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须菩提重问,总结以前。问云: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发菩提心以及住心降心?佛告之曰:应当生灭度一切众生心,灭度一切众生已,当知所度之众生皆自性自度,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若谓我能度众生,则著我见;有众生可度,则著众生见;有我见、众生见,即有人见、寿者见,则非菩萨矣。所以者何?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若有法发菩提心者,则有能度、所度;有我、人、众生、寿者四见。今既无法发菩提心者,自无能度所度,及我人众生寿者四见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此明既无发心之因,亦无授记之果,所以究竟无我之义也。统观佛法,不外教、理、行、果四事:能明即教,所明即理,明理修行,由修行实际之所证即果。自行以之,化他以之,故六度万行,无一非教、理、行、果之妙用也。然丝毫不可取不可说,若有所取有所说,则非金刚般若,非诸法实相,不得谓之佛,亦不得谓之菩萨也。
故世尊问须菩提云: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须菩提答云:不也。佛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来实无有法得菩提,若有法如来得菩提,则心有著有见,不得谓之如来。然灯佛亦不得与我授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菩提,则无我见,亦无菩提见,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云:来世当作佛,号释迦牟尼也。
然则佛之所得,岂不同于龟毛、兔角乎?曰:不也。何以故?盖如来者,诸法如如不动义,平等无差别义,不落二边,中亦不住,行无可行,得亦无得,故名如来也。若有人言如来得菩提,则是人法我见,实有能得之佛与所得之菩提也。所以者何?得而非得,不可言实;非得而得,不可言虚;故曰如来所得菩提,无实无虚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上已明诸法如故,名为如来,故一切法如,即是如来,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然所言一切法者,非一切颠倒之法也,即一切法如,故名一切法也。世尊云:譬如人身长大,人身无实无虚,法身非有非无也。须菩提即云:如来说人身长大,遍一切处,具一切功德者,为众生叹美其为大,非如来身有大小、遍与不遍也。且非有大身实相可著,故云即为非大身,是为遍一切处之大身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上已明无法发菩提心之佛,此明亦无法名为菩萨。故世尊云:不特佛法如是无有,菩萨法亦如是无有。菩萨若作是言:我当度众生,则是有见,是不名菩萨。何以故?盖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故佛说一切法无人、我、众生、寿者。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盖庄严不可取不可说,佛土亦不可取不可说,而如来所以说庄严佛土者,无有庄严之相,亦无有佛土之相,故云即非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土也。若菩萨了悟无人、无我,了悟无法、无非法,如如不动,湛然常寂,则名真是菩萨,等于佛慧矣。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此分以后说果。金刚般若本包括教、理、行、果,前五分明理,第六分后明事即行,经典即教,而教所明即理、行,第十七分由教、理、行无我,总结菩萨至佛。自行教、理、行、果已周,而化他之因果亦同,浑物一体,同观无别,故此分名为一体同观也。
前屡明无得无见,非无眼故不见,故问须菩提云:如来有五眼不?须菩提答云:如来有五眼。如来有五眼尚不见诸法,况凡夫二乘不具五眼而言见有菩提可得耶?
肉眼者,凡夫眼,范围最小,以纸障之,即不能见。天眼者,生天者有之,禅定亦能得,能远视,能透碍。慧眼者,声闻、缘觉乘有之,观众生皆是空,皆是四大五阴假合,如镜花水月,须菩提已有此种智慧为其生命。法眼者,菩萨所具之眼也,不惟了达人我众生是空,亦了达诸法缘生无有自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运用无碍。佛眼者,即佛具之眼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通达一切众生世出世间法,此种妙智,五眼皆具;菩萨得四眼;五通罗汉虽具三眼,而不能刹那齐观三境。二乘通而有碍,凡夫碍而不通,佛于刹那中同时可见人、天、罗汉、菩萨所见境界,究竟清净,圆满法界,无障无碍,无欠无余,即是此眼所见诸法相用。然究其实,定体定相定用,皆不可得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明眼所观境。世尊云: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之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之佛世界,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云:不但尔所佛世界甚多之国土,如来悉见悉知,即尔所佛世界国土中之众生若干种心,人之所难知者,如来亦悉知。何以故?盖他心通也。他心通,能了知众生种种之心。以心无二心,此无二之心,皆是一切世界所有一切众生之心。且如来所知诸众生心唯在颠倒中行,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也。所以者何?心含空间,无影无迹,不可言有,亦不可言无。就时间区别看来,亦是假立:过去心已过去,则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住,则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未来,则未来心亦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之心均不可得,是假立而非实有,明甚。诸众生不察,以无为有,种种颠倒,所以一切心皆是非心,是名为心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明福德无实,得与不得平等。故问须菩提云: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而不住施者,受者,财物三相,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答云:此人得福甚多。世尊复告须菩提云:若福德有实,则是有所得之福德,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则是无所得之福德,故如来所以说得福德多也。此无所得之福德,不从有得生,亦不从无得生,得无得平等,故是无所得也,故是得福德多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色身”者,即有色可见之身,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此身云报身,由报得来者也。“诸相”者,谓化身,有百千万亿之形相,变化不测者也。此身又名应身,以神通妙用,随应众生显现而施行教化者也。“具足”者,谓尽形相之优美也。此段明报身、化身与法身不即不离。
世尊问须菩提云:佛之法身,可以形相优美之色身见不?须菩提答云:不也,如来法身,不应以形相优美之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形相优美之色身,虽不离法身,然亦非即法身,故色身非即具足色身,色身非即法身,故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也。又问:如来法身,可以形相优美之种种变化身见不?须菩提云:不也,如来法身,不应以形相优美之种种变化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形相优美之种种化身,虽不离法身,然亦非即法身,化身不离法身,故化身非即具足化身,化身非即法身,故化身是名化身具足也。由是可知报身、化身、法身,非一非异,亦一亦异,相而无相,无相而相之妙矣。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