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意识▪P3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先知道。它们对我们输送各种错误讯息,欺骗我们。它们对我们说悄悄话,继续骗我们信任他们。结果,我们闭眼跟着它们,像一只从蜂巢取蜜的熊。它闭着眼,不停地对着蜜吸呀吸。它张不开眼,因为蜜蜂会蛰他的眼。我们也一样: 当各种意识来悄悄地说:“去,去,”我们就跟着去了,还以为是自己觉得该去。实际上,我们就像个被附身的灵媒,不知道是什么溜进来牵着我们到处走。

   Jivhā-dhātu, 舌元素: 舌是味觉升起的地方。味道来,在舌上接触,升起一种觉知,称为识。但是升起的那个意识: 究竟是哪个意识先升起

   我们的味蕾里住着众生,要知道,它们也有识。它们也许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多。举例说,有一种食物,我们知道吃了有害,却还是有想吃的欲望。为什么有那个欲望

   有时我们不想吃,但某个生灵的意识想吃。我们明知吃了会生病,却仍然有吃的欲望。这就叫做被味道欺骗。被意识欺骗。我们已经提到过了,意识有三类,那么是哪种意识在掺合

   它是不是我们的意识

   我们从来没有停下来查一查。它是一种尚无身体的意识

   还是出现在我们嘴里,已有身体的那种

   我们不知道。不知道,因此说出来的话,尽是混乱、错误的。是这些生灵指挥我们说话,讲出种种话来给我们招惹麻烦。实际上,这些话我们不想说,却脱口而出。这说明我们在亲近愚者的意识、怒魔[阿修罗]的意识,自己根本不知道。只有事后尝到苦果时,才明白发生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输给它们。我们不懂得五蕴中的识蕴。虽然天天都在念 Viññāṇa anattā,anattā ——意识非我、非我,却一点也不懂。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无明(avijjā)。

   Kāya-dhātu. 身元素也一样: 身是触被感受的地方。我们都知道冷、热、软、硬。我们知道。这种对触的觉知叫做意识。不过,它是谁的意识,我们从来不去查一查。因此以为冷的是我们,热的是我们,实际根本不是。好比被附身的人。被附身时发生什么

   假定某人从不沾酒。被附身时,他会两杯、三杯地喝——还真感到享受——当那个东西离去时,不沾酒的那个人醉倒了。为什么

   是因为有个外来意识控制了他。真正的他,过去从不沾酒,但是在外灵的控制下,饮了酒。

   我们的心也一样。当这些意识闹腾起来时,我们做出一些事来,尽管自己不愿做。有些种类的意识喜欢冷,有些喜欢热。就像世间的动物: 有的喜欢天热,有的喜欢天冷,有的爱吃硬食,有的爱吃软食。像蠕虫、毛虫爱吃硬的。我们体内的众生也一样: 有些爱吃硬的、就把我们的骨肉一直啃到松散、跌落。有的喝我们身上的液体部分。有的喜欢热。有的喜欢冷。于是、当它发冷时,我们觉得真冷,但从来不停下想一想,是什么令我们发冷。当它热起来时,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令我们发热。我们就以为那是我: 这是我、那是我。这样一来,我们变成另一个生灵的意识,跟着它动,自己从未察觉。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我们没有明辨的缘故。我们被这些意识欺骗,忘记了他的教导: 意识非我。实际上,那里只有一个意识,本来没这么复杂。

   至于我们的心—意元素(mano-dhātu),也是同样道理。它被生灵控制,受种种苦迫。心里想出来的主意,导致思维的主意: 它们来自一个因。有时候那个因也许是其它意识对我们的冲击波。也许是一些有体生灵瞄准我们发出的意念。 也许是一些无体生灵有什么账要同我们清算,引导我们自己的心去服从它们。这种情形发生时,你应当懂得:“噢,有渗透。”渗透进来的东西,就是另一种生灵的情绪。也许是动物的情绪。天神的情绪。怒魔的情绪。我们必须破解它们,才会了解。当我们这样了解时,心里就没有那么多事了。那里只有一颗心。只有一个意识,而不是一大堆。一是一时,应该保持一。问题是,一变成二、又变成三,如此继续,没完没了。是它们妨碍了我们的觉知。

   无明遮蔽我们的眼,使我们不了解在我们眼球里安家的诸种意识。无明遮蔽我们的耳: 来我们的耳里造屋,塞满耳洞的所有那些动物的意识。无明遮蔽我们的鼻: 来我们鼻孔里安家的所有那些动物意识。无明遮蔽我们的舌: 来我们舌头里造起城楼的所有那些动物的意识。无明遮蔽我们的身: 来我们每一个毛孔里盖房的所有那些动物的意识。至于我们自己那单一意识,它根本不是对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禅修的功夫如此虚弱、松散的缘故: 我们不了解这些东西正在对我们做什么。它们关闭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使得我们看不见出路。结果,我们试图培育的素质就是长不起来。

   等到我们能够把无明的房屋摧毁时,才会懂得在发生什么。

  

  Aneka-jāti saṃsaraṃ,sandhāvissaṃ anibbisaṃ

  Gaha-kāraṃ gavesanto...

  历经多少轮重生,

  我游荡着,寻觅中

  找不到那造房者。

  

  

  

  

   当我们观想这些事,直到有所领悟时,将会看见在我们家里安家的所有那些众生的无穷无尽的事。 Aneka-jāti saṃsaraṃ... 历经多少轮重生……它们前来争吵、闹事、捣乱。它们想把我们的心拉向各种各样的伤害。

   当我们观想这些事,以这种方式看它们时,就会升起无欲。 Cakkhusmiṃpi nibbindati。 对眼无欲。 Rūpesupi nibbindati。对色无欲。 Cakkhu-viññāṇepi nibbindati。对意识无欲。我们实在厌了。我们的心把它真当成一件厌事。 Nibbindam virajjati,virāgā vimuccati。 借着厌离,他无欲。借着无欲,他解脱。我们把它们吐出[3]。眼把色吐出。它把意识吐出。它受够了,于是把它们吐出。

   Sotasmiṃpi nibbindati。我们对耳有无欲感。 Saddesupi nibbindati。对声无欲。 Sota-viññanepi nibbindati。对耳识无欲。 Virāgā vimuccati。借着无欲,他解脱。把它们全部吐出。当眼把色吐出时,色不粘在眼里,因此眼能够透视,看得见几里之外。声被吐出时,耳可以遥听: 我们听得见天神在聊什么。当鼻把香吐出时,整个世界闻着都是香的。我们的善德,当我们把它放开时,它会朝各个方向释放出芬芳的气息。舌不把味吞下,而是把它吐出; 它把意识吐出。身把触觉吐出。热不粘在心里。冷不粘在心里。身的硬、软,等等,不粘着、不渗入。一切全被吐出,一直包括了意识。

   心放开它的善德。它不抓紧“善德属于自己”的见或自满。它吐出恶,吐出不善巧心态,使得恶不能漏进来,浸泡心。它吐出所知的一切事,比如“那是有身体的众生的意识……那是无身体的众生的意识……那是真正的我的意识。”这一切都给吐了出去。那就叫做: viññāṇasmiṃpi nibbindati。 对意识无欲,对心的所缘无欲。 Virāgā vimuccati,藉无欲,他解脱。一切都给吐出; 什么也没咽下,因此什么也不粘在喉咙里。眼不咽色、耳不咽声、鼻不咽香、舌不咽味、身不咽触、心不咽想法。 Vimuccati: 解脱。不再有混乱与纠缠。那时才可以说,你就在涅槃的跟前。 Vimuttasṃim vimuttamiti ñāṇam hoti,khī ṇā jāti,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随着解脱,有此智:“解脱了。”生已终止。梵行已成就。”当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修练时,就会明察: 什么是动物的意识,什么是我们的意识,能够把它们全部放开。那时我们才知道,我们已经从所有这三种意识中证得解脱。

   有体的众生的意识,不是我们的意识。无体的众生的意识,不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也就是觉知这些东西的意识,它不是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开,顺其自性。那时才可以说,我们了解了五蕴、六处[六种感官媒介]。我们从世间证得解脱,睁眼。我们的眼,将能够远望,好比把房子的四壁移开,我们可以看见几百码之外的东西。当我们的眼,没有给粘在色上时,我们可以得到天眼,可以远望。当我们的耳没有粘在声上时,我们可以听见遥远的声音。当我们的鼻没有粘在气息上时,我们可以嗅一嗅天神的气息,而不是嗅着刺鼻的人气。当味道不粘在舌上时,我们可以尝一尝天界的药物、食物。当心不粘在触觉上时,我们可以舒泰地活着。无论坐在哪里,我们都自在: 冷时自在,热时自在,软座上自在,硬座上自在。即使太阳晒着,我们也自在。身体破损,我们仍然自在。这就叫做吐出我们的触感。至于心,它吐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颗解脱之心: 从五蕴中解脱,从三种意识当中解脱。它们再也不能骗它了。心从苦中解脱。达到至高之乐: 涅槃。

   我在这里讲述的主题是意识。要把它记在心里,训练自己,升起内在的智识。那时,才可以称你是世间解。有色身的意识住在欲界[感官世界],从地狱一直到天界。无色身的意识,住在无色梵天界[4]。我们自己的意识,是把我们带到涅槃的那一个。当你了解了这三类意识时,才可以说,你是明行足——知识与操行具足。善逝者: 善来、善去,无论住在哪里,也是善住。那样,世间的一切众生都可以得到一些解救。以什么方式

   我们把一切交还给它们。任何想在我们体内吃的动物可以尽管吃。我们不再占有。无论它们要什么,爱吃什么,尽管吃:我们不在乎。那是我们真正的感觉。我们不再粘着。想吃我们的肠胃,就去吃。想吃粪便,拿去。想吃血,尽量吃。我们不再占有。不管什么种类的意识,不管它们想要什么,尽管拿去。我们给它们独立,放它们自主,我们不试图从它们那里揩油。结果,它们得以分享我们的善德。我们体内那些无体的意识也一样: 它们获得独立。我们也获得独立。个个得以住在他(她)自己的房子里,吃自己的食,睡自己的床。各自分开居住,各各自在。

   这就叫做“薄伽梵”[5]: 眼与色分离,色与眼分离,意识[眼识]与我分离。

   耳与声分离。声与耳分离。意识与我分离。

   鼻与香分离。香与鼻分离。意识与我分离。

   舌与味分离。味与舌分离。意识与我分离。

   身与触分离,触与身分离。意识与身分离。

   心与想法分离,想法与心分离。意识与心分离。

   没有“这是我、那是我自己”的感觉。这就称为 Sabbe dhammā anattā——诸法非我。我们对任何东西都不称所有权。凡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将从世间、从生死轮回中解脱。这就是āsavakkhaya-ñāṇa——心中升起的漏尽智。

   因此,你现在听了这些,应当拿着思考、观想,在内心明确达成理解。那样,你将会走上解脱苦迫的道路,时时刻刻运用坚持与努力,净化你自己的意识,让它明察。正是那样做,才会把你引向清净。

   今天关于意识的讨论,容我在此打住。

  

  中译注:

  [1]意识: viññāṇa, 五蕴中的识蕴,据坦尼沙罗尊者,泰语的该词又有非人的精灵[spirit]之意。阿姜李用这个双关语,提示听众,当内心存在相互冲突的意愿时,如何运用非我教说,坚持为自己真正的福利而行动。对那些不善巧的欲望和冲动,不予认同。

  [2]努力与坚持: viriya,又译精进,此处依英文直译为努力与坚持[effort and persistence],换言之,是指下功夫,不松懈。

  [3]吐出: 指不粘着以之为食。

  [4]欲界,色界: 见佛教宇宙观。此处未提那些有色身但人眼看不见者。

  [5]薄伽梵: bhagavā, 具足吉祥者; 世尊。据清净道论,依语源又可解作分别。

  

  

《意识》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慈心的力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