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取蘊)(rupupadanakkhandhe)。由此而來的任何感受,屬于受蘊執取聚集(受取蘊)(vedanupadanakkhande)。他明了 ─「如此就是,如是說,五類執取的範疇(sangaho)、聚合(sannipato)、混然和合爲一群(samavayo)。」大象迹喻經亦對其他感官的五蘊聚合,重複同樣的描述。
緣起說好比感官知覺過程往來世的延伸。按注釋者所述,十二緣起(因果鏈)說涵蓋叁世,即過去生、今生與來生。此說的要旨在于輪回與苦果的累積,而不在于感官知覺本身。如此,緣起說不討論想(sanna),而直接談論由感官接觸而來的感受(vedana)所起的貪愛(tanha)。按順序,貪愛招致取(upadana)、有(bhava)以及生(jati)。
佛陀被問及有(bhave)的意義時,解釋說假使形成(有, bhava)叁界的業果無一成熟,叁界便不能存在。佛陀繼續說,業(kamma)是識(vinnana)的種子以貪愛爲滋養所生長的田地,使得再有招致再生(punabbhavabhinibbatti)。有就是業,因此與感受有重大關聯。我們將于稍後看到更深入的證據。
感受與沈睡于內心深處的不凈染汙(隨眠煩惱)
在許多開示當中(注十一),佛陀解釋對叁種基本感受缺乏了解如何導致沈睡于內心深處的不凈染汙(anusaya),即貪欲(raga)、嗔恚(patigha)及無明(愚癡)(avijja)煩惱的增強。本論文開端的寓言故事,就是針對感受此種面向所作的描述。如此,當沒有受過正法訓練的一般人受到肉體痛苦經驗折磨時,他的心同時受到折磨。由于他對這種經驗缺乏了解,因此而來的嗔恚煩惱便沈睡于內心深處。由于他看不見出離痛苦的方法,只好藉由感官享受來逃避痛苦,貪欲煩惱因此亦沈睡于他的內心。他對體驗到的感受並不了解,造成中性感受的無明煩惱沈睡在他的內心。(注十二)有另一種說法直接指出,對中性感受的真實本質缺乏了解,造成無明煩惱沈睡在人的內心深處。(注十叁)蜜丸經(Madhupindika Sutta)也明確地說,人對于心中排山倒海的概念思考洪流的根源,只要不相應、不欣然接受,也不沈湎其中,便能使所有沈睡于內心深處的不凈染汙(隨眠煩惱)終結。
沈睡于內心深處的不凈染汙也是再生的重要成因。「人所決意的、所計畫的、所造成沈睡于內心深處的不凈染汙,就是建立意識所需的對象。只要有對象,意識就會被建立。此意識一旦增長,就會透過再有招致再生。」(注十五)開示繼續說明,即使缺乏決意(cetana)與計畫(pakappana),僅僅是沈睡在內心深處的不凈染汙(anusaya)便足以使意識建立。因此,人便能明了對感受的不正確了知如何造成再生。
感受與業報的體驗
人透過感受體驗業報在狗行者經(Kukkuravatika Sutta)(注十六)裏有清楚述說。根據所述,人造作了身、語及意方面的惡行(sabbabajjham),因而再生于惡世並受有害的感官作用蹂躏。受到這些蹂躏,人體驗到有害的、必定痛苦的感受(sabbavajjham vedananam vedeti ekantadukkham)。「如此」,佛陀說,「衆生是所造諸業的繼承者。」然而,佛陀明確拒絕當時一些宗教如耆那教的觀點,認爲所有感受皆是過往業的果。(注十七)業只是感受生起的衆多原因之一。(注十八)
我們亦知道行爲的結果決定于伴隨行爲的意志(動機, cetana)而不僅僅是行爲本身(cetana aham bhikkhave kammam vadami意志即是業)。有許多因素可製約意志。(注十九)。然而很難將感受與意志分開看待。我們已從蜜丸經看到感受如何導致觀念的形成。不難了解的是觀念的形成、意志(cetana)與計畫(pakappana),和沈睡于內心深處的不凈染汙(anusaya)之間有所關聯。
經典本身並不直接將感受與造作業行連接在一起。但至少有一部經典仿佛在提出此一連接。根據這篇開示所述,(注二十)一個內在煩惱與痛苦均已止息、已證得涅槃的人(paccattam parinibbayati),體驗感受卻不卷入其中。「體驗感受隨身體終結,禅修者如此了知;體驗感受隨生命終結,禅修者如是了知。當肉身解體時、生命終結時,所有不曾相應的感受(anabhinanditani)將自動平息。他了知剩余的只有遺體。」這顯示阿羅漢體驗的感受不會被帶往新的一生。它們隨身體與生命而終。盡管如此,一般人的感受卻會被帶往新的一生。
有一種說法很明顯優先于此,對已體證涅槃者的感受的闡述,那就是造作善行、不善行或不動行(anenjabhisankhara)的人,其意識與行爲結合(punnupago hoti vinnanam),因此導致再生。然而,當無明去除而智慧生起,就不再有任何行。「不造作,不決意,禅修者不執著世間一切;不執著就不會焦慮不安;不焦慮不安,(內在)煩惱與痛苦就會止息。」這樣煩惱與痛苦止息的人被認爲不會與體驗到的任何感受相應。由此可推測此人亦曾因無明造作業行,並于當時與那些感受相應。如此,在造作業行時體驗的感受,可導致業力跨越死亡的鴻溝,在新的一生受報。也許正因如此,開示中強調不相應的感受會止息。它們會失去製造任何受報的生命力。如此,可見感受在體驗業力果報與造作強大業行皆發揮重大作用。
感受的路徑
以上討論的多半是與生死輪回主通道有關,此處最迫人的力量就是感受之樹。正如我們之前看到的,所有由感受之樹往外延伸的路徑,除了僅有的一條外,其余幾乎都與主通道平行,最終繞回生死輪回廣場。
當中最廣爲旅人熟知的路徑,就是佛陀在大因緣經(Mahanidana Sutta)中記述的物質追求路徑。「如是,阿難,」佛陀說:「因感受(vedana)而有貪愛,因貪愛(tanha)而有追求(pariyesana),因追求而有所獲(名聞利養)(labha)...」依序流轉如下:分別(vinicchaya)、欲望(chandaraga)、執著(ajjhosana)、占有(pariggaha)、悭貪(macchariya)、守護(arakkha),並因此造作許多不善業(akusala dhamma),如械鬥(dandadana, satthadana)、沖突(kalaha)、對立(viggaha)、爭辯(vivada)、口角(tuvantuva)、離間(pesunna)與撒謊(musavada)。佛陀說這兩條貪愛的路徑交彙于感受。「如此,阿難,此(貪愛的)雙重面向透過(製約它們的)感受合而爲一。」(注二十一)注釋者將這兩個面向(dve dhamma二法)解釋爲「造成生死流轉的基本貪愛(vattamulabhuta-purima-tanha)和顯現于世俗行爲的貪愛。」(注二十二)在此物質追求的路徑裏,我們看到最常提倡此路徑的是物質主義者,他們認爲人生根本沒有精神價值可言。然而,佛陀稱之爲「不崇高的追求」(anariya-pariyesana),最終招致生、衰(老)、病、死、痛苦及染汙不凈。(注二十叁)由追求非物質所造成的不圓滿(不善)境況,將招致同樣結果:就是返回生死輪回廣場。
不僅世俗物質的追求是由感受激起。即使宗教及哲學思維與實踐似乎也有相同起源。我們可以理解,一個因很多社會問題而厭倦世俗生活的人,會渴求出離痛苦生活的方法。無法在此世享受感官快樂及舒適生活的人,期望在天堂重生,以享受今生欠缺的快樂。許多宗教藉由向信徒昭示,此生作惡使得來生承受苦果,或此生遵守道德規範使得來生享福,企圖將紀律融入個人及社會生活。只有體驗過痛苦與快樂的人,才能形成這些觀點或願意遵守這些信條。如此,我們順理成章作出結論:感受在這一切信條裏起著重要作用。
透過禅修對較深層意識的體驗,以及偶爾由深度禅修練習引發的超感官(神通)(abhinna)經驗,可形成多種哲學及宗教推論的基礎。大業分別經(Mahakammavibhanga Sutta)述說一些隱士與婆羅門基于對過去生的局限回憶而對業的法則作出錯誤結論。(注二十四)梵網經(Brahmajala Sutta)列舉並討論六十二種有關此世界及其衆生的外道(非究竟解脫)見解,多半基于此類禅修體驗,但當中有幾種純屬邏輯論證。
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每一種非究竟解脫見解,都成了某個宗派的教旨基礎,以作爲人們從世俗生活困難解脫的道路,或對世俗生活的诠釋。就這每一種見解,佛陀說,「那也是基于感官接觸。」(注二十五)然而,這句話的重點在于感官接觸生起感受這個事實。相應部經典(Samyutta Nikaya)(注二十六)述說叁種感受均由接觸(phassa)産生,以接觸爲基礎、起源,同時取決于接觸。經典著重陳述感受對形成各類非究竟解脫見解所起的關鍵作用,以下是針對恒常主張的陳述。「同修,那些持恒常見解的隱士與婆羅門,以四種方法堅稱靈魂與世界是永恒的,他們的見解僅基于個人感受(vedayitam)以及由此而來的憂慮及翻騰。那些受敬重的隱士與婆羅門,由于缺乏覺知與了悟…
《感受的衆多路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