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起点与判断方式
“有此情形,有女子或男子在拜访沙门、婆罗门时,不问: “ 尊者,何为善巧
何为不善巧
何为有咎
何为无咎
何应长养
何不应长养
我已行之事,何将有长久的伤害与苦痛
我已行之事,何将有长久的安宁与幸福
” 既行持与造作了此业,身坏命终时,他/她重生恶趣……否则,他/她若生来人界,无论再生何处,他/她亦愚钝。此为趋向愚钝之道: 在拜访沙门、婆罗门时不问: “尊者,何为善巧
……我已行之事,何将有长久的安宁与幸福
”
“又有此情形,有女子或男子在拜访沙门、婆罗门时,寻问: “尊者,何为善巧
何为不善巧
何为有咎
何为无咎
何应长养
何不应长养
我已行之事,何将有长久的伤害与苦痛
我已行之事,何将有长久的安宁与幸福
”既行持与造作了此业,身坏命终时,他/她重生善趣……否则,假若他/她生来人界,那么无论再生何处,他/她亦有明辨[慧]。 此为趋向明辨之道: 在拜访沙门、婆罗门时寻问“尊者,何为善巧
……我已行之事,何将有长久的安宁与幸福
””
——MN135(中部,坦尼沙罗尊者英译)
“至于那行之不乐,但行后趋向增益之处[行动轨迹],正是藉此处,可知其人——在勇士的耐力、勇士的毅力、勇士的精进力方面——是愚人还是智者。因为愚人不想:“此处虽行之不乐,然而行后趋向增益,”于是他不行,故此该处之不行趋向他的损失。然而,智者观想:“即便此处行之不乐,然而行后趋向增益,”于是他行之,故此该处之行趋向他的增益。
“至于那行之有乐,但行后趋向损失之处,正是藉此处,可知其人——─ 在勇士的耐力、勇士的毅力、勇士的精进力方面——是愚人还是智者。因为愚人不想:“此处虽行之有乐,然而行后趋向损失,”于是他行之,故此该处之行趋向对他的损失。然而,智者观想:“即便此处行之有乐,然而行后趋向损失,”于是他不行,故此该处之不行趋向他的增益。”
——AN4.115(增支部,坦尼沙罗尊者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