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受有助于获得真正的乐
Dhammaacariya U Htay Hlaing
将注意力集中在上嘴唇以上、靠近两个鼻孔的三角形区域,在这一狭小区域内用功,所有法内同修都已经知道,这个技巧的主要原理,是「藉由出、入息,和出、入息处所觉知的感受,来培养专注。」
觉察的基础
为了让心安定下来,我们把观察的范围限定在狭小的区域,这么一来注意力就很容易集中;观察范围大,注意力就不易集中在特定的对象上。在嘴唇以上、鼻孔以下的小区域用功,来修习止观(止禅,奢摩他samatha),这方法和对着禅修圆相(kasina mandala)用功,道理差不多;好比是苍鹭觅食,与其在大片水田里找鱼,不如等在引水道旁,轻易的猎捕它想要的佳肴。
注:kasina: 遍处
mandala: 圆
为了快速进入智慧的领域,在各种观察的对象、不同的自然现象中,我们只针对感受(vedanā)用功。
限定的观察范围虽狭小,但一旦专注力增长,你会自动察觉和掌握到,整个色身内发生的物质和心理变化。同样的,尽管感受被独立出来,成为观察的对象,但随着专注力增长,你也会察觉到感受因环境不同而生起身心变化的自然现象。
你必得了解这个方法有多么重要、多么殊胜。参照经典的阐述,你会发现这个方法的奥妙之处,简直妙不可言。
从最简单的地方下手
禅修就是在这个由物质、心组成的身躯内;针对其最显著的特性,持续观察再观察。也就是在绝对存在的事物中,观察最显著的自然现象。这就像要学习一项新技能,会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学起一样,若不这样,不知道A、B、C等最基本的字母,或没学过1、2、3,你就无法继续学习。
在色身内的各种身心现象中,有形的实体比较容易观察;而在各种有形现象中,最显著的就是「动」的要素,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存在。
当你可以专注观察、掌握一项色身的特性,也就可以了解所有的特性;甚至连心的本质,也会自动在禅修者的心中浮现。《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中提到,各种心的特性中,又以触(phassa)、受(vedanā)和识(viññāna)最为突出(注1)。而你此刻正在观察的感受(vedanā),又凌驾于其他心理特性之上。《释提桓因问经》(Sakkapanha Sutta)中,佛陀传授天王帝释(sakka)的,就是从感受下手的禅修法。
感受有三种-乐受(sukhā vedanā)、苦受(dukkhā vedanā)、不苦不乐受(upekkhā vedanā),其中以苦受最为突出。其实,佛陀所提到的感受,少至二到三种,多则一百零八种(注2);但讲起来本质都差不多,精确地说,每一种感受都是苦(dukkhā),只是苦。就像气温下降,就意味着「冷」一样。年轻的帝释(vajira Their)因而说:「升起是苦,灭去是苦,只有苦,没有其他。」(注3)
这个技巧,在物质方面是藉由观察气息进出,来建立定;在心的特性是透过观察感受,来发展智慧。你们都知道这个方法多么殊胜、有益;禅修的技巧有很多种,不过要达到解脱的终极目标,修习受念住是最有效益的。自然的感受不仅显而易见,更能渗透身心各个层面,就好像是河川的水流,最终要汇入大海。(注4)
直到死亡
不只在佛陀时代,甚至佛陀去世后,许多得到最终解脱的圣者,都以修习受念住(vedanā contemplation)为主要方法;《大念住经》(Mahāsatipatthāna Sutta)注释中,记载有这些著名圣者的事迹。
例如,舍卫城有一位名叫Kutumbikaputta Tissa尊者,他在森林深处被抢匪袭击,遭劫持期间,一晚他用大石头打断自己的腿骨,然后深入禅修,就在当晚,他证得阿罗汉。无独有偶的,还有许多圣者是在遭虎噬、枪茅穿膛,或身受桩柱戳刺酷刑、腹痛难当时,证得极乐涅槃。(注5)
两种受念住修习法
当遭遇严重的疼痛或疾病时,资深的禅修者可用以下两种与感受相关的方法用功:
随受观处(Vedan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透过观察感受的升起,来全盘了解感受。这个方法又称为受摄法(vedanāpariggaha kammatthāna)──捕捉禅修时升起的感受。沙摩婆提(Samavati)皇后和她的俾女在乔赏弥(Kosambi)城中遭火吞噬时,就是以此方法禅修。(注6)
离受法 (Vedanāvikkhambhana)──忽略、不去理会感受的方法,(vedanam vikkhambhetva、vedanam abboharikam katva),禅修时,禅修者不去注意当下升起的感受,而是采行他所熟练的其他禅修法,对着任何他经常观察的对象用功。(注7)
禅修者的个人经验
禅修者禅坐时,往往会经历到原本未曾察觉的疼痛,甚至痛到难以忍受的地步,但只要坚持下去,疼痛就会逐渐消失褪去。其实,这些疼痛的感受本来就存在于这个身体之中,是因有更强烈迷人的感受凌驾其上,我们才从未察觉。疼痛不是病,毋需害怕,只有在极其专注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察觉这些疼痛。
举例来说,这就像是有个地处偏远的村庄,当地有种不为人知的怪病,直到医生来村庄看诊时,大家才知道有这种病。疾病并不是因医疗检查、医生开药而发生,而是一直都存在;但只有透过显微镜、医疗器材,病菌和不知名的疾病感染才被诊断出来,接着方能进行治疗。
疼痛的感受升起时,就注意并观察它,这么做两、三次,疼痛可能顷刻间就消失了。若疼痛的感受愈发强烈,禅修者就要更加集中心力专注其上。当禅修者层层深入观察,疼痛将神奇地消失灭去,就像是有个东西被拔除了。但有些感受可能不会消失,这时候就应尽可能忍受,来加快观察的速度,若无法办到,那么就应采用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忽略、不去理会这个感受。
有时候,基于恐惧或忍受不了,禅修者会略过疼痛的部位,不去观察它,疼痛的感受可能因此自动消失,但禅修者若无法立即克服这问题,未来修习时,将一再遭遇同样的阻碍。
即便是那些重病缠身,最先进的医疗技术都无法治愈之人,也可能因定的修持,而奇迹似地复原;这类事例还不少呢。因此,觉知的建立(bojjhanga bhavana)也包含修习念住(satipatthana)。但从疾病中解脱,并非修行的主要目的,也算不上重要的成果,它只是一项副产品。(注8)
觉察疾病的益处
我想再多说一些有关受念住的有趣之处。
刚刚曾说到,禅修者只要不放逸,精勤努力持续修习,疼痛的感受不论有多强烈,最终都将消失灭去。这类例子有很多,当感受一消失灭去,禅修者就证得阿罗汉果位,而这样的圣者,称为vedanā sammasati(受正念)。
同理,阿罗汉有好几种,如
Rogasammasati(是在疾病痊愈的当下,同时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
Jivitasammasati(辞世的同时,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
Iriyāpathasammasati(因坚定禅坐而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他誓愿不证得阿罗汉果,就绝不改变盘腿坐姿。)(注9)
毋需害怕疾病或疼痛的感受,它们会带来正向回报。若是病况恶化、疼痛加剧,请将之视为一个警讯,加快禅修的速度,别就此放弃。佛陀住世时,有位名为郁提耶(Uttiya)的尊者,就是抱持这样的态度拼命精进禅修,最终证得阿罗汉果。(注10)
打破苦之轮的方法
我继续说受念住这个方法有多么重要。
藉由持续观察每一个感受(愉悦或不愉悦)的升起和灭去,你可以在业习杂染变得根深蒂固之前,就将它们拔除。根据十二缘起法(Paticcasamuppāda)的教示,当接触者和被接触的那一方、或称客体(外在物体)和主体(内在物体)一接触,(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就升起了(所以说触(phassa)生受(vedanā))。
受缘爱(Vedanā-paccayā tanhā)──对愉悦的渴望因感受而升起,由于心中渴望愉悦的感受;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苦受(dukkhā vedanā)就跟着升起了。苦受不断衍生另一个苦(dukkha),像这样,苦之轮运转不辍,无有间断。(注11)
《阿毗达摩概要》(abhidhammatthasangaha)提到──Dukkham tebhumakam vuttam (欲界kāma、色界rupa、无色界arupa三界的运行无非是苦)。佛陀在《初转*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倡言:「Sankhittena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dukkhā」(简言之,五蕴聚合皆是苦);另外,《缘后说示》(Paticcasamuppāda desanā)中也提到:苦的聚合(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为了让苦之轮停止运转,使根深蒂固的杂染不再增长,你应谨慎留意感受的升起;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禅修法门。要止息苦的运转,…
《苦受有助于获得真正的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