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巴利經典中的瞻病送終(莉莉-德西爾瓦)▪P2

  ..續本文上一頁是應予回避的不快話題。反之,人們毫無矯飾地接受死亡的現實或其逼近之可能,幫助病人以信心與平靜面對將近的死亡。

  與此相關的是那拘羅母給予那拘羅父的一段極其寶貴的忠告(增支部 A.iii,295-98)。有一次那拘羅父身患重病,妻子那拘羅母注意到他焦躁憂郁,便作了以下一番勸解:“請你面臨死亡時不要擔憂。憂患者死得痛苦。世尊認爲懷憂而死是不可取的。也許你以爲死後我難以養活全家,請勿作此想。我會紡紗織布,即使你不在了,我仍有能力把子女撫養成人。也許你以爲死後我會另嫁他人,請勿作此想。我們兩人都持居士聖戒,生活清淨正善,因此不要對此心有焦躁。也許你擔心我日後對佛陀與僧伽供養疏失,請勿作此想。你死後我會對佛陀與僧伽更加虔誠。也許你擔心我日後戒行松懈,請勿有疑。凡居士之戒德我已具足圓滿,如果你願意,請就此事求問佛陀。也許你怕我未得心定,請勿作此想。凡居士能修之定力我已修成,你若對此有疑,佛陀在設首婆羅園,你可去問他。也許你想到,我尚未通曉佛法,尚未超越疑惑、不依賴他人,你若想澄清此事,不妨去問佛陀。但是面臨死亡時請勿擔憂。憂患者死得痛苦。世尊認爲懷憂而死是不足取的。”據報道,那拘羅父接受那拘羅母這番進言之後病體康愈,該疾症再未複發。後來佛陀聽了整個事件的複述後,稱贊那拘羅母的忠告何其明智。

  《預流相應》中有一部關于善終輔導的寶貴經文(相應部 S.v,408)。有一次,釋迦族的摩诃男請教佛陀,一位明智的優婆塞如何對另一位明智的優婆塞作善終輔導。此處應當注意的是,輔導者與病者同爲有智慧的佛 教居士。整部經文記載了佛陀對善終輔導的解說。首先,一位明智的優婆塞命終時,另一位明智的優婆塞應以四句慰語安撫他:“賢友放心,你對佛、法、僧有著不可動搖的信念,堅信世尊的徹底覺醒、法義的善說、僧伽行道的正直。你還成就了趨向正定的無染戒德。”以四句慰語如此安撫病人後,他應當問對方是否顧戀父母。他若說是,則應指出,無論顧戀與否,死亡必然來臨,因此最好放下。接著,他若說自己已斷棄對父母的顧戀,則應問他是否顧戀妻兒,以同樣的推理勸他斷棄此念。接下來應當問他是否顧戀感官之欲,若答是,則應說服他,天界之樂遠勝于人間之樂,鼓勵他向往天界之樂。接下來,應當引導他沿著天界之樂的進階次第上行,來到欲界天的最高層次時,應當引導他把注意力轉向梵天。假若他說,自己已志願生往梵天界時,應當勸誡他,即便梵天界也不脫無常與重生,因此發願止息輪回更佳。他若能夠使心智確立于止息輪回,佛陀說,此人與已證得解脫的比丘無異。

  無疑這是一位靈性發達者能夠給予另一位靈性同等發達者的最高形式的輔導。經文中很清楚,病人必定是一位修道已達預流者,因爲經文一開始提到的四句慰語或者說安慰素質,與預流者的素質等同。

  《質多相應》中有一段有趣的記載,講述一位靈性發達而多聞的優婆塞之死。家主質多是一位不還果者。當他病危之時,有一群林居天神邀他發願投生爲轉輪王,因爲有德者的志願是能夠實現的。他以該境界也不脫無常爲 理由 拒絕了。質多臨終前囑告身邊的親人淨信佛、法、僧的重要性與布施的重要性,旋即去世。

  根據《預流相應》,佛陀有一次探望臨終的優婆塞長壽(相應部 S.v,344)。世尊建議他把注意力定駐于對叁寶尊貴品質的不可動搖的信念上,並且發願戒德無染。長壽答,這些預流者的素質他已具備。佛陀接著囑咐他,確立于預流者的品德之中,並且培養引生智慧的六種素質,即對諸行無常、無常者皆苦、苦者非我的認知,對無欲、出離、止息的認知。長壽答,這些素質他也已具備,只是他擔心自己的死令父親悲傷。這時,他的父親喬帝波羅囑他不必擔心,只管谛聽佛陀的教言。佛陀離去不久,長壽去世。後來佛陀宣布長壽命終時已得不還果位。

  婆羅門陀然阇尼是一位渎職濫收的稅務官,既貪汙皇家、也剝削民衆(中部 M.ii,184-96)。舍利弗尊者有一次見到他,曾就邪命的惡報作過一番勸誡。不久陀然阇尼身染沈疴,舍利弗被請至床邊。探問之下,陀然阇尼訴說頭痛難忍,舍利弗于是與病人交談,把他的注意力從低等域界逐漸提升至梵天。等到把臨終病人的注意力如此引向梵天界後,舍利弗爲之解說趣向梵天的修行法門,即四梵住——修練慈、悲、喜、舍之心,使之具足長養、朝各方傳布。說法完畢時, 陀然阇尼要求舍利弗轉達對佛陀的禮敬。舍利弗離開後不久,陀然阇尼去世。據經文報道他重生于梵天界。佛陀得知此事,批評舍利弗未引導陀然阇尼在靈性道路上走得更遠。

  這部經文顯示,一位行爲不端者在命終前的關鍵時刻,也有可能在關懷引導下重生善趣。惡行者是否人人可被如此輔導、投生樂趣,是很可懷疑的。也許陀然阇尼的優點超過了他的惡行(法句經 Dhp173),臨終時有緣得一位阿羅漢聖者的輔導,引其投生善趣。

  上述解釋從經文中推斷可知(中部 M.ii,185)。舍利弗遊方于邊遠的南路時,有位比丘從王舍城來。舍利弗在問候佛陀的健康之後,特意探問陀然阇尼是否精勤修道。極有可能陀然阇尼在他的前妻——一位淨信女——未亡故時,曾是僧伽的誠心護持者。他的續妻卻不信佛法。舍利弗聽說陀然阇尼行事不端,失望之下,決意有機會見面時加以勸誡。

  這部經文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特點是,舍利弗說法時,從最低等的域界開始,一路提升至梵天。以地獄爲起點,可能是因爲陀然阇尼已退墮到那個層次。舍利弗也許已助他憶念起過去的善行,也使他回想起病發前不久、可能 近在 數日之前的有關開示。也許正因此引發了他內心隱藏的靈性潛勢,舍利弗才能夠在臨終說法時助陀然阇尼重生善趣。

  此處令我們聯想起少年摩陀昆陀離的故事(法句經注疏 DhpA.i,26)。在他臨終時刻,世尊前來探望。摩陀昆陀離在極度喜悅之下,對佛陀生起大信心。不久善終,生于天界。

  《預流相應》(相應部 S.v,386)裏的一部經指稱,一位未受教的凡夫臨近死亡時,意識到自己對佛、法、僧的尊貴品質素無信心,戒行不良,內心對死亡升起極大的憂懼。然而,對叁寶的尊貴品質有不可動搖的信念、戒行無染清淨者,不會有這種憂懼。死亡時刻,似乎是自責的良知在製造極大的痛苦。當恐懼與憂慮在這個關鍵時刻存在時,重生必然發生在與該痛苦體驗同等相應的域界。

  此處適合記述釋迦族的摩诃男與佛陀之間關于暴死者命運的一場對話(相應部 S.v,369)。摩诃男告訴佛陀,當他來到氣氛甯靜的寺院裏親近聖僧時,感到平靜自持。但外出走在迦毗羅衛城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時,想到自己萬一暴死于交通事故,不知重生何處,不免恐懼起來。佛陀安慰他說,持戒正命之人,無需有這等懼怕。他用一個比喻解釋: 假若把一罐酥油投入水中,陶片雖沈入河底,酥油則浮于水面。同樣地,色身分解消散,修練成就的心則如 水中酥油一般上升。

  諸如《行生經》(中部 M.iii,99)、《狗行者經》(中部 M.i,387)、與《叁明經》(長部 D.i,235)等經文中,也同樣強調了這個意思。重生通常取決于一生中最常存持的心念。假若某人思想與心性類似于動物,比如《狗行者經》中提到的狗與牛,那麼有可能他會在這些動物——即心性等同的有情——當中重生。另一方面,倘若他借著培養慈愛同情等崇高心境,已達到類似于梵天的思想與心性,那麼他很有可能重生爲梵天中的一員。因此,預備死亡實在必須從活著時做起。即便有善終輔導,心念得以被引向更高等的重生,仍需對人生圓滿的德性與悟性有信心——因爲這就是對佛、法、僧有信心的涵義—— 作 爲前提, 同 時還需有道德習性[持戒]爲前提。假若他戒德虧失,死亡時刻對其心意模式的引導會隨著失德的程度,相應地困難起來。不過,無論實際的引導困難與否、有效與否,佛教的傳統做法是,延請一位比丘來到臨終者病床前念誦護衛經,希望藉此助病人長養信心,並把他的心念提升到更高的靈性層次。

  我們在此聯想到,根據毗尼律(律藏 iii,8),一些以往的佛陀,例如其法駐世不長的毗舍浮佛,曾以他心通觀視弟子之心,引其思路:“作此想、不作彼想; 念此處、勿念彼處; 釋放此,長養此”,等等。也許喬達摩佛與他的大弟子們正是利用這類能識,對有信受力的弟子臨終前的思維模式加以引導。在其它日常情形下,與其把握引導個別弟子的思路,他們似乎更傾向于采取一般的大段講解 作 爲教育手段。

  人們也許會問,臨終病人若處于昏迷狀態,靈性輔導又有多少效力。在此值得強調的是,我們並不真正了解病人在死亡時刻的心靈狀態。醫生與旁觀者也許得出結論,病人對其環境與問話不作響應,故此說明他神智昏迷。不過,他的感官機能也許部分或完全失效,無人能夠確定他的心智是否依舊活躍。我們確然不了解死亡時刻心 所 存持的特別潛能。很有可能心智機能在這個關鍵時刻極其活躍。也許正是在這個時刻,他的心理掙紮最爲劇烈,帶著固執的習慣性渴求生命,抵製、反抗著死亡。

  我們可以推測,人對死亡的恐懼最強烈時,對生命的渴望也最強烈。自責感最強烈時,對死亡的恐懼也最強烈。恐懼的是,他荒廢了人生本可用于長養靈性的大好時機。另一方面,若是善用一生,增長靈性,他就能夠以相對的平靜、滿足與欣慰, 面對死亡之必然。他的重生境界似乎對應于其靈性 的 潛力——佛教稱之爲業。

  以探望臨終病人時如何行事的思考結束本文,是合乎題意的。我們一般的態度是傷感與垂憐,然而佛教認爲,在這種時刻存持負面想法並不正確。我的觀點是,對臨終 者 或任何 患者 傳布慈愛之心是行之有益的。由于瀕死者的心智功能在這個關鍵時刻仍可能續存,不受感官生理機製的局限,他的心對周圍人們的靈性思緒有敏感受納的可能性。如果哀痛悲歎引起負面的思想波動,臨終者有可能受到不良影響。不過,我們如果能夠傳送溫和的慈愛心念,它也許可以成爲精細的心理藥物,減輕瀕死時的焦慮與不安,使臨終者之心受到甯谧慰籍的溫暖護持。

  

  (本文引用的經典卷頁數以牛津巴利聖典學會的巴利叁藏本爲參照。)

  

  中譯注:

  [1]中譯者注: 此處提到的是AN5.48與AN5.50詩偈中的相同一句,大意是: “對傳下來善語,思索念誦,照著領悟之意,身體力行。” 文中 推論對傳統善語若不解其義,但出于信心,反複念誦思考,亦可能有靜心之效,甚至有可能領悟。

  

《巴利經典中的瞻病送終(莉莉-德西爾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