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
此釋依法式顯。謂依叁世諸佛之法式,以證顯上說之義也。言叁世諸佛悉先用方便權教,而後開權顯實以會歸于一佛乘,我今亦複如是。然諸佛說法,有時亦不盡先權後實,如爲法身之大士等,恒直說菩薩法。又上根利性之凡夫衆生,亦多頓悟大乘。此所指之諸佛,蓋指同類應化示現之應身佛也。一切,概括無遺之義,又專指一切先權後實之應身佛之義。又叁世諸佛之方便,亦各各不同:釋迦牟尼之方便法,不惟用于叁乘,于六道衆生均各有方便善巧之權說。如于叁惡道,則爲說叁惡道之惡法;如于無十惡之人道衆生,則爲說人天之善法。故釋迦牟尼之方便法,亦不盡同于叁世諸佛。然于不同之中而有一共同之根本法,即爲唯一之佛乘,以成一切種智,此則可引以證顯者也。
一切種智,即佛正智,以其種別能知一切法故。饒益、利益之也。安樂,使衆生證顯本有之佛知見,與以安樂也。究竟者,不以小法爲究竟,以佛智爲究竟也。
衆生根性不同,由漸入者爲說漸法,從頓入者爲說頓法,總之,此諸衆生皆爲菩薩,而頓、漸種種說法,皆但教之以成菩薩也。開示使悟,由悟起行,行至究竟,則得菩提報身以證入于佛之知見,是諸佛之本意也。衆生心欲恒沙差別,佛以十力之智隨悉了知,知其深心執著之所在,而隨順開示之。如怖畏生死者,若告以生死本空無足畏怖,但當于濁世中生生世世修菩薩道,至功行圓滿自當成佛,則此怯弱之衆生必不堪忍。佛以方便,先告以解脫叁界煩惱之法,則歡喜奉行。此爲隨衆生之本性;而此法;實亦即爲彼開佛知見得一切智之惟一佛乘,更別無離一乘獨立之二乘、叁乘也。
辛二 破四疑
壬一 何時說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
此釋佛于何時說此一乘法也。濁,穢濁及重濁之義。劫、梵語劫波,猶言時代,即指一總相相同之時代也。在一劫中,亦自有增劫、減劫、善惡、輕重之分。若至刀兵、水、火、饑馑、災變、疫疠、夭亡種種日見增多,斯爲劫濁。在此劫濁內之衆生,善根淺薄,不善根增長,故惟有貪、嗔、癡及種種煩惱,障覆深厚,斯爲煩惱濁。具此無量煩惱之衆生,即爲惡衆生,爲惡者衆,而仁慈柔和之衆生不複見容,斯爲衆生濁。此惡衆生嫉妒貪殘,不複相助相利,但知相爭相害,惟執有種種邪見、不正見,而于一切道德不複能聞能受,斯爲見濁。因斯見濁,生活困苦,惡業彌滿,果報顯現,如壽命短促,無複遠志能修出世之大道,斯爲命濁。在此五者之中,以煩惱濁、見濁爲因,即以劫濁、衆生濁、命濁爲果。諸佛乃于此時示現出世者,爲度一切有善根有緣之衆生使之出世。又以五濁之故,不能頓化,遂有叁乘權教之說,實仍以一乘爲究竟也。
壬二 雲何知增上慢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此謂如何察知爲增上慢也。凡爲佛弟子者,雖修證小乘,必不能昧然于佛大乘之義。若昧于一乘之義,甚至妄謂已證,此即非佛弟子,此即爲增上慢。若實得阿羅漢,實得辟支佛者,對于佛乘或回小向大,或雖未起行,然必深信此大乘之義;若不信者,即非真證二乘之果者,是即增上慢人也。
壬叁 雲何堪說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
此謂佛說法契理、契機。今此增上慢人不信佛法,佛不能化,雲何佛可稱爲堪說法之人乎?佛言:如來終當爲之說法,今不爲說者,以是等人根未熟故。若當佛滅度之後,現世無佛,即無人爲之說是妙法矣。何以故?以解是等經,非九地以上菩薩不能,解者難得故。但倘值余佛,亦能決了此義而爲之解說也。
壬四 雲何不成妄語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
此謂諸佛必無妄語也。佛意:諸佛已證佛智,汝等未證,自不能解,豈得疑佛爲妄!但當先以信心領解此唯一佛乘之旨而已。
庚一 重頌
辛一 明二記
壬一 頌記取
此偈頌共一百二十一頌。前一百十八頌爲重頌,重頌中與長行文之次第相較,微有後先詳略之不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衆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于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玼,是小智已出。衆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此衆無枝葉,唯有諸真實。
在俗男子多自矜高,故爲我慢。不信者,並無己見,但隨順衆人亦不之信,此即卑劣慢也。
戒爲出生死海之寶筏,若筏有缺漏,則仍沈沒于生死海矣;故戒有無缺戒、無漏戒等。玉之病:在內爲瑕,在外爲玼。犯戒之衆,內起過如瑕,外譏嫌爲玼。護惜、即諱藏之意。小智已出,謂自爲獨出之智,實乃真實修行衆中之糟糠枝葉,無福受斯大法,卒被佛之威德所加,退席而去也。
壬二 頌與記
癸一 頌所說難知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爲衆生說。衆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幹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于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于生死,于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衆若所惱亂,爲是說涅槃。
十二部經之次第:一曰、契經,二曰、應頌,二曰、記別,四曰、諷誦,五曰、自說,六曰、緣起,七曰、譬喻,八曰、本事,九曰、本生,十曰、方廣,十一、曰希法,十二、曰論議。修多羅者、即契經,廣義指經之全文,此則僅指長行中之略說。亦譯法本,蓋修多羅之別相也。伽陀、即諷誦,即以數句總結教義之經文。本事、即宣說諸佛及大衆等夙生之事。本生、即宣說世尊過去世修行等事。未曾有、即希法,如神通等是。因緣、即諸法之因由緣起。譬喻、即假事比譬以爲曉谕。祇夜、即應頌,謂以偈語重明前義也。優波提舍、即論議,謂佛及弟子研述經典之論議也。佛說以上種種方便小法,實皆以一乘大法爲究竟。而鈍根獨樂此小法者,以著于生死之苦惱,認爲真實,故專求解脫于生死,而于佛之甚深妙法,不能了解起行,此佛所以先說小乘涅槃也。
癸二 頌令住一乘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衆生說,入大乘爲本,以故說是經。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爲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爲說大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無疑。
九部法、謂九部小乘之法。佛子、指當時聲聞將授佛記者。深心、謂沈潛恒久之心。佛之功德寶,在心最深處,故惟深心方與佛會。佛知會衆欣喜成佛之心,故說大乘。是會衆鹹知從前種種權教,皆會歸于一大乘,故苟聞一偈,盡當因之以究竟成佛也。
癸叁 頌無二無叁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
謂二乘、叁乘之稱,悉是假名,但藉爲導入大乘之方便耳。如羊車、鹿車、涅槃、化城等名,悉是引導之假名,實只有一乘牛車,以終入于究竟道場耳。
癸四 頌佛出世本意
“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
癸五 頌開示悟入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此頌開佛知見。自住大乘,指佛自證之實相,以所得之法度生,即開衆生之佛知見。
“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則墮悭貪,此事爲不可。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诳,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于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衆所尊,爲說實相印。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
此頌悟佛知見。佛證大乘平等之法,即以平等之心化導一切,故若以小乘化人,即爲墮于悭貪。佛語固無欺诳,亦無世人貪惜大乘及嫉人證大之意,以佛具足佛果上之斷德,已究竟斷除五種煩惱及二種生死之惡,而能作無畏吼于十方也。實相印、指佛果上之智證,即唯一實相之印。說實相印者,蓋稱佛之本願而說,欲令衆生一切如我,悟先所不知之大乘正智也。
“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
此頌入佛知見。
“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
《法華經講演錄 (方便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