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正勤

  四正勤

  聖法長老 (Ven. Ariyadhamma)著

  開弘法師 譯

  南無世尊、阿羅漢、叁藐叁佛陀!

   各位法友!讓我們首先來分析「正勤精進」(samma-padhana-viriya)一辭。「正」(samma),samma的短音形式,見于某些複合詞,屬于道德或善的一方面,它也有正確,趣向涅槃,去惡行善之義。padhana-viriya是爲了證得四道四果及涅槃,不惜犧牲身體,甚至性命而付出的精進1[1]。我們所將要討論的四正勤,是正確的,趣向涅槃的精進。「精進」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名詞2[2],它是堅持不懈者的特性,這精進的性質是投入身心去行善,它也有啓動及支持善心的性質,因此向前走,一直到達成最終的目標也是精進的性質。有八種方法3[3]培育精進,依據佛陀所說的法,精進在叁十七菩提分法中出現了九次,即:

  四正勤4[4]

  精進如意足

  精進根

  精進力

  精進覺支

  正精進5[5]

   精進是菩提分法中強有力的一支,它是證得阿羅漢、辟支佛、叁藐叁佛陀的重要資糧之一。上面我們曾經提到四種精進6[6],它們是:

  一、今生未生起,以貪、瞋、癡爲根本的不善法7[7],如五惡業 ( pabca papani kammani8[8] )、十惡業 ( dasa akusala kamma patha9[9] )、五無間業 ( pabca anantariya kammani10[10] )。人應該應用一切身與心的精進,來令這些未生起的不善法于今生不生起,培育及維持這種精進,不惜犧性生命。這種于心中建立的避免造惡之精進,由于它是關于世間法的精進,因此它是世間精進(正勤)。如果是在道心與果心中的精進,則它是出世間的精進。

  二、如果在今生生起貪、瞋、慢、嫉妒、疑、昏沈、睡眠、掉舉、擔憂、無慚、無愧,人應該馬上以強大的意欲(善的欲,chanda),付諸身心的行動以去除這些內心的煩惱。進一步,這精進必須加以支持、培育、強化、保持,不惜犧牲性命,這是第二種世間精進(正勤)。去除不善心所是世間精進,在道心及果心生起的精進是出世間精進。

  叁、有些善法是還未生起的。今天所生起的,不是昨日所生起的,而是新生起的法,未來將生起的善法也是同樣。修行這些還未證得的善法,如禅那、定、等至及觀智,想要培育及證得以上的善法,開始修習、保持、培育、強化這些善法,而不惜犧牲生命的精進,這是世間精進(正勤)。于道心、果心生起的精進是出世間精進。

  四、如果在今生已經累積諸善法,如布施、持戒、修禅而證得近行定、安止定及觀智,發起精進以不讓以上所說的善法退失,保持、培育、提升這些善法,不惜犧牲生命,這是第四種精進(正勤)。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它是世間精進;當它在出世間心生起時,它即是出世間精進。

   以上即是佛所說的精進如何在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中生起11[11]。有智慧的人作這樣的思惟:如果不善心所在我心中生起,它們將帶給我有害的後果,我將生在惡趣,我的輪回(未證得道果及涅槃之前)將是漫長的,因此我將下定決心盡一切的精進,阻止在我心中生起的任何不善心的發展。假使不善心在我心中生起及增長,這將産生無止盡的痛苦。12[12]

   有如一個人的頭或衣被火燒著了,將不會有任何的拖延,即刻去熄滅火13[13]。或者像一個被毒蛇咬傷的人,將不會延遲治療。有智慧的人將盡一切的精進滅除任何已生起的惡法。

   如果還未生起的善心不令它生起,這並不會帶來任何利益,因此我應該盡一切的精進來令它生起。

   假如已生起的善心退失,那麼過去的精進即白費了,因此一切的精進將被應用以培育善心。這是如何四正勤幫助維持世間善心。

   關于未生起的不善心,佛陀曾經詳細的給予說明14[14]。在無始的輪回中,沒有任何一種不善心不曾于心中生起。在我們的輪回中,每個人都曾經造過所有的惡業。在今生,或許有些惡業是我們還沒有造作過的,它們有四種:

  1. Vattamanuppanna

  「現在生」,有些不善心在此時此刻生起,智者會馬上發起精進以控製及去除它。

  2. Bhutva-vigatuppanna15[15]

  直譯是「已吃已去生起」(生已離去生),由于過去曾經造了不善業,那些不善業重複,而且當過去的不善業的果報生起時,又重複生起更多的不善業。

  3. Okasa katuppanna

  直譯是「機會作生起」(作機會生),有時候,一個善的業異熟會被一個與之相對,具破壞性的不善業異熟所壓製。

  4. Bhumi-laddhuppanna

  直譯是「地獲得生起」(得地生),對于世間未覺悟的有情,無數的善與不善業異熟發生(當因緣成熟時,因爲還未斷除煩惱)。

  進一步,尚有其它的不善心,即:

  1.Samudacaruppanna

  直譯是「行爲或嗜好生起」,這些是常常在我們的心中生起的,必須馬上覺察及鎮伏它們的不善心,這基本上與vattamanuppanna相同。

  2. Arammanadhighuhituppanna

  直譯是「所緣被占據生起」,當心取所緣相,在這取相的任何時刻裏,煩惱都可能生起。

  3. Avikkhambhituppanna

  對于還未證得禅那或世間觀智者,還會有煩惱不斷生起,因爲煩惱未鎮伏故。

  4. Asamuhatuppanna

  未證道者,潛伏的煩惱還會生起。

  (《中部》善生優陀夷大經)M. 77. Mahasakuludayisuttam Comm.,《清淨道論》Vism.689. &《經集》Sn. 1:1 Comm.)

   以上是各種不善心,了解它們,保持內心清淨如時時拂拭的寶石,這是有必要的。我們應該思惟:從我們歸依佛法僧開始,所有我們所曾做過的善業,將培育四正勤。如果能了解到每當我們行十福業事(dasa-pubba-kiriya-vatthuni),如布施、持戒、聞法、照顧年長者;十善業(dasa-kusala-dhamma-patha);十波羅蜜(dasa paramiyo);應作法(karaniya dhamma)、大吉祥法(maha mavgala dhamma)及菩提分法(bodhi-pakkhiya-dhamma),所有在那些法中生起的身、口或意的行爲,也將會增長我們心中的四正勤,這是可貴的。

   這些是如何發生的呢?所有的善心都含有六個雜心所(pakinnaka),其中之一是「精進」,沒有任何一個善心是無有精進的。這精進隨各人所希望得到的菩提(阿羅漢、辟支佛、佛),那麼這于善心中生起的精進即成爲菩提分法,協助修行者證得叁種菩提中的其中一種(,即阿羅漢、辟支佛、佛)。雖然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如四正勤、精進如意足、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及正精進,所以它實際上是屬于菩提分法的這一組。

   當我們歸依佛法僧時,在我們心中生起一系列的喜俱智相應心。在生起的每一個速行心有叁十四名法,即十叁個通一切心所、十九個美心所、慧根及識。精進即是其中的一個心所,當這精進在人心中生起,它將壓製及消滅不善心,因而幫助培育善心,趣向道與果。讓我們假設一個善心于一個人的心中生起,上面所說的精進將進一步的發展它。當作一個善業時,不只是只生起一個速行心,而是千千萬萬的速行心,一系列又一系列的生起。因此,進一步發展成善業的精進也在那裏。

   你也許曾經聽過一個人供養佛陀一朵花,而享用八萬萬次的生爲天人的福報,然後最後生爲人,出家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果16[16]。這是怎麼發生的?在他走向佛塔時,每一個腳步,他思惟佛的功德。接著他見到一個池中的一朵花,當他見到花時,他口中誦出:「南無世尊、叁藐叁佛陀」,然後又思惟佛的功德。他洗了手,把花兒采下來,以雙手握著花朵,繼續走向佛塔,一邊唱頌著佛的功德。到達佛塔時,他洗淨佛塔的臺座,把花供奉給佛陀。仔細的觀看佛塔之後,他繞塔而行,並于八個位置跪下,向佛陀頂禮。在回程時,他也同樣的口中誦著佛的功德。這裏面發生了些甚麼呢?他在供養佛陀花朵的前、中、後,心是喜俱.智相應.無行,這産生了很多系列的善心。這善業的果報前面已經說了。你現在可以了解到如何一個善業能産生許許多多的心路過程。

   如果我們觀察佛的過去生作爲菩薩時,很明顯的他曾作出了那麼多的精進,以圓滿成正等覺的波羅蜜,這不是普通的精進,而是與智相應的精進。

   佛在過去生中還是一位菩薩時,與一大群人在沙漠中行走,人與駱駝皆已無水可飲用。菩薩見到一株黍(玉米)的種子,便開始挖掘,挖到了約九十尺的深度時,發現了一粒大石頭。所有的人都大失所望,垂頭喪氣。雖然如此,菩薩並不放棄任何他所正在努力的事情上,爲了達致成功,他有叁種精進:

  Arambha-dhatu-viriya

  ── 要進入某一工作的精進

  Nikkama-dhatu-viriya

  ──要維持某一工作的精進

  Parakkama-dhatu-viriya

  ──讓一個人可以克服困難,繼續工作至到完成工作的精進

  在這階段,他叫來他的一位小幫手17[17],告訴他:「讓我們把這大石頭打破,否則的話,我們所有的人都將死在這沙漠上」。那群人便一個接一個的來敲打那大石頭。最後他們終于成功的在那石頭上打出了一個洞,水便開始從洞中噴出,把沙漠都弄濕了。這並不是一個奇迹,而是菩薩精進的結果。堅持不舍的精神,連在沙漠也可以挖出水來;所…

《四正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