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講演錄 (安樂行品第十四)▪P3

  ..續本文上一頁愛法者亦不爲多說。

  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生佛本來同體,惟佛能證之,故有大悲心于佛之智海中任運流出。若菩薩始領一乘之境,尚未證于此境,故令于一切衆生起同體大悲之想。如來能與衆生以樂,如慈父之于子,故令于如來起慈父想。菩薩以般若行爲主,般若行爲學佛之師,故令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以敬師故,遂于十方菩薩起身業之恭敬禮拜。以悲衆生、複不戲論諸法故,遂于一切衆生能爲平等說法。是法平等本無高下,斯乃法性平等而說,故爲順法。若爲愛法者多說,即爲有愛憎心。既啓論诤,亦違法性,故不應爲深愛法者多說。

  壬一 得安樂果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叁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衆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

  此釋意離諸惡之果。菩薩既無嫉妒、谄、诳,亦不求人長短,複不惱亂他人,亦不戲論諸法,如是質直、慈悲,宜乎說是法時,聽法者、同學者、亦不好爲惱亂,而悉樂于受持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說是經,當舍嫉、恚、慢、谄、诳、邪僞心,常修質直行。不輕懱于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雲汝不得佛。

  此二頌、頌離惡。質、謂質樸,直、謂直心。能質直,故遠離諸惡。又不欲以此質直表示于人,故無輕懱他人之意。疑悔、即惱他之結果。行者聞言生惱之後,或疑所習之是非莫定,或竟悔其所習之已非也。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薩,愍衆故行道,滢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于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說法無障礙。第叁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衆所敬。

  前叁頌、頌修善,末一頌、勸修。于不甚了解法義者,即不肯爲說,是爲憍慢,亦屬有愛憎心,乖平等義,故于說法易啓論诤,致生障礙。

  庚四 心修諸善利他行

  辛一 長行

  壬一 修安樂行

  癸一 教慈悲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

  無論爲在家、出家之人,既持是經修大乘之行,必以能得大乘之果爲樂;菩薩欲與以樂,故生大慈心。不修大乘行之衆生,即爲非菩薩人,不修大行以爲因,即不能得大果以爲樂,不能得樂即有一切苦;菩薩欲令離苦,故生大悲心。此慈悲心,全對衆生而起,故曰利他行。

  癸二 教作念

  “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爲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此教念惛迷。如來方便之教,原以隨順衆生之機,乃衆生以下劣之心,起限量之見,不悟方便,反生執著。故本爲一乘之理,而聞如未聞,不能了知,不能覺證。既有所疑,複不能問,故疑未斷而不信,以不信故不起修習,故不真了解,致永失于佛法,故所失甚大。以上均屬惛迷之相。而此聞、知、覺、問、信、解之六事中,尤以真正信解爲最難得。如縱論經典,高談禅理,往往辯辭甚富,則不能謂爲一無所解。然于行持,則于佛法或多未合。推其不能起行,仍由未能真信,是之謂解而不信。又若聞叁寶之名,即發生贊歎、恭敬、禮拜等事,似不能謂爲不信佛。然考其信佛之真際,或視同仙、鬼、神祇之類,則又尚未明了佛之義谛,是之謂信而不解。故信而能解,斯爲正解;解而又信,斯爲正信也。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此教念化導。菩薩于此惛迷之人,仍本其大悲誓願及神通智慧之力,終得引之令住是一乘之大法。

  壬二 得安樂果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虛空諸天,爲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爲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無有過失,謂菩薩慈悲,于一切衆生護念化導,令得究竟住于佛法。如是功行,所有天、人、魔怨,無能得其過失,故爲一切天人等衆所共供養而護持也。

  “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此釋所由。叁世諸佛皆共說是一乘妙法,故共呵護。

  壬叁 歎經勝妙

  癸一 標勝妙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于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無量大千界中,多有不得聞是經名字者,顯經不妄傳,與非至其時不獲聽聞者爲數至衆。

  癸二 喻勝妙

  子一 明佛昔施權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衆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複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于叁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于四衆中爲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禅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複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爲說是法華經。

  強力轉輪聖王,喻具大威德之如來。威勢降伏諸國,即以禅定、智慧力之威勢,降伏其心,而淨本心之佛土。不順命之主小王,喻果上之欲、色二界天魔。因中之無明、煩惱等魔,如識陰爲五陰之魔王是也。起兵討伐,喻修習佛法,對治魔惱。有功賞賜田宅等,喻佛爲四衆分別權說叁乘,令各獲功德之樂,及先證涅槃之果。髻中明珠不即與此有尋常之功者,喻此法華經爲第一妙寶,叁乘人根性未熟時,尚不能爲之宣說也。珠在頂上,喻妙法無上。眷屬驚怪,喻一乘妙法未經開顯,若驟說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也。田宅、聚落、象馬等,俱見前解。

  子二 明佛今顯實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複如是,于叁界中爲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衆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叁毒,出叁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衆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于諸說中最爲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于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兵衆有大功,即賢聖軍已伏諸魔,已滅叁毒、出叁界等是。難信之珠,即多怨難信之法華經。髻珠久秘今與,喻秘密法藏之法華經,向未宣說今乃敷演也。五陰魔、謂色、受、想、行、識之魔,能覆障如來知見。煩惱魔、謂煩熱惱害心性,使起種種變幻生死之法。如見煩惱、思煩惱、無明等煩惱是也。以此煩惱覆障,故一真法界悉變爲五陰之相。實則無明一破,煩惱一空,則五陰原爲法性也。由此五陰,發生諸有漏業,如善業、惡業、不動業等,因業招報,在六凡則有分段生死,在叁乘則有變易生死,是爲死魔。叁毒、指貪、嗔、癡,亦指見、思、無明叁者。因能滅毒,故出叁界。故破上述諸魔之網,是謂有大功勳,以由此即能回小向大也。一切智、即佛智,非僅指根本智。多怨難信,以一切世間均墮魔網,故于是經不能起信,不信則疑,故多怨謗也。

  辛二 重頌

  壬一 頌安樂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贊經。後末世時,持此經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薩,應生慈悲。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爲大失;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爲說此法,令住其中。

  斯等不聞、言如斯等人,不聞是經也。

  壬二 頌經勝妙

  癸一 頌喻說

  “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如有勇健能爲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此前叁頌、頌喻昔權,後一頌、頌喻今實。能爲難事,謂能爲趨向大乘之難事也。

  癸二 頌法合

  “如來亦爾,爲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爲是衆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此諸經。

  此叁頌半、頌合昔權。

  “既知衆生得其力已,末後乃爲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此經爲尊,衆經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今正是時,爲汝等說。

  此叁頌、頌合今實。得力、謂衆生聞法得證,根性已熟。

  己叁 結答

  “我滅度後,求佛道者,欲得安隱演說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

  此頌結成。欲得安隱,謂欲安隱于濁世之中爲人說法。四法:即上身、語、意心等四行。

  戊二 總明果安樂行相

  己一 寤時果

  “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顔色鮮白。不生貧窮、卑賤、醜陋,衆生樂見,如慕賢聖。天諸童子以爲給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惡罵,口則閉塞。遊行無畏,如師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一頌半、頌自體無惡,一頌、頌天人愛敬,一頌、頌外惡不侵,一頌、頌聰慧無畏。惡罵之口閉塞,顯罵人者省悟退阻之狀。

  己二 夢時果

  “若于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衆圍繞說法。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爲說法。

  此初一頌半、頌見佛,後一頌半、頌見自說法。妙事、謂勝妙之事。唐仰山禅師夢升兜率天,升彌勒第二座說法,此即夢中說法果相。蓋至觀行相應時,始有之也。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佛爲四衆,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贊佛,聞法歡喜而爲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爲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于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衆合掌聽法”。

  此六頌半、頌見佛授記。得無量智佛之大道,謂得超過限量數量之佛智,以入無上菩提之道也。

  “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禅定,見十方佛,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聞法爲人說,常有是好夢。

  此二頌半、頌見身寂靜,修行見佛。

  “又夢作國王,舍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于道場。在菩提樹下,而處師子座,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成無上道已,起而轉*輪,爲四衆說法,經千萬億劫,說無漏妙法,度無量衆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

  此四頌、頌夢中八相成道之相。煙盡燈滅、喻衆生應度者度盡,而佛入于涅槃也。菩薩修行精進至相應時,一切果相均于夢中先時顯現。是將來一切之果,已在今日之夢中;然則今日之果,亦曾在昔日之夢中;前日之果,更曾在昔日之昔日之夢中。是所有諸法果相,固無一不在衆生之夢中也。更進言之,夢固爲夢,而非夢者亦豈果爲真實?未來之果固在夢中,過去之果又如煙盡燈滅,即亦與夢何異?而現在之刹那、刹那,複不可以一瞬住,然則所謂叁世、十方諸法,又安往而非夢中也耶?

  己叁 結前果

  “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此頌結成。第一法、即妙法華經。大利、指寤時安樂、夢中安樂兩種。

  

  

《法華經講演錄 (安樂行品第十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