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感受的众多路径

  感受的众多路径

  

  斯里兰卡佩瑞迪尼亚大学

  巴利文暨佛学研究学系

  维坦纳持著

  

  

  我是这样听说的(如是我闻)

  

  

  屹立在生死轮回广场通道旁,像个哨兵似的就是高耸的感受之树。由于它生长在道路右侧,遮盖极大面积,所有旅人必须在大树的茂盛枝叶下走过,并因此受到大树的影响。然而当感受之树的风貌随季节转变,它对旅人或树下休憩的人产生的影响,也会每季不同。

  

  夏季时,疲惫旅人光看见大树深绿茂盛的枝叶,以及身体触及树荫之时,便喜出望外。清风吹拂树叶沙沙作响,和在叶间栖息的鸟儿鸣声,听在耳里都是音乐。成熟甘美果实的香气与美味,满足旅人的嗅觉与味觉。这些清爽宜人的身心感受,重燃旅人寻找更大享乐胜地的欲望。而且,这些愉悦感受没入旅人心底,在内心深处形成对感官享受的执着。

  

  随着时光荏苒,夏季渐褪至秋季,最终到了冬天,感受之树的风貌亦随之转变。严寒气候使来到该处的旅人精疲力尽,树枝下却找不到舒适的栖身之所。大大小小的枝丫如今树叶落尽,被霜雪染成灰白,望之令人却步。刺骨寒风在秃枝间呼号,大树无法提供温暖庇护。没有了花朵芳香。甘美果实全不见踪影。疲惫旅人如今只嗅到身上冬衣的难闻气味,而干裂的嘴唇只剩鼻子下沾着数滴露水滋润的味道。受种种痛苦感受影响的旅人,心里充满反感。他开始憎恨感受之树并想逃离,心里渴求失去的愉悦感受。

  

  然而,冬装有如夏裳都非永恒。它也逐渐改变,而感受之树现已换上春天的装束。穿着浅绿衣袍,处处绽放花蕾,感受之树在静谧的环境中几乎伫立不动。整个氛围既宁静又安逸,使人的身心陷入慵懒得意之中。气候温和,旅人赶路不感疲惫,途经感受之树却对它的斑驳绿荫全不在意。旅人没注意感受之树,因此也不大能欣赏它的平静效应。由此产生的无知深深没入旅人的心,留下无明的取向。旅人用同样的心态面对三个季节里的感受之树;不管这棵树吸引他们、令他们反感或受他们忽视,旅人均无法在每一季节客观地估量感受之树在本质上的变化。

  

  感受之树左方延伸出许许多多的路径。好些聪明的旅人不时向同道指出,某些路径乃逃离广场通道的康庄大道,以及通向永恒寂静的途径。这些人要不天性好奇,因而想要找出在通道行走的目的,又或旅途劳顿想要歇息,再不然就是受到对其他疲惫旅人的同情心驱使。但不幸地,他们发现的路径没有一条能引领任何人出离生死轮回广场。这些路径几乎都与通道「平行」,还是会将走过的人们引回广场通道。所有这些从左方延伸的路径,通通都在生死轮回广场内蜿蜒,并通向与通道交汇之处,而从来没有人能从此走出生死轮回广场。

  

  然而有一回,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基于上述三种原因,将他所有的精力用于发现出离广场的道路。他从经验中发现,所有由别人指出的路径,那些奇怪地从感受之树左边延伸出去的小路,均不能引领他出离生死轮回广场。他无法看见树的右方是否有任何路径,因为右边完全被树遮蔽。因此,他决定绕过感受之树,而非沿树下通过。他必须清出一条路径绕树而行以抵达另一边,而他在绕行途中,更对感受之树的所有面向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既科学又客观。如此夏季的愉悦感受与冬天的艰苦感受都难以击倒他。当他遇上春天气候,便已对感受之树的短暂本质有深刻了解。如此他便能抵御春天里曾征服旅人们的慵懒自得。他对春季的平静效应保持清醒,并了解它的本质。现在他明了感受之树,而令他高兴的是一直在找寻的道路竟在面前敞开。那是唯一的道路,平直而清晰,引领他出离生死轮回广场,到达解脱山头阳光普照之颠。他转身一窥生死轮回广场的全貌,以及在广场上走动的众生,和蜿蜒于广场中的众多错误路径。出于对那些无知、旅途困顿众生的悲悯,他于是宣说─

  

  为他们开启的正是涅槃之门

  让那些有耳(听闻)的人们放弃他们的(盲目)信仰!

  

  

  

  感受的重要性

  

  

  上述这则短篇寓言故事,是对受(vedana)即「感受」或「感觉」的重要现象某些运作层面的譬喻,在博大精深的佛法义理中,受是一关键词。这个词屡屡出现于对正法的著名阐述,由此可见它在佛法的重要性。在蜜丸经(Madhupindika Sutta)(注一)里,马哈咖咤亚那阿罗汉(大迦旃延尊者, Arahant Mahakaccayana)将感受放在感官知觉过程中极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受是五蕴(pancakkhandha)中的第二蕴,组成人的身、心本性。受同时是十二缘起(十二因缘)因果链的第六环(支),十二缘起可资解释生死流转的过程。有些开示亦指出,倘若对三种基本感受缺乏适当了解,会令沈睡于内心深处的烦恼(anusaya)加深,这些烦恼是产生业力导致再生(轮回)的重要因素。我们正是透过体验到的感受,接受业力对自身的报应。(注二)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受(受念住)乃四念住禅修的第二个要领,受念住(观察感受)称为众生净化的独特途径。(注三)更有甚者,我们也注意到一项较少人知的说法「一切心理状态以受为交汇处。」(注四)

  

  在佛经里,感受有好几种分类方法,数目由二到一百零八种之多。(注五)而其中最常被讨论的分类为将感受分成乐(sukha)、苦(dukkha)与中性(不苦不乐)(adukkhamasukha)三种,可称之为感受现象最基本的显现方法。如此,我们将于以下讨论中,只使用这种分类方法。在大方广经(Mahavedalla Sutta)(注六)里,舍利弗阿罗汉(Arahant Sariputta)回答马哈果提答阿罗汉(大拘絺罗尊者, Arahant Mahakotthita)的提问时,以动词语法「他感觉到」(vedeti)来解释感受这个词。「他感觉到的感受,同修,因此,它才叫做感受」(vedeti vedeti kho avuso, tasma vedanati vuccati)。而他有些甚么感受,「他感觉到快乐,他感觉到痛苦,他感觉到不快乐也不痛苦」(sukhampi vedeti, dukkhampi vedeti adukkhamasukhampi vedeti)。

  

  

  

  感受起作用

  

  

  仔细审视感受在人类生活所起的作用,就能明了佛教重视感受的原因。当一个神志清醒的人透过五种感官与外在世界的物质、声音、味道等接触时,而心与精神元素如记忆接触时,身体或心自然生起的反应会透过感受(vedana)展现。透过这些感受,人会将相关的感官对象视作好或坏、愉悦或不愉悦、喜爱或不喜爱、吸引或反感、美或丑,诸如此类。假使感官接触没有产生任何感受,人对所有感官对象的看法很可能千篇一律。感受在我们的知觉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佛陀曾说即使是「我是」的意义(我见)(aham asmi)亦由感受而来。因此,他说在完全缺乏感受的情况下,人无法说「我是」。(注七)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感受这种现象的运作为每个人创造了各自喜欢及不喜欢、愉悦及痛苦的大千世界。我们的知觉(看法)自然要视感觉而定。(注八)如果人由观看视觉对象而来的感受是愉悦的,在知觉上那个对象会被辨认为可取(想要)的。与此相反,由声音而来的痛苦感觉,便会被辨认为不可取(不想要)的。对感知对象的一切思考推理(yam sanjanati tam vitakketi)和以感知对象为核心所形成的思想概念(yam vitakketi tam papanceti)也将因此受到与感官对象接触时体验的感受影响。按照以上引自大因缘经(Mahanidana Sutta)(注九)有关「我」的概念,这些观念自然会对人的思想、言语及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人的今生以及来生的生命主要受其影响。

  

  蜜丸经(Madhupindika Sutta)述说感受在人类心灵产生观念纠结盘绕的重要性。按照马哈咖咤亚那阿罗汉(大迦旃延尊者)在经里的解释,感官知觉过程可分成三部分。在第一部份,一种客观论调显示,从感官与对象接触生起感受的知觉过程,是自然而自发的(例如:缘触,所以受生,phassa-paccaya vedana)。从此,在第二部份,我们看到人积极和蓄意参与觉知过程。因此,解说方法以主动语态表达:「感觉到的,加以认知;认知到的,加以思考;思考到的,不断加以概念化」(yam vedeti tam sanjanati, yam sanjanati tam vitakketi yam vitakketi tam papanceti)。从此,在第三部份,我们看到不断积极思考形成概念的人被概念的洪流淹没。他被自己造作的观念纠结盘绕。清晰可见的是,在这个最终造成观念纠结盘绕的感官知觉过程里,感受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有人能了知感受的真面目,而不让知觉受其摆布,那么此人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思考过程,并拯救自己不致坠入观念的罗网中。

  

  大象迹喻经(Mahahatthipadopama Sutta)(注十)述说感官知觉如何导致五蕴执取聚集(五取蕴)(panca upadanakkhandha),其中包括感受(受蕴),从而形成我们的本性。该部经典对视觉的开示为,「然而,同修,当眼睛的内在(眼根)是健全的,而外界形体出现在眼睛的视线范围内,就会产生相应作用,此时与之相应部份的识(眼识)就会生起。由此而来的任何形象(色),属于色蕴执取聚集(色…

《感受的众多路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