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放:覺知之心▪P10

  ..續本文上一頁得自己變成了兩個人: 一個在行動、一個在觀看。無論坐禅與否,她都有這個感覺——以至于根本不想坐禅了,因爲她覺得坐與不坐沒有什麼區別。她向他請教這件事,他告訴她:“如果你不想坐禅,就不必坐了。只要隨時保持這個“觀察者”的感覺就行。閉眼而坐,只是外在的俗定。只要繼續觀察。當心與身這樣分開時,身是不能夠對心施壓的。如果身能夠對心施加壓力,那麼心就必得受身體發生之事的影響。”

  

   §“正確的覺知必須與呼吸成對存在。”

  

   §“有覺知,意思是指雜染一升起就覺察到,指明見雜染,不隨之行動。”

  

   §“這裏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當下。沒有男人、沒有女人、沒有任何記號。什麼也沒有,甚至自我也沒有。所謂自我,只是一個俗定的感覺而已。”

  

   §“一旦覺知堅實起來,你必須超越它。”

  

   §1978年,阿姜放的一位弟子必須遷居香港,于是在那裏建立起一個小小的禅修中心。他在一封來信中,請求阿姜放寫下禅修要點。他收到的複函如下:

   “專注所有六元素: 地、水、風、火、空間、意識。當你熟悉了每一種元素時,把它們熔爲一體,專注它們,直到它們穩定、有力。你的能量會聚集起來,直到身與心都有充沛感。當物質元素平衡、和諧時,它們會充沛起來,心自然會放開它們,轉向合一。元素會合一,心會合一。現在,你把注意力轉向心。專注心,直到對它有全面覺知。接著放開那個覺知,連同你得到的知見,就不剩下什麼了。連你所覺知的當下事件也放開。那時,直觀明辨將會升起,禅修達到終點。”

  

   §一天夜晚,阿姜放帶著他的一群弟子,爬到達摩薩地寺的坡頂佛塔裏坐禅。朝南望過去,在漆黑的夜色下,可見遠方海域內漁船的燈亮。他評論道:“位于這樣的高處時,你可以看見一切。”對一位在場聆聽的婦女,這句話有著特殊寓意,因爲她知道,他指的不止是山坡上的景觀。

  

  

  --------------------------------------------------------------------------------

  

  

  觀察

  

  

  

   §“對你發生的一切都有它的原因。你善巧觀想,懂得它的因之後,就能夠超越它。”

  

   §“我們的雜染已經讓我們受夠了苦。現在輪到我們使它們受苦了。 ”

  

   §“有兩種人: 一種愛思考,一種不愛思考。不愛思考的人開始禅修時,你必須迫使他們觀想事物。不迫使,他們只會像樹樁一樣卡在定境裏,什麼進步也沒有。至于那些愛思考的人,他們實在必須強迫自己把心靜止下來。不過一旦把握了止,就不必迫使自己觀了。不管什麼觸擊心,他們必然會立即觀。”

  

   §能夠把雜染放開的明辨,是一種特別的明辨,不是普通的明辨。如果要放開,它需要以定力作爲基礎。

  

   §“爲了使洞見升起,你必須用自己的策略。不能用別人的策略,期望得到同樣的果報。”

  

   §“洞見升起時,不要試圖記憶。如果是真的洞見,它們會跟你在一起。如果你試圖把它們記住,就會變成標簽與概念,妨礙新的洞見升起。”

  

   §一位新加坡的禅修者一次給阿姜放寫信,描述他如何把佛陀的教導應用于日常生活: 不論他的心專注什麼,總是試圖把它看成是無常、苦、非我。阿姜放讓我寫一封回信說:“事物是否說過它們是苦、無常、非我

   從來沒有,因此不要那樣怪罪它們。專注那個給它們貼標簽的東西,因爲那裏才是錯誤發生之處。”

  

   §“即便你的見也許是正確的,如果執取它們,就錯了。”

  

   §一位海軍中尉的妻子在家裏禅修,突然出現一股強烈的沖動,想把阿姜放大肆責罵一頓。無論她多麼努力地排除這個想法,就是不成功。幾天後,她前去請求他的原諒,他告訴她:“心可以想好的念頭,爲什麼不能想壞的念頭

   不管它在想什麼,只要觀察它——不過如果是壞的念頭,要確定你不按照它行動。”

  

   §一位高中生有一次說,在禅修中,如果他的心想到好的念頭時,他會讓它們通過,但如果想到壞的念頭時,就馬上終止它們。阿姜放告訴他:“只要觀察它們。看是誰在想好念頭、壞念頭。好壞念頭自己會消失,因爲它們受無常、苦、非我叁特征的支配。”

  

   §“如果心要想,讓它想,但不要受它的想法支配。”

  

   §“雜染好比浮萍。你必須把它們推到一邊去,才能看見下面的清水。如果你不能連續地把它們推開,它們就會挪進來再把水蓋住——不過至少你知道,下面的水是清的。”

  

   §有位婦女對阿姜放抱怨說,她已經禅修了好長一段時間了,還不能斬斷任何雜染。他笑了起來,說:“你不需要斬斷它們。你以爲能斬斷麼

   早在你來之前,雜染已經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了。你是那個來找它們的人。無論你來不來,它們自己存在著。誰說它們叫雜染

   它們把名字告訴你了

   它們只是自行其道。因此,試著熟悉它們。同時看它們的利與害兩個側面。

  

   §一天,阿姜放對一位新弟子解說如何觀察雜染的升起、落下。碰巧她讀過大量的佛法書籍,于是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其只是這樣觀察它們,難道我不應該試圖拔除它們嗎

  ”

   “如果你一心想拔除,”他回答,“它們的果可能會落到地上,又開始長起來。”

  

   §阿姜放的一位弟子告訴他,自己已經修到這個地步,對遭遇的一切事都不在意了。他提醒她:“只要你沒有碰上直中內在要害的事物,當然可以不在意。”

  

   §“人人生活中都帶著苦、苦、苦,但他們不理解苦,因此不能從苦中解脫。”

  

   §“懂得苦的人不苦。不懂的人,是那些受苦的人。每一個生命都有苦——只要有五蘊,就得有苦——但是,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就可以活得自在。”

  

   §“生病時,你有一個好機會。你可以觀察病中升起的痛。不要只躺在那裏,而是要一邊禅修。隨著痛的升起,觀察它。不要讓心跟著一起痛。”

  

   §阿姜放的一位弟子因患癌症而接受钴療法,後來對麻醉劑發生了過敏反應。醫生們束手無策,于是她提出,試一試不用麻醉劑直接治療。一開始他們不願那麼做,不過,當她向他們保證說,自己能夠用禅定的力量抵製痛感時,他們終于同意一試。

   治療後,阿姜放去醫院看她。她告訴他,自己能夠令心入定,忍受痛苦,但這使她筋疲力竭。他告訴她:“你可以用定力抵擋痛感,不過它浪費精力。你必須用明辨[慧]對付它,看清它不是你。它不是你的。你的覺知是一回事,痛是另外一回事。你能夠這樣看時,情況會好起來。”

  

   §幾個月後,這位婦女去聽一位著名的曼谷比丘說法,講到生、死、輪回之苦多如海水。她深受影響,之後去看阿姜放,把這事告訴了他。講述之間,大海的形像有力地沖擊著她,淚水湧了出來,于是他說:“你現在懂得它是大海了,爲什麼不幹脆跨過去,到達那一邊

  ”那句話足以止住了她的淚水。

  

   §“佛陀沒有教我們治愈各種疼痛,他教我們全知它們。”

  

   §“疾病的確能夠妨礙你的禅定,不過如果你足夠聰明,把疾病作爲你的老師,你會看見,身體是病的巢穴,你不應該執取它,把它當成自己的。那樣你就能拔除對身體的執取——因爲它裏面沒有什麼屬于你。它只是一件工具,讓你用來造善業,盡量償還舊時的惡業。”

  

   §“當你專注觀察苦時,必須達到精細的層次——直到你看見,苦在你一張開眼看事物時就升起了。”

  

   §對一位必須忍受一連串疾病的婦女,他的忠告是:“用你的念住,觀身體,直到你能夠看得骨頭落下成堆,你能夠把它們點起火來,燒得一幹二淨。那時候,問自己: 那是你的自我嗎

   那麼爲什麼它使你感受苦痛

   那裏有任何的“我”存在嗎

   繼續觀,直到你達到法的真正核心——直到不存在任何屬于你的東西爲止。心在那時將會對它得到如實知見,自然地放開它。”

  

   §“告訴你自己: 我還感受到痛苦的原因是,我仍然有一個“我”。”

  

   §“總有一天,死亡會對你降臨,迫使你放開所有的一切。因此,你應當早早練習放開,把它練熟了。否則——我告訴你——到那時就難了。”

  

   §“你不需要怕死。怕生還好一些。”

  

   §“你死時,不要讓注意力被臨終的症狀所吸引。”

  

   §“把心提升到超越它的所知。”

  

   §“無論什麼死,讓它死,但不要讓心死。”

  

  

  --------------------------------------------------------------------------------

  

  

  實證

  

  

  

   §[對一位禅修遇到難關的弟子的談話錄音。]

   一…

《阿姜放:覺知之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