人類心靈産生觀念糾結盤繞的重要性。按照馬哈咖咤亞那阿羅漢(大迦旃延尊者)在經裏的解釋,感官知覺過程可分成叁部分。在第一部份,一種客觀論調顯示,從感官與對象接觸生起感受的知覺過程,是自然而自發的(例如:緣觸,所以受生,phassa-paccaya vedana)。從此,在第二部份,我們看到人積極和蓄意參與覺知過程。因此,解說方法以主動語態表達:「感覺到的,加以認知;認知到的,加以思考;思考到的,不斷加以概念化」(yam vedeti tam sanjanati, yam sanjanati tam vitakketi yam vitakketi tam papanceti)。從此,在第叁部份,我們看到不斷積極思考形成概念的人被概念的洪流淹沒。他被自己造作的觀念糾結盤繞。清晰可見的是,在這個最終造成觀念糾結盤繞的感官知覺過程裏,感受的地位舉足輕重。如果有人能了知感受的真面目,而不讓知覺受其擺布,那麼此人或許能控製自己的思考過程,並拯救自己不致墜入觀念的羅網中。

  

  大象迹喻經(Mahahatthipadopama Sutta)(注十)述說感官知覺如何導致五蘊執取聚集(五取蘊)(panca upadanakkhandha),其中包括感受(受蘊),從而形成我們的本性。該部經典對視覺的開示爲,「然而,同修,當眼睛的內在(眼根)是健全的,而外界形體出現在眼睛的視線範圍內,就會産生相應作用,此時與之相應部份的識(眼識)就會生起。由此而來的任何形象(色),屬于色蘊執取聚集(色…

《感受的衆多路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