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此須菩提重問,總結以前。問雲:善男子、善女人,雲何發菩提心以及住心降心?佛告之曰:應當生滅度一切衆生心,滅度一切衆生已,當知所度之衆生皆自性自度,而無一衆生實滅度者。若謂我能度衆生,則著我見;有衆生可度,則著衆生見;有我見、衆生見,即有人見、壽者見,則非菩薩矣。所以者何?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若有法發菩提心者,則有能度、所度;有我、人、衆生、壽者四見。今既無法發菩提心者,自無能度所度,及我人衆生壽者四見矣。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
此明既無發心之因,亦無授記之果,所以究竟無我之義也。統觀佛法,不外教、理、行、果四事:能明即教,所明即理,明理修行,由修行實際之所證即果。自行以之,化他以之,故六度萬行,無一非教、理、行、果之妙用也。然絲毫不可取不可說,若有所取有所說,則非金剛般若,非諸法實相,不得謂之佛,亦不得謂之菩薩也。
故世尊問須菩提雲: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菩提不?須菩提答雲:不也。佛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來實無有法得菩提,若有法如來得菩提,則心有著有見,不得謂之如來。然燈佛亦不得與我授記雲: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菩提,則無我見,亦無菩提見,故然燈佛與我授記雲:來世當作佛,號釋迦牟尼也。
然則佛之所得,豈不同于龜毛、兔角乎?曰:不也。何以故?蓋如來者,諸法如如不動義,平等無差別義,不落二邊,中亦不住,行無可行,得亦無得,故名如來也。若有人言如來得菩提,則是人法我見,實有能得之佛與所得之菩提也。所以者何?得而非得,不可言實;非得而得,不可言虛;故曰如來所得菩提,無實無虛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上已明諸法如故,名爲如來,故一切法如,即是如來,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然所言一切法者,非一切顛倒之法也,即一切法如,故名一切法也。世尊雲:譬如人身長大,人身無實無虛,法身非有非無也。須菩提即雲:如來說人身長大,遍一切處,具一切功德者,爲衆生歎美其爲大,非如來身有大小、遍與不遍也。且非有大身實相可著,故雲即爲非大身,是爲遍一切處之大身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上已明無法發菩提心之佛,此明亦無法名爲菩薩。故世尊雲:不特佛法如是無有,菩薩法亦如是無有。菩薩若作是言:我當度衆生,則是有見,是不名菩薩。何以故?蓋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故佛說一切法無人、我、衆生、壽者。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蓋莊嚴不可取不可說,佛土亦不可取不可說,而如來所以說莊嚴佛土者,無有莊嚴之相,亦無有佛土之相,故雲即非莊嚴佛土,是名莊嚴佛土也。若菩薩了悟無人、無我,了悟無法、無非法,如如不動,湛然常寂,則名真是菩薩,等于佛慧矣。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此分以後說果。金剛般若本包括教、理、行、果,前五分明理,第六分後明事即行,經典即教,而教所明即理、行,第十七分由教、理、行無我,總結菩薩至佛。自行教、理、行、果已周,而化他之因果亦同,渾物一體,同觀無別,故此分名爲一體同觀也。
前屢明無得無見,非無眼故不見,故問須菩提雲:如來有五眼不?須菩提答雲:如來有五眼。如來有五眼尚不見諸法,況凡夫二乘不具五眼而言見有菩提可得耶?
肉眼者,凡夫眼,範圍最小,以紙障之,即不能見。天眼者,生天者有之,禅定亦能得,能遠視,能透礙。慧眼者,聲聞、緣覺乘有之,觀衆生皆是空,皆是四大五陰假合,如鏡花水月,須菩提已有此種智慧爲其生命。法眼者,菩薩所具之眼也,不惟了達人我衆生是空,亦了達諸法緣生無有自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運用無礙。佛眼者,即佛具之眼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通達一切衆生世出世間法,此種妙智,五眼皆具;菩薩得四眼;五通羅漢雖具叁眼,而不能刹那齊觀叁境。二乘通而有礙,凡夫礙而不通,佛于刹那中同時可見人、天、羅漢、菩薩所見境界,究竟清淨,圓滿法界,無障無礙,無欠無余,即是此眼所見諸法相用。然究其實,定體定相定用,皆不可得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此明眼所觀境。世尊雲:如恒河中所有沙數之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之佛世界,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雲:不但爾所佛世界甚多之國土,如來悉見悉知,即爾所佛世界國土中之衆生若幹種心,人之所難知者,如來亦悉知。何以故?蓋他心通也。他心通,能了知衆生種種之心。以心無二心,此無二之心,皆是一切世界所有一切衆生之心。且如來所知諸衆生心唯在顛倒中行,皆爲非心,是名爲心也。所以者何?心含空間,無影無迹,不可言有,亦不可言無。就時間區別看來,亦是假立:過去心已過去,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住,則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未來,則未來心亦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之心均不可得,是假立而非實有,明甚。諸衆生不察,以無爲有,種種顛倒,所以一切心皆是非心,是名爲心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明福德無實,得與不得平等。故問須菩提雲: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而不住施者,受者,財物叁相,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須菩提答雲:此人得福甚多。世尊複告須菩提雲:若福德有實,則是有所得之福德,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則是無所得之福德,故如來所以說得福德多也。此無所得之福德,不從有得生,亦不從無得生,得無得平等,故是無所得也,故是得福德多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色身”者,即有色可見之身,所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此身雲報身,由報得來者也。“諸相”者,謂化身,有百千萬億之形相,變化不測者也。此身又名應身,以神通妙用,隨應衆生顯現而施行教化者也。“具足”者,謂盡形相之優美也。此段明報身、化身與法身不即不離。
世尊問須菩提雲:佛之法身,可以形相優美之色身見不?須菩提答雲:不也,如來法身,不應以形相優美之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形相優美之色身,雖不離法身,然亦非即法身,故色身非即具足色身,色身非即法身,故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也。又問:如來法身,可以形相優美之種種變化身見不?須菩提雲:不也,如來法身,不應以形相優美之種種變化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形相優美之種種化身,雖不離法身,然亦非即法身,化身不離法身,故化身非即具足化身,化身非即法身,故化身是名化身具足也。由是可知報身、化身、法身,非一非異,亦一亦異,相而無相,無相而相之妙矣。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