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devamanussàna§
由于世尊領導衆生從堅苦的生死輪回旅途走出來,解救了他們,因此他在世間以“天人導師”(satthà deva- manussàna§)聞名。
9. So bhagavà itipi buddho
由于世尊發現與了知四聖谛,及使得別人(諸神與人類)也了知它們,因此他以“佛陀”(Buddha)聞名。
10. So bhagavà itipi bhagavà
由于世尊具備六種最崇高的素質 ,因此他以“世尊”(bhagavà)聞名。
九種功德
上述是佛陀的十種功德。如果視爲九種功德,那麼(6)“無上”與(7)“當受調教者的調禦士”則結合爲:
6. So bhagavà itipi anuttaro purisadammasàrathi
由于世尊是可受調教的衆生的無上導師與領導,因此他以“當受調教者的無上調禦士”(anuttaro purisa- dammasàrathi)聞名。
詳細解釋佛陀的功德:(1)阿拉漢
阿拉漢(當受至上的禮敬)
人們不欣賞既不美麗又不香的花,但是他們喜歡美麗又香的花。可敬的人便像美麗又香的花一樣──許多人欣賞他。
佛陀擁有許多讓衆人禮敬他的功德。由于諸阿拉漢已經透過證悟阿拉漢道斷除了一切煩惱,所以他們應當接受最好的禮物。
各種差別
證悟阿拉漢道的結果有各種差別。有些阿拉漢在過去世累積了強大的巴拉密,證悟阿拉漢道果時,他們也同時證得無礙解智(pañisambhidà-¤àõa)與神通。至于佛陀,在證悟阿拉漢道果時,他也同時證得了一切知智(sabba¤¤utà-¤àõa)。
佛陀也證得了能知道每個人的潛在傾向的智慧──潛在意向智(àsayànusaya-¤àõa),這是只有諸佛才能證得的智慧。在神通方面,佛陀是無比的,因爲他能夠毫無限製地知見。由于他已經完全斷除了一切煩惱,他不只是擁有自然的金色光澤,也有各種不同顔色的光芒從他的身體發射出來。這是他超越別人的光輝。
永遠受到恭敬
甚至在佛陀還是個菩薩,當他身爲須彌陀隱士(Sumedha,妙智)獲得(燃燈佛)授記時,他已經受到人們恭敬。之後,在諸多世裏累積各種巴拉密時,他也受到恭敬。這是因爲(實行圓滿)巴拉密是聖潔∕受尊崇的人的工作。即使菩薩在許多世裏投生爲動物時,他也受到恭敬。當他(最後一世)還在母胎裏時,諸神也透過保護他來恭敬他。出生時,諸神與梵天神也禮敬他。
當時黑天隱士(Kaladevila,即阿須陀仙人)是菩薩的父親淨飯王(King Suddhodana)的老師。有一次,他(該隱士)去到天界,見到許多天神在歡慶。問他們爲什麼這麼做時,他們告訴他那是因爲菩薩出生了。因此他就來到淨飯王的皇宮,告訴國王說他想要見嬰兒菩薩。在菩薩被抱來給該隱士看,以及要使他頂禮隱士時,突然間嬰兒菩薩把雙足提起放在隱士的頭上。遭遇這件驚奇的事,隱士向嬰兒菩薩頂禮。接著淨飯王也頂禮自己的兒子。在一個耕田慶典時,衆宮女把嬰兒菩薩放在一棵贍部樹(jambu tree)下,然後都跑去觀看該大慶典。菩薩醒來時見到身邊沒有人,他便取出入息(ànàpàna)爲目標進入初禅。雖然太陽的角度已經轉移(過了中午),但是那棵贍部樹的樹蔭並沒有變動,還是幫菩薩遮住熾熱的太陽。當衆宮女記起(嬰兒菩薩)時,她們趕回去那裏,見到這個奇妙的現象,她們便把這件事告訴國王。國王便去頂禮他自己的兒子,這是他第二次這麼做。──《傳記經注》(Apadàna Commentary)
即使在成佛之前,菩薩已經受到諸神與人類的恭敬,更別說是在他成佛之後。他不只是受到在那時代本身也值得別人恭敬的諸王與智者們禮敬,而且受到諸神與梵天神禮敬,因此他是最受到尊敬的人。
其他含義
“阿拉漢”(araha§)這個字還有其他含義,在此我要稍微解釋。
Ara + ha§中的第一個字是ari(敵人),第二個字則是ha§(殺死)。在語法上,ari便是ara。在此敵人是指諸煩惱。諸煩惱是敵人,因爲它們導致損失與痛苦,也因爲它們阻礙進展。要成爲王的人必須在擊敗敵人後才能成王。至于法王(Dhammaràjà)佛陀,他已經擁有基本的巴拉密,以便獲得適當的“武器”。他持續地以巴拉密、止觀(samatha-vipassanà)等“武器”擊敗諸煩惱,直到證得阿拉漢道這個武器,這時候一切的煩惱都完全被斷除,而他即成爲法王阿拉漢。
另一個含義
以另一個方式,ara是輪子的輻條,ha§是摧毀。善與不善思(cetanà)稱爲“行”(saïkhàra)。如果有行,便會有生(結生識),而它永遠都是以老死來結束。因此,根據緣起(paticcasamuppàda),如果我們說生命是“有輪”(存在之輪),諸行便是給與支撐的輻條,老死則是輪圈。由于無明與貪愛是行的原因,它們被稱爲輪毂。若人摧毀了支撐輪子的輻條,它就變得無用,不能再轉動。同樣地,透過摧毀諸行這些輻條,便已摧毀了“有輪”,即痛苦。這是以阿拉漢道摧毀煩惱而獲得的其中一項功德。
另一個拆字的方式
如果把(araha§)這個字拆成a + raha§,a是“沒有”,raha是隱密處,它的意思是沒有造不善業的隱密處。換句話說,即使在隱密處也不造作任何不善業。有些人不會在別人面前造作任何不善業,但卻會在隱密處做。然而,佛陀是在隱密處也不造作任何不善業的。唯有那些還有煩惱的人才會造不善業,對已經完全斷除一切煩惱的佛陀來說,何時何地他都永遠不會造不善業。有些人能夠抑製身行和語行,但卻不能抑製意行。但是佛陀連心也非常清淨。這是證悟阿拉漢道的其中一個成果。
在他還是個菩薩,修行苦行的時候,他的心已經非常清淨,更別說是在證悟佛果之後。魔王緊跟著他七年,等待(找到他犯錯的)機會。在完全找不到機會之下,最終魔王憂傷地說了這首偈:
Satta vassàni bhagavanta§,
Anubandhi§ padàpada§;
Otàra§ nàdhigacchissa§,
Sambuddhassa satãmato.
—— Sutta-nipàta, Padhàna Sutta
七年*裏來世尊旁,
亦步亦趨我緊隨;
機會依然沒得到,
對此佛陀具念者。
──《經集•精勤經》
*在此七年是指菩薩修苦行的六年及證悟成佛後的一年。
許多含義
除了上述的阿拉漢含義,還有其他許多含義。對于擁有無量功德的佛陀,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視佛陀的“阿拉漢”這項功德的含義並不出奇。
以前有個名叫伍巴離(Upàli)的居士,他是外道導師尼幹陀那他子(Nigaõñha Nàñaputta)的弟子。後來他聽佛說法後成了佛陀的弟子。後來有一天,尼幹陀那他子來到伍巴離的家,向他說道:“國王與大衆都知道以前你是我的弟子。現在我們應該說你是誰的弟子?”伍巴離便誦念許多偈子來贊頌佛陀的功德,以此來回答說他是佛陀的弟子。尼幹陀那他子便問:“你在什麼時候編了這些贊頌喬達摩沙門的偈頌?”伍巴離回答:“如果有一大堆的花,要把它們編成一個花圈並不困難。同樣地,佛陀有許多的功德。誰會不贊頌值得贊頌的人?”──《中部•伍巴離經》(Majjhima Nikàya, Upàli Sutta)
詳細解釋佛陀的功德:(2)正自覺者
“正自覺者”的解釋
Sammà是“完全”,sam是“自己”,buddha是“覺者”。“自覺者”(sambuddha)的意思是:由于所累積的巴拉密,他在毫無指導之下自己證悟真谛。雖然獨覺佛(Paccekabuddha)也是無師的自覺者,但sammà(正確)這個稱號顯示了智慧的差別。“正覺者”的意思是如實地了知一切,這就是說他知道一切,沒有什麼事物是他不知道的。這是指“一切知智”(sabba¤¤uta¤àõa)的能力。所以諸獨覺佛並不稱爲“正自覺者”,因爲他們並不了知一切。
透過體證了知
不曾走在密林裏的人不能想象密林的情況。唯有曾經走過那裏的人才知道該森林濃密的情況,既令人愉悅,又有許多果樹和花。同樣地,那些已經善學聖典(叁藏)的人能夠推斷佛陀的智慧。
根據阿毗達摩,世間上沒有東西是恒常的。凡人可能會把東西視爲恒常,但是擁有精確透視的智慧的人則知見東西無常,不斷地生滅。在這世間上,每一個物質的東西都是由無數擁有八種元素的色聚(råpa kalàpa,微小粒子)組成的。它們一生起便壞滅,然後另一個也生起與壞滅。如此,它們不斷地生滅。人們不能夠衡量色聚的體積,因爲它太小了。所以要擁有分析每一粒色聚及清楚地了知它們的生滅的智慧是非常困難的。第一個證得這種智慧的並不是任何其他智者,而是佛陀自己,所以他被稱爲無比的智者。因此他能夠准確地教導阿毗達摩中記載的種種色法的不同本質。他精辟地教導有情色身中的色聚的産生過程;教導色聚不會無因地産生;教導每一粒色聚都有它的因;教導果報色聚是由相關的因緣支持;教導一粒色聚中的種種色法在它們的壽命期裏互相支助;教導一種色法生滅後,便會有另一個新的色法生起,以便它們不間斷地生滅。已經學過這些的人便…
《散播慈愛(淨法尊者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