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了各种各样贪爱的俘虏。」(注二十七)这种见解在大因缘经(Mahanidana Sutta)(注二十八)有关人看待自我的态度的述说,获得进一步巩固。根据经典所述,一个人对「感受」的用词仅为「我觉得」或与之相反的「我不觉得,那是感知不到的」,要不就是「我有感觉,那有感知的特质」。藉由不认同此三种见解,因而不执着于世间一切,人不会颤抖。不颤抖,烦恼与痛苦就止息(paccattanneva parinibbayati自证涅槃)。由此可见对自我的推论如何以感受为根据,以及怎样避免这些推论才能走向解脱。
在梵网经里,佛陀教导从各个面向理解非究竟解脱见解,以及完整了知感受对体证涅槃极为重要。「此等主张,同修们,觉悟的人了知,此等非究竟解脱见解的来龙去脉,若对之坚持,将产生此种结果,以及对信仰者的未来处境产生如此影响。觉悟的人如是了知,甚至了知更深更远的事物,而有了此种了知,觉悟的人不会自以为是,而因此不受染污,在他心里已证悟出离此等邪见之道,并已如实了解它们,生起又灭去的感受,它们的甘美况味、险境,并由此出离,而不执着于一切,觉悟的人彻底自在。」(注二十九)
出离生死轮回广场的路径
根据前文所述,佛陀了知依非究竟解脱见解修行的结果,以及此种见解对执持者未来处境的影响(evam gatika bhavissanti evam abhisamparayanti)。如此令人信服地证明,所有路径终究将旅人牵引回生死轮回广场。当中只有一条路径能出离生死轮回广场,正如我们在寓言所见,人必须绕着感受之树才能找到出路。
大因缘经(Mahanidana Sutta)与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如前所述已清晰指出,根据佛陀教导,了知感受对体证解脱起首要作用。「一旦了知三种感受(tisu vedanasu parinnatesu),崇高的真理修学者不用再下更深的功夫。」(注三十)如此了知感受,以及根除因相应而导致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染污不凈,是证悟自由的关键。「同修,禅修者不根除对愉悦感受的贪爱取向,不去除对痛苦感受的嗔恨取向,不拔除对不痛苦不愉悦感受的愚痴取向,不令正知生起,而要在此时此地成为苦的终结者,简直缘木求鱼。」(注三十一)如此,了知三种感受的至关重要性得以确立。
有甚么方法与甚么样的行为举止能达到对三种感受的完全了知?我们已了解对所有感受的生起与灭去进行观察,是如何被用作加速对感受的了知,以及感受对心强大影响的了知。在念住经(Satipatthana Sutta)(注三十二)里,观察感受是正念的四个要领之一。在此,禅修者被教导对本身(自我)的感受及其细微变化进行客观观察,个人则不介入其中。
对于那些想在今生体证涅槃的人,佛陀劝勉的行为模式为,于所有活动保持正念与正知(sampajanna时时彻知无常)。佛陀在某次开示时说:「同修,比丘应以正念与正知(sampajanna)度过时光(字面意义:等待时光)。这是我对你们的告诫。」在此保持正念是指练习四念住,(相应部经典译文此处仅指身念住)(注三十三)在此方面,保持正知是指于一切活动时时彻知无常。
当一个人以此态度过活而愉悦感觉生起时,他或她了知,这是受无常的身体所制约。受制约的愉悦感觉因此也应是无常。因此以正念观照身体及感受的无常,它们的减弱、脱离、止息以及将它们放下,他摒除对身体及愉悦感受贪爱的烦恼。(注三十四)依此,他观察痛苦及中性感受的真实本质,并因此摒除由之而来的嗔恨与无明烦恼。
练习正知与正念的整个用意在于防止三种感受;即使是最微细(panita)、寂静(santa)及中性感受,免于逃离禅修者的了知范畴。这仿佛是事物的自然规律;我们会被体验到的感受,尤其是愉悦与痛苦感受,给分散注意力却毫无觉知。大自然很可能「设计了」这项机制,总是要把我们困在生死轮回广场。佛陀因此说(注三十五)
瞥见美好形体让清晰思维迷惑
一旦留神于美好可恋的形象
感受便在心中激起并占满心头,
牢牢紧抓不放;
由视觉产生的种种情感,
贪爱与嗔恨,
如此在心中滋长
使他内心痛苦万分。
痛苦如是堆积窝藏。
若说此人处境:「离涅槃远矣」。
因此,人必须时刻保持觉知,毫不疏忽任何感受。如是说(注三十六)
当比丘勤奋地用功,能时时彻知无常,
智者由此了知一切感受。
成果为,仅此一生便从一切烦恼染污(asava漏)中解脱,而此生所有业报亦随之终结。
当他了知一切感受之后,
便能于此时此地从烦恼染污中解脱,
智者安住于正法
他的一切业报随肉身死亡而告终。(注三十七)
由此清晰可见,了知三种感受对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至关重要。所幸的是,从蜜丸经(Madhupindika Sutta)的开示看到,在感官知觉过程里,只有在感受生起的一刻,人方才主观介入它的运作。假使感官知觉过程完全是自动与客观的,那么根本无法对其终极结果进行控制。但由于自动化过程以感受为终点,有智慧的人精勤、勤奋地用功,透过完全觉知并时时彻知无常,便能对心加以控制并由此控制自己的命运。(注三十八)禅修者要透过正念与正知(sato ca sampajano)的修习,训练自己达成此目标,藉由对感受的客观探讨,却不让它们影响知觉,最终便能面对体验感受的挑战。一旦禅修者能对此掌握,他在生活中便能不介入(visannutto)愉悦、痛苦或中性感受。换言之,如佛陀对玛伦嘉普塔(Malunkyaputta)(注三十九)与巴希亚(Bahiya)(注四十)的告诫,禅修者在生活中如实地看(ditthamattam),如实地听(sutamattam),如实地感觉(mutamattam),并如实地认知。此时,禅修者能看到毫无掩饰的世间实相,并从生死轮回的束缚中解脱。
作者注:(翻译巴利文经文时,大多数沿用巴利圣典学会的英译本。但某些情况下,曾对部份巴利文名词的英译作出更动,或自行翻译相关段落。括弧中的参考资料则源自内观研究所版本)
1. Majjhima Nikaya中部经典PTS巴利圣典学会 1.108 [VRI 内观研究所1.199]
2. Ibid. 同上PTS 1.389 [VRI 2.80-81]
3. Ekayano ayam, bhikkhave, maggo sattanam visuddhiya, 此路径,诸比丘,为有情众生之清净道路Ibid.同上 p. 55f [VRI 1.106]
4. Vedanasamosarana sabbe dhamma, 当诸法在心中生起时,就有感受伴随而生Anguttara Nikaya 增支部经典PTS 339 [VRI 3.8.83]
5. Majjhima Nikaya中部经典 PTS 1.397f [VRI 2.88]
6. Ibid. 同上292f [VRI 1.449]
7. Yattha panavuso sabbaso vedayitam natthi api nu kho, tattha Ayamahamasmi
No hetam Bhante. Digha Nikaya长部经典 PTS 2.67 [VRI 2.124]
8. Yam vedeti tam sanjanati, Majjhima Nikaya 中部经典PTS 111f [VRI 1.204]
9. Digha Nikaya长部经典 PTS 2 [VRI 2.95]
10. Majjhima Nikaya中部经典 PTS 184f [VRI 1.300]
11. Majjhima Nikaya 中部经典PTS 3.285;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经典PTS 4.204 [VRI 2.4.249 Adayo]
12. Suttanipata经集 PTS 208f [VRI 1085 Adayo]
13. Majjhima Nikaya 中部经典PTS 3.285 [VRI 3.424-425]
14. Ibid. 同上PTS 1.109 [VRI 1.199]
15. Samyutta Nikaya相应部经典 PTS 2.65 [VRI 1.2.38]
16. Majjhima Nikaya中部经典 PTS 1.389f [VRI 2.78]
17. Ibid. 同上PTS 2. 214 [VRI 3.1 Adayo]
18.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经典PTS 4.230 [VRI 2.4.270]
19. Anguttara Nikaya 增支部经典PTS 1.249 [VRI 1.3.101]
20.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经典PTS 2.82f [VRI 1.2.51]
21.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佛陀对话录PTS 2.58f
22. Samudacara-tanha, Digha Nikaya Atthakatha 长部经典注释PTS 2.500 [VRI 2.112]
23. Majjhima Nikaya 中部经典PTS 1. 161f [VRI 1.274]
24. Majjhima Nikaya 中部经典PTS 3.210 [VRI 3.298]
25. Tadapi phassa-paccaya, Digha Nikaya 长部经典PTS 1.42 [VRI 1.118 Adayo]
26.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经典PTS 4. 215 [VRI 2.4.258]
27.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佛陀对话录PTS 1.52
28. Digha Nikaya 长部经典PTS 2.66 [VRI 2.95 Adayo]
29. Dialogues of the Buddha佛陀对话录 PTS 1. 44
30.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经典PTS 2.99 [VRI 1.2.63]
31. Middle Length Sayings 中部格言PTS 3.334
32. Majjhima Nikaya 中部经典PTS 1.59 f [VRI 1.113]; Digha Nikaya 长部经典PTS 2.290 f [VRI 2.373]
33. Kindred Sayings 亲属格言PTS 5.211
34.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经典PTS 4.211f [VRI 2.4.255]
35. Kindred Sayings 亲属格言4.43
36.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经典PTS 4.206 [VRI 2.4.252]
37. Ibid. 同上
38. Bhikkhu cittam vasam vatteti, no ca bhikkhu cittassa vasena vattati. Majjhima Nikaya 中部经典PTS 1. 214 [VRI 1. 338]
39.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经典PTS 4. 73 [VRI 2. 4. 95]
40. Udana 自说经PTS 1. 10 [VRI 10]
《感受的众多路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