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1· 智慧的起點與判斷方式

  智慧的起點與判斷方式

   “有此情形,有女子或男子在拜訪沙門、婆羅門時,不問: “ 尊者,何爲善巧

   何爲不善巧

   何爲有咎

   何爲無咎

   何應長養

   何不應長養

   我已行之事,何將有長久的傷害與苦痛

   我已行之事,何將有長久的安甯與幸福

  ” 既行持與造作了此業,身壞命終時,他/她重生惡趣……否則,他/她若生來人界,無論再生何處,他/她亦愚鈍。此爲趨向愚鈍之道: 在拜訪沙門、婆羅門時不問: “尊者,何爲善巧

   ……我已行之事,何將有長久的安甯與幸福

   ”

   “又有此情形,有女子或男子在拜訪沙門、婆羅門時,尋問: “尊者,何爲善巧

   何爲不善巧

   何爲有咎

   何爲無咎

   何應長養

   何不應長養

   我已行之事,何將有長久的傷害與苦痛

   我已行之事,何將有長久的安甯與幸福

  ”既行持與造作了此業,身壞命終時,他/她重生善趣……否則,假若他/她生來人界,那麼無論再生何處,他/她亦有明辨[慧]。 此爲趨向明辨之道: 在拜訪沙門、婆羅門時尋問“尊者,何爲善巧

  ……我已行之事,何將有長久的安甯與幸福

   ””

  ——MN135(中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至于那行之不樂,但行後趨向增益之處[行動軌迹],正是藉此處,可知其人——在勇士的耐力、勇士的毅力、勇士的精進力方面——是愚人還是智者。因爲愚人不想:“此處雖行之不樂,然而行後趨向增益,”于是他不行,故此該處之不行趨向他的損失。然而,智者觀想:“即便此處行之不樂,然而行後趨向增益,”于是他行之,故此該處之行趨向他的增益。

   “至于那行之有樂,但行後趨向損失之處,正是藉此處,可知其人——─ 在勇士的耐力、勇士的毅力、勇士的精進力方面——是愚人還是智者。因爲愚人不想:“此處雖行之有樂,然而行後趨向損失,”于是他行之,故此該處之行趨向對他的損失。然而,智者觀想:“即便此處行之有樂,然而行後趨向損失,”于是他不行,故此該處之不行趨向他的增益。”

  ——AN4.115(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