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取蕴)(rupupadanakkhandhe)。由此而来的任何感受,属于受蕴执取聚集(受取蕴)(vedanupadanakkhande)。他明了 ─「如此就是,如是说,五类执取的范畴(sangaho)、聚合(sannipato)、混然和合为一群(samavayo)。」大象迹喻经亦对其他感官的五蕴聚合,重复同样的描述。
缘起说好比感官知觉过程往来世的延伸。按注释者所述,十二缘起(因果链)说涵盖三世,即过去生、今生与来生。此说的要旨在于轮回与苦果的累积,而不在于感官知觉本身。如此,缘起说不讨论想(sanna),而直接谈论由感官接触而来的感受(vedana)所起的贪爱(tanha)。按顺序,贪爱招致取(upadana)、有(bhava)以及生(jati)。
佛陀被问及有(bhave)的意义时,解释说假使形成(有, bhava)三界的业果无一成熟,三界便不能存在。佛陀继续说,业(kamma)是识(vinnana)的种子以贪爱为滋养所生长的田地,使得再有招致再生(punabbhavabhinibbatti)。有就是业,因此与感受有重大关联。我们将于稍后看到更深入的证据。
感受与沈睡于内心深处的不凈染污(随眠烦恼)
在许多开示当中(注十一),佛陀解释对三种基本感受缺乏了解如何导致沈睡于内心深处的不凈染污(anusaya),即贪欲(raga)、嗔恚(patigha)及无明(愚痴)(avijja)烦恼的增强。本论文开端的寓言故事,就是针对感受此种面向所作的描述。如此,当没有受过正法训练的一般人受到肉体痛苦经验折磨时,他的心同时受到折磨。由于他对这种经验缺乏了解,因此而来的嗔恚烦恼便沈睡于内心深处。由于他看不见出离痛苦的方法,只好藉由感官享受来逃避痛苦,贪欲烦恼因此亦沈睡于他的内心。他对体验到的感受并不了解,造成中性感受的无明烦恼沈睡在他的内心。(注十二)有另一种说法直接指出,对中性感受的真实本质缺乏了解,造成无明烦恼沈睡在人的内心深处。(注十三)蜜丸经(Madhupindika Sutta)也明确地说,人对于心中排山倒海的概念思考洪流的根源,只要不相应、不欣然接受,也不沈湎其中,便能使所有沈睡于内心深处的不凈染污(随眠烦恼)终结。
沈睡于内心深处的不凈染污也是再生的重要成因。「人所决意的、所计画的、所造成沈睡于内心深处的不凈染污,就是建立意识所需的对象。只要有对象,意识就会被建立。此意识一旦增长,就会透过再有招致再生。」(注十五)开示继续说明,即使缺乏决意(cetana)与计画(pakappana),仅仅是沈睡在内心深处的不凈染污(anusaya)便足以使意识建立。因此,人便能明了对感受的不正确了知如何造成再生。
感受与业报的体验
人透过感受体验业报在狗行者经(Kukkuravatika Sutta)(注十六)里有清楚述说。根据所述,人造作了身、语及意方面的恶行(sabbabajjham),因而再生于恶世并受有害的感官作用蹂躏。受到这些蹂躏,人体验到有害的、必定痛苦的感受(sabbavajjham vedananam vedeti ekantadukkham)。「如此」,佛陀说,「众生是所造诸业的继承者。」然而,佛陀明确拒绝当时一些宗教如耆那教的观点,认为所有感受皆是过往业的果。(注十七)业只是感受生起的众多原因之一。(注十八)
我们亦知道行为的结果决定于伴随行为的意志(动机, cetana)而不仅仅是行为本身(cetana aham bhikkhave kammam vadami意志即是业)。有许多因素可制约意志。(注十九)。然而很难将感受与意志分开看待。我们已从蜜丸经看到感受如何导致观念的形成。不难了解的是观念的形成、意志(cetana)与计画(pakappana),和沈睡于内心深处的不凈染污(anusaya)之间有所关联。
经典本身并不直接将感受与造作业行连接在一起。但至少有一部经典仿佛在提出此一连接。根据这篇开示所述,(注二十)一个内在烦恼与痛苦均已止息、已证得涅槃的人(paccattam parinibbayati),体验感受却不卷入其中。「体验感受随身体终结,禅修者如此了知;体验感受随生命终结,禅修者如是了知。当肉身解体时、生命终结时,所有不曾相应的感受(anabhinanditani)将自动平息。他了知剩余的只有遗体。」这显示阿罗汉体验的感受不会被带往新的一生。它们随身体与生命而终。尽管如此,一般人的感受却会被带往新的一生。
有一种说法很明显优先于此,对已体证涅槃者的感受的阐述,那就是造作善行、不善行或不动行(anenjabhisankhara)的人,其意识与行为结合(punnupago hoti vinnanam),因此导致再生。然而,当无明去除而智慧生起,就不再有任何行。「不造作,不决意,禅修者不执着世间一切;不执着就不会焦虑不安;不焦虑不安,(内在)烦恼与痛苦就会止息。」这样烦恼与痛苦止息的人被认为不会与体验到的任何感受相应。由此可推测此人亦曾因无明造作业行,并于当时与那些感受相应。如此,在造作业行时体验的感受,可导致业力跨越死亡的鸿沟,在新的一生受报。也许正因如此,开示中强调不相应的感受会止息。它们会失去制造任何受报的生命力。如此,可见感受在体验业力果报与造作强大业行皆发挥重大作用。
感受的路径
以上讨论的多半是与生死轮回主通道有关,此处最迫人的力量就是感受之树。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所有由感受之树往外延伸的路径,除了仅有的一条外,其余几乎都与主通道平行,最终绕回生死轮回广场。
当中最广为旅人熟知的路径,就是佛陀在大因缘经(Mahanidana Sutta)中记述的物质追求路径。「如是,阿难,」佛陀说:「因感受(vedana)而有贪爱,因贪爱(tanha)而有追求(pariyesana),因追求而有所获(名闻利养)(labha)...」依序流转如下:分别(vinicchaya)、欲望(chandaraga)、执着(ajjhosana)、占有(pariggaha)、悭贪(macchariya)、守护(arakkha),并因此造作许多不善业(akusala dhamma),如械斗(dandadana, satthadana)、冲突(kalaha)、对立(viggaha)、争辩(vivada)、口角(tuvantuva)、离间(pesunna)与撒谎(musavada)。佛陀说这两条贪爱的路径交汇于感受。「如此,阿难,此(贪爱的)双重面向透过(制约它们的)感受合而为一。」(注二十一)注释者将这两个面向(dve dhamma二法)解释为「造成生死流转的基本贪爱(vattamulabhuta-purima-tanha)和显现于世俗行为的贪爱。」(注二十二)在此物质追求的路径里,我们看到最常提倡此路径的是物质主义者,他们认为人生根本没有精神价值可言。然而,佛陀称之为「不崇高的追求」(anariya-pariyesana),最终招致生、衰(老)、病、死、痛苦及染污不凈。(注二十三)由追求非物质所造成的不圆满(不善)境况,将招致同样结果:就是返回生死轮回广场。
不仅世俗物质的追求是由感受激起。即使宗教及哲学思维与实践似乎也有相同起源。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因很多社会问题而厌倦世俗生活的人,会渴求出离痛苦生活的方法。无法在此世享受感官快乐及舒适生活的人,期望在天堂重生,以享受今生欠缺的快乐。许多宗教藉由向信徒昭示,此生作恶使得来生承受苦果,或此生遵守道德规范使得来生享福,企图将纪律融入个人及社会生活。只有体验过痛苦与快乐的人,才能形成这些观点或愿意遵守这些信条。如此,我们顺理成章作出结论:感受在这一切信条里起着重要作用。
透过禅修对较深层意识的体验,以及偶尔由深度禅修练习引发的超感官(神通)(abhinna)经验,可形成多种哲学及宗教推论的基础。大业分别经(Mahakammavibhanga Sutta)述说一些隐士与婆罗门基于对过去生的局限回忆而对业的法则作出错误结论。(注二十四)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列举并讨论六十二种有关此世界及其众生的外道(非究竟解脱)见解,多半基于此类禅修体验,但当中有几种纯属逻辑论证。
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每一种非究竟解脱见解,都成了某个宗派的教旨基础,以作为人们从世俗生活困难解脱的道路,或对世俗生活的诠释。就这每一种见解,佛陀说,「那也是基于感官接触。」(注二十五)然而,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感官接触生起感受这个事实。相应部经典(Samyutta Nikaya)(注二十六)述说三种感受均由接触(phassa)产生,以接触为基础、起源,同时取决于接触。经典着重陈述感受对形成各类非究竟解脱见解所起的关键作用,以下是针对恒常主张的陈述。「同修,那些持恒常见解的隐士与婆罗门,以四种方法坚称灵魂与世界是永恒的,他们的见解仅基于个人感受(vedayitam)以及由此而来的忧虑及翻腾。那些受敬重的隐士与婆罗门,由于缺乏觉知与了悟…
《感受的众多路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