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意識▪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先知道。它們對我們輸送各種錯誤訊息,欺騙我們。它們對我們說悄悄話,繼續騙我們信任他們。結果,我們閉眼跟著它們,像一只從蜂巢取蜜的熊。它閉著眼,不停地對著蜜吸呀吸。它張不開眼,因爲蜜蜂會蟄他的眼。我們也一樣: 當各種意識來悄悄地說:“去,去,”我們就跟著去了,還以爲是自己覺得該去。實際上,我們就像個被附身的靈媒,不知道是什麼溜進來牽著我們到處走。

   Jivhā-dhātu, 舌元素: 舌是味覺升起的地方。味道來,在舌上接觸,升起一種覺知,稱爲識。但是升起的那個意識: 究竟是哪個意識先升起

   我們的味蕾裏住著衆生,要知道,它們也有識。它們也許比我們知道的還要多。舉例說,有一種食物,我們知道吃了有害,卻還是有想吃的欲望。爲什麼有那個欲望

   有時我們不想吃,但某個生靈的意識想吃。我們明知吃了會生病,卻仍然有吃的欲望。這就叫做被味道欺騙。被意識欺騙。我們已經提到過了,意識有叁類,那麼是哪種意識在摻合

   它是不是我們的意識

   我們從來沒有停下來查一查。它是一種尚無身體的意識

   還是出現在我們嘴裏,已有身體的那種

   我們不知道。不知道,因此說出來的話,盡是混亂、錯誤的。是這些生靈指揮我們說話,講出種種話來給我們招惹麻煩。實際上,這些話我們不想說,卻脫口而出。這說明我們在親近愚者的意識、怒魔[阿修羅]的意識,自己根本不知道。只有事後嘗到苦果時,才明白發生了什麼。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總輸給它們。我們不懂得五蘊中的識蘊。雖然天天都在念 Viññāṇa anattā,anattā ——意識非我、非我,卻一點也不懂。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無明(avijjā)。

   Kāya-dhātu. 身元素也一樣: 身是觸被感受的地方。我們都知道冷、熱、軟、硬。我們知道。這種對觸的覺知叫做意識。不過,它是誰的意識,我們從來不去查一查。因此以爲冷的是我們,熱的是我們,實際根本不是。好比被附身的人。被附身時發生什麼

   假定某人從不沾酒。被附身時,他會兩杯、叁杯地喝——還真感到享受——當那個東西離去時,不沾酒的那個人醉倒了。爲什麼

   是因爲有個外來意識控製了他。真正的他,過去從不沾酒,但是在外靈的控製下,飲了酒。

   我們的心也一樣。當這些意識鬧騰起來時,我們做出一些事來,盡管自己不願做。有些種類的意識喜歡冷,有些喜歡熱。就像世間的動物: 有的喜歡天熱,有的喜歡天冷,有的愛吃硬食,有的愛吃軟食。像蠕蟲、毛蟲愛吃硬的。我們體內的衆生也一樣: 有些愛吃硬的、就把我們的骨肉一直啃到松散、跌落。有的喝我們身上的液體部分。有的喜歡熱。有的喜歡冷。于是、當它發冷時,我們覺得真冷,但從來不停下想一想,是什麼令我們發冷。當它熱起來時,我們不知道是什麼令我們發熱。我們就以爲那是我: 這是我、那是我。這樣一來,我們變成另一個生靈的意識,跟著它動,自己從未察覺。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說我們沒有明辨的緣故。我們被這些意識欺騙,忘記了他的教導: 意識非我。實際上,那裏只有一個意識,本來沒這麼複雜。

   至于我們的心—意元素(mano-dhātu),也是同樣道理。它被生靈控製,受種種苦迫。心裏想出來的主意,導致思維的主意: 它們來自一個因。有時候那個因也許是其它意識對我們的沖擊波。也許是一些有體生靈瞄准我們發出的意念。 也許是一些無體生靈有什麼賬要同我們清算,引導我們自己的心去服從它們。這種情形發生時,你應當懂得:“噢,有滲透。”滲透進來的東西,就是另一種生靈的情緒。也許是動物的情緒。天神的情緒。怒魔的情緒。我們必須破解它們,才會了解。當我們這樣了解時,心裏就沒有那麼多事了。那裏只有一顆心。只有一個意識,而不是一大堆。一是一時,應該保持一。問題是,一變成二、又變成叁,如此繼續,沒完沒了。是它們妨礙了我們的覺知。

   無明遮蔽我們的眼,使我們不了解在我們眼球裏安家的諸種意識。無明遮蔽我們的耳: 來我們的耳裏造屋,塞滿耳洞的所有那些動物的意識。無明遮蔽我們的鼻: 來我們鼻孔裏安家的所有那些動物意識。無明遮蔽我們的舌: 來我們舌頭裏造起城樓的所有那些動物的意識。無明遮蔽我們的身: 來我們每一個毛孔裏蓋房的所有那些動物的意識。至于我們自己那單一意識,它根本不是對手。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禅修的功夫如此虛弱、松散的緣故: 我們不了解這些東西正在對我們做什麼。它們關閉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心,使得我們看不見出路。結果,我們試圖培育的素質就是長不起來。

   等到我們能夠把無明的房屋摧毀時,才會懂得在發生什麼。

  

  Aneka-jāti saṃsaraṃ,sandhāvissaṃ anibbisaṃ

  Gaha-kāraṃ gavesanto...

  曆經多少輪重生,

  我遊蕩著,尋覓中

  找不到那造房者。

  

  

  

  

   當我們觀想這些事,直到有所領悟時,將會看見在我們家裏安家的所有那些衆生的無窮無盡的事。 Aneka-jāti saṃsaraṃ... 曆經多少輪重生……它們前來爭吵、鬧事、搗亂。它們想把我們的心拉向各種各樣的傷害。

   當我們觀想這些事,以這種方式看它們時,就會升起無欲。 Cakkhusmiṃpi nibbindati。 對眼無欲。 Rūpesupi nibbindati。對色無欲。 Cakkhu-viññāṇepi nibbindati。對意識無欲。我們實在厭了。我們的心把它真當成一件厭事。 Nibbindam virajjati,virāgā vimuccati。 借著厭離,他無欲。借著無欲,他解脫。我們把它們吐出[3]。眼把色吐出。它把意識吐出。它受夠了,于是把它們吐出。

   Sotasmiṃpi nibbindati。我們對耳有無欲感。 Saddesupi nibbindati。對聲無欲。 Sota-viññanepi nibbindati。對耳識無欲。 Virāgā vimuccati。借著無欲,他解脫。把它們全部吐出。當眼把色吐出時,色不粘在眼裏,因此眼能夠透視,看得見幾裏之外。聲被吐出時,耳可以遙聽: 我們聽得見天神在聊什麼。當鼻把香吐出時,整個世界聞著都是香的。我們的善德,當我們把它放開時,它會朝各個方向釋放出芬芳的氣息。舌不把味吞下,而是把它吐出; 它把意識吐出。身把觸覺吐出。熱不粘在心裏。冷不粘在心裏。身的硬、軟,等等,不粘著、不滲入。一切全被吐出,一直包括了意識。

   心放開它的善德。它不抓緊“善德屬于自己”的見或自滿。它吐出惡,吐出不善巧心態,使得惡不能漏進來,浸泡心。它吐出所知的一切事,比如“那是有身體的衆生的意識……那是無身體的衆生的意識……那是真正的我的意識。”這一切都給吐了出去。那就叫做: viññāṇasmiṃpi nibbindati。 對意識無欲,對心的所緣無欲。 Virāgā vimuccati,藉無欲,他解脫。一切都給吐出; 什麼也沒咽下,因此什麼也不粘在喉嚨裏。眼不咽色、耳不咽聲、鼻不咽香、舌不咽味、身不咽觸、心不咽想法。 Vimuccati: 解脫。不再有混亂與糾纏。那時才可以說,你就在涅槃的跟前。 Vimuttasṃim vimuttamiti ñāṇam hoti,khī ṇā jāti,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隨著解脫,有此智:“解脫了。”生已終止。梵行已成就。”當我們能夠以這種方式修練時,就會明察: 什麼是動物的意識,什麼是我們的意識,能夠把它們全部放開。那時我們才知道,我們已經從所有這叁種意識中證得解脫。

   有體的衆生的意識,不是我們的意識。無體的衆生的意識,不是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意識,也就是覺知這些東西的意識,它不是我們。把這些東西放開,順其自性。那時才可以說,我們了解了五蘊、六處[六種感官媒介]。我們從世間證得解脫,睜眼。我們的眼,將能夠遠望,好比把房子的四壁移開,我們可以看見幾百碼之外的東西。當我們的眼,沒有給粘在色上時,我們可以得到天眼,可以遠望。當我們的耳沒有粘在聲上時,我們可以聽見遙遠的聲音。當我們的鼻沒有粘在氣息上時,我們可以嗅一嗅天神的氣息,而不是嗅著刺鼻的人氣。當味道不粘在舌上時,我們可以嘗一嘗天界的藥物、食物。當心不粘在觸覺上時,我們可以舒泰地活著。無論坐在哪裏,我們都自在: 冷時自在,熱時自在,軟座上自在,硬座上自在。即使太陽曬著,我們也自在。身體破損,我們仍然自在。這就叫做吐出我們的觸感。至于心,它吐出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顆解脫之心: 從五蘊中解脫,從叁種意識當中解脫。它們再也不能騙它了。心從苦中解脫。達到至高之樂: 涅槃。

   我在這裏講述的主題是意識。要把它記在心裏,訓練自己,升起內在的智識。那時,才可以稱你是世間解。有色身的意識住在欲界[感官世界],從地獄一直到天界。無色身的意識,住在無色梵天界[4]。我們自己的意識,是把我們帶到涅槃的那一個。當你了解了這叁類意識時,才可以說,你是明行足——知識與操行具足。善逝者: 善來、善去,無論住在哪裏,也是善住。那樣,世間的一切衆生都可以得到一些解救。以什麼方式

   我們把一切交還給它們。任何想在我們體內吃的動物可以盡管吃。我們不再占有。無論它們要什麼,愛吃什麼,盡管吃:我們不在乎。那是我們真正的感覺。我們不再粘著。想吃我們的腸胃,就去吃。想吃糞便,拿去。想吃血,盡量吃。我們不再占有。不管什麼種類的意識,不管它們想要什麼,盡管拿去。我們給它們獨立,放它們自主,我們不試圖從它們那裏揩油。結果,它們得以分享我們的善德。我們體內那些無體的意識也一樣: 它們獲得獨立。我們也獲得獨立。個個得以住在他(她)自己的房子裏,吃自己的食,睡自己的床。各自分開居住,各各自在。

   這就叫做“薄伽梵”[5]: 眼與色分離,色與眼分離,意識[眼識]與我分離。

   耳與聲分離。聲與耳分離。意識與我分離。

   鼻與香分離。香與鼻分離。意識與我分離。

   舌與味分離。味與舌分離。意識與我分離。

   身與觸分離,觸與身分離。意識與身分離。

   心與想法分離,想法與心分離。意識與心分離。

   沒有“這是我、那是我自己”的感覺。這就稱爲 Sabbe dhammā anattā——諸法非我。我們對任何東西都不稱所有權。凡是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將從世間、從生死輪回中解脫。這就是āsavakkhaya-ñāṇa——心中升起的漏盡智。

   因此,你現在聽了這些,應當拿著思考、觀想,在內心明確達成理解。那樣,你將會走上解脫苦迫的道路,時時刻刻運用堅持與努力,淨化你自己的意識,讓它明察。正是那樣做,才會把你引向清淨。

   今天關于意識的討論,容我在此打住。

  

  中譯注:

  [1]意識: viññāṇa, 五蘊中的識蘊,據坦尼沙羅尊者,泰語的該詞又有非人的精靈[spirit]之意。阿姜李用這個雙關語,提示聽衆,當內心存在相互沖突的意願時,如何運用非我教說,堅持爲自己真正的福利而行動。對那些不善巧的欲望和沖動,不予認同。

  [2]努力與堅持: viriya,又譯精進,此處依英文直譯爲努力與堅持[effort and persistence],換言之,是指下功夫,不松懈。

  [3]吐出: 指不粘著以之爲食。

  [4]欲界,色界: 見佛教宇宙觀。此處未提那些有色身但人眼看不見者。

  [5]薄伽梵: bhagavā, 具足吉祥者; 世尊。據清淨道論,依語源又可解作分別。

  

  

《意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慈心的力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