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受有助于獲得真正的樂
Dhammaacariya U Htay Hlaing
將注意力集中在上嘴唇以上、靠近兩個鼻孔的叁角形區域,在這一狹小區域內用功,所有法內同修都已經知道,這個技巧的主要原理,是「藉由出、入息,和出、入息處所覺知的感受,來培養專注。」
覺察的基礎
爲了讓心安定下來,我們把觀察的範圍限定在狹小的區域,這麼一來注意力就很容易集中;觀察範圍大,注意力就不易集中在特定的對象上。在嘴唇以上、鼻孔以下的小區域用功,來修習止觀(止禅,奢摩他samatha),這方法和對著禅修圓相(kasina mandala)用功,道理差不多;好比是蒼鹭覓食,與其在大片水田裏找魚,不如等在引水道旁,輕易的獵捕它想要的佳肴。
注:kasina: 遍處
mandala: 圓
爲了快速進入智慧的領域,在各種觀察的對象、不同的自然現象中,我們只針對感受(vedanā)用功。
限定的觀察範圍雖狹小,但一旦專注力增長,你會自動察覺和掌握到,整個色身內發生的物質和心理變化。同樣的,盡管感受被獨立出來,成爲觀察的對象,但隨著專注力增長,你也會察覺到感受因環境不同而生起身心變化的自然現象。
你必得了解這個方法有多麼重要、多麼殊勝。參照經典的闡述,你會發現這個方法的奧妙之處,簡直妙不可言。
從最簡單的地方下手
禅修就是在這個由物質、心組成的身軀內;針對其最顯著的特性,持續觀察再觀察。也就是在絕對存在的事物中,觀察最顯著的自然現象。這就像要學習一項新技能,會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學起一樣,若不這樣,不知道A、B、C等最基本的字母,或沒學過1、2、3,你就無法繼續學習。
在色身內的各種身心現象中,有形的實體比較容易觀察;而在各種有形現象中,最顯著的就是「動」的要素,從出生到死亡無時無刻不存在。
當你可以專注觀察、掌握一項色身的特性,也就可以了解所有的特性;甚至連心的本質,也會自動在禅修者的心中浮現。《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中提到,各種心的特性中,又以觸(phassa)、受(vedanā)和識(viññāna)最爲突出(注1)。而你此刻正在觀察的感受(vedanā),又淩駕于其他心理特性之上。《釋提桓因問經》(Sakkapanha Sutta)中,佛陀傳授天王帝釋(sakka)的,就是從感受下手的禅修法。
感受有叁種-樂受(sukhā vedanā)、苦受(dukkhā vedanā)、不苦不樂受(upekkhā vedanā),其中以苦受最爲突出。其實,佛陀所提到的感受,少至二到叁種,多則一百零八種(注2);但講起來本質都差不多,精確地說,每一種感受都是苦(dukkhā),只是苦。就像氣溫下降,就意味著「冷」一樣。年輕的帝釋(vajira Their)因而說:「升起是苦,滅去是苦,只有苦,沒有其他。」(注3)
這個技巧,在物質方面是藉由觀察氣息進出,來建立定;在心的特性是透過觀察感受,來發展智慧。你們都知道這個方法多麼殊勝、有益;禅修的技巧有很多種,不過要達到解脫的終極目標,修習受念住是最有效益的。自然的感受不僅顯而易見,更能滲透身心各個層面,就好像是河川的水流,最終要彙入大海。(注4)
直到死亡
不只在佛陀時代,甚至佛陀去世後,許多得到最終解脫的聖者,都以修習受念住(vedanā contemplation)爲主要方法;《大念住經》(Mahāsatipatthāna Sutta)注釋中,記載有這些著名聖者的事迹。
例如,舍衛城有一位名叫Kutumbikaputta Tissa尊者,他在森林深處被搶匪襲擊,遭劫持期間,一晚他用大石頭打斷自己的腿骨,然後深入禅修,就在當晚,他證得阿羅漢。無獨有偶的,還有許多聖者是在遭虎噬、槍茅穿膛,或身受樁柱戳刺酷刑、腹痛難當時,證得極樂涅槃。(注5)
兩種受念住修習法
當遭遇嚴重的疼痛或疾病時,資深的禅修者可用以下兩種與感受相關的方法用功:
隨受觀處(Vedan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透過觀察感受的升起,來全盤了解感受。這個方法又稱爲受攝法(vedanāpariggaha kammatthāna)──捕捉禅修時升起的感受。沙摩婆提(Samavati)皇後和她的俾女在喬賞彌(Kosambi)城中遭火吞噬時,就是以此方法禅修。(注6)
離受法 (Vedanāvikkhambhana)──忽略、不去理會感受的方法,(vedanam vikkhambhetva、vedanam abboharikam katva),禅修時,禅修者不去注意當下升起的感受,而是采行他所熟練的其他禅修法,對著任何他經常觀察的對象用功。(注7)
禅修者的個人經驗
禅修者禅坐時,往往會經曆到原本未曾察覺的疼痛,甚至痛到難以忍受的地步,但只要堅持下去,疼痛就會逐漸消失褪去。其實,這些疼痛的感受本來就存在于這個身體之中,是因有更強烈迷人的感受淩駕其上,我們才從未察覺。疼痛不是病,毋需害怕,只有在極其專注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察覺這些疼痛。
舉例來說,這就像是有個地處偏遠的村莊,當地有種不爲人知的怪病,直到醫生來村莊看診時,大家才知道有這種病。疾病並不是因醫療檢查、醫生開藥而發生,而是一直都存在;但只有透過顯微鏡、醫療器材,病菌和不知名的疾病感染才被診斷出來,接著方能進行治療。
疼痛的感受升起時,就注意並觀察它,這麼做兩、叁次,疼痛可能頃刻間就消失了。若疼痛的感受愈發強烈,禅修者就要更加集中心力專注其上。當禅修者層層深入觀察,疼痛將神奇地消失滅去,就像是有個東西被拔除了。但有些感受可能不會消失,這時候就應盡可能忍受,來加快觀察的速度,若無法辦到,那麼就應采用第二種方法,也就是忽略、不去理會這個感受。
有時候,基于恐懼或忍受不了,禅修者會略過疼痛的部位,不去觀察它,疼痛的感受可能因此自動消失,但禅修者若無法立即克服這問題,未來修習時,將一再遭遇同樣的阻礙。
即便是那些重病纏身,最先進的醫療技術都無法治愈之人,也可能因定的修持,而奇迹似地複原;這類事例還不少呢。因此,覺知的建立(bojjhanga bhavana)也包含修習念住(satipatthana)。但從疾病中解脫,並非修行的主要目的,也算不上重要的成果,它只是一項副産品。(注8)
覺察疾病的益處
我想再多說一些有關受念住的有趣之處。
剛剛曾說到,禅修者只要不放逸,精勤努力持續修習,疼痛的感受不論有多強烈,最終都將消失滅去。這類例子有很多,當感受一消失滅去,禅修者就證得阿羅漢果位,而這樣的聖者,稱爲vedanā sammasati(受正念)。
同理,阿羅漢有好幾種,如
Rogasammasati(是在疾病痊愈的當下,同時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者);
Jivitasammasati(辭世的同時,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
Iriyāpathasammasati(因堅定禅坐而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他誓願不證得阿羅漢果,就絕不改變盤腿坐姿。)(注9)
毋需害怕疾病或疼痛的感受,它們會帶來正向回報。若是病況惡化、疼痛加劇,請將之視爲一個警訊,加快禅修的速度,別就此放棄。佛陀住世時,有位名爲郁提耶(Uttiya)的尊者,就是抱持這樣的態度拼命精進禅修,最終證得阿羅漢果。(注10)
打破苦之輪的方法
我繼續說受念住這個方法有多麼重要。
藉由持續觀察每一個感受(愉悅或不愉悅)的升起和滅去,你可以在業習雜染變得根深蒂固之前,就將它們拔除。根據十二緣起法(Paticcasamuppāda)的教示,當接觸者和被接觸的那一方、或稱客體(外在物體)和主體(內在物體)一接觸,(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就升起了(所以說觸(phassa)生受(vedanā))。
受緣愛(Vedanā-paccayā tanhā)──對愉悅的渴望因感受而升起,由于心中渴望愉悅的感受;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時,苦受(dukkhā vedanā)就跟著升起了。苦受不斷衍生另一個苦(dukkha),像這樣,苦之輪運轉不辍,無有間斷。(注11)
《阿毗達摩概要》(abhidhammatthasangaha)提到──Dukkham tebhumakam vuttam (欲界kāma、色界rupa、無色界arupa叁界的運行無非是苦)。佛陀在《初轉*輪經》(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倡言:「Sankhittena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dukkhā」(簡言之,五蘊聚合皆是苦);另外,《緣後說示》(Paticcasamuppāda desanā)中也提到:苦的聚合(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爲了讓苦之輪停止運轉,使根深蒂固的雜染不再增長,你應謹慎留意感受的升起;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禅修法門。要止息苦的運轉,…
《苦受有助于獲得真正的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