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部 神通大師 馬哈摩嘎喇那 第四章 努力覺悟佛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度量時間的概念在此徹底瓦解。對凡夫來說,因受到感官的鉗製,一周不過就是七天,但對已看透諸法表相與洞見深層實相的人來說,片刻可能即是永恒。

  馬哈摩嘎喇那後來表示,他借由速通達(khippabhinna),亦即在一周之內,證得了阿拉漢果,但他的進步卻是艱難的(dukkha-patipada,苦行道),需要佛陀有力的協助。同樣地,沙利子也在兩周內,借由速通達證得了阿拉漢果,但他的進步卻是平順的(sukha-patipada,樂行道)。⑹

  馬哈摩嘎喇那比沙利子更快證果,是因爲佛陀親自密集地指導與鼓勵,也因爲他理解的範圍較小的緣故。沙利子在兩方面比馬哈摩嘎喇那更爲殊勝:他是獨力完成,且他的智見更爲周全。

  原注

  ⑴ Vin.1:42-43。

  ⑵ AN 7:58。

  ⑶ 無相心定(animitta-cetosamadhi):此經注釋解釋它爲「觀定」(vipassana-samadhi),它讓心遠離常與貪的假相。從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是兼具定解脫與慧解脫的「具解脫」阿拉漢(arahant)的事實來看,這解釋似乎言之成理。關于「無相心解脫」(animitta-cetovimutti),參見 MN 43。

  ⑷ 關于這兩種阿拉漢(arahant)的區別,在 MN 70 (1:477-78)中有解釋。另外請參見 DN 15(2:70-71)。

  ⑸ 大神通(Maha-abhinnata)是指六神通,請參見第一章<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的神通>。

  ⑹ 參見 AN 4:167-68。

  譯注

  ① 光明想:這是對治昏睡的修法,若多修習,在睡眠中也是一片光明,不失正念,不會亂夢顛倒,也會應時醒覺,精勤修行。在修定中,如修光明想,能依光明相而見天(神)的形色,生于光天、淨天。

  ② 右側臥的獅子王臥,是最適合修行人的臥姿。經中有說百獸之王的獅子,睡覺時,身子向右側躺。天亮起來時,會回頭看身體是否端正,若端正心情就愉悅。佛陀以此激勵比庫要勇悍堅猛如獅子王,時時修習覺寐瑜伽,發勤精進。

  ③ 昏眠:昏眠是指昏沈與睡眠。昏沈是心的軟弱或沈重,睡眠是心所沈滯的狀態,因爲兩者都源于懶惰與昏昏欲睡,皆有使心、心所軟弱無力的作用,故合爲昏眠蓋。

  ④ 《瑜伽師地論》裏的「覺寐瑜伽」,就是教導修行人睡臥時思維修行的方法。其方法共四種,包括:(一)住光明想:修光明者在睡眠中,也是一片光明,不失正念,應時醒覺,精勤修行。(二)住正念:每日臨睡前,思維法義。(叁)住正知:睡覺前不胡思亂想。(四)思維起想:睡眠是爲了繼續修行的目的,並非爲貪著享受,是一種自我警惕的心。

  ⑤ 智與見(nanadassana):洞察四勝谛的智慧與洞見。

  ⑥ 掉悔:掉悔是指掉舉與惡作。掉舉是心的散亂,惡作是追悔已造之惡(或當行而未行之善),因爲兩者都源于困擾的念頭,皆有導致心、心所不甯靜的作用,故合爲掉悔蓋。⑦ 「蓋」是指會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以及使已生起的善法不能持久的心所。欲欲、嗔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與疑,即是會障礙禅定生起的五蓋。

  ⑧ 欲欲:欲求欲樂之蓋。

  ⑨ 「喜」是喜歡或對所緣有興趣,進入初禅時,會有遍滿全身的喜生起,喜禅支對治五蓋中的嗔恚蓋。「樂」是心的樂受,是脫離欲樂而生,對治掉舉惡作蓋。這兩者是五禅之中的兩支。

  ⑩ 安止定:即心完全專一的狀態,又稱爲「禅那」,包括四色界禅與四無色界禅。安止定是相對于近行定而言,安止定的禅支強固,定心可以持續不斷,而近行定是指接近安止的定,其禅支尚未強固,定心無法長時持續。

  ⑾ 諸禅由稱爲「禅支」的心所而分別,通過逐一舍棄較粗的禅支,增強定力以提升較微細的禅支,即能進入較高的禅定。初禅有尋、伺、喜、樂、一境性等五禅支;第二禅有喜、樂、一境性;第叁禅有樂、一境性;第四禅有舍、一境性。

  ⑿ 「尋」是將心投入或令它朝向所緣的心所,而「伺」則是保持心繼續專注在所緣上的心所。

  ⒀ 滅受想定(sannavedayitanirodha):或譯爲「滅盡定」,在此定中,心與心所之流完全暫時中止,是只有已獲得一切色禅、無色禅的不還者與阿拉漢(arahant),才能獲得的定。

  ⒁ 八解脫是八種背棄舍除叁界煩惱束縛的禅定:(一)擁有形體,觀察形體,是第一解脫;(二)不覺想自己內在的物質形體,而觀其外在的物質形體,是第二解脫;(叁)思維:「它是美妙的」,而專注于它,是第叁解脫;(四)超越一切色想,思維:「空間是無限的」,住于空無邊處,是第四解脫;(五)超越空無邊處,思維:「意識是無限的」,住于識無邊處,是第五解脫;(六)超越識無邊處,思維:「無所有」,住于無所有處,是第六解脫;(七)超越無所有處,住于非想非非想處,是第七解脫;(八)超越非想非非想處,住于想受滅,是第八解脫。

  ⒂ 神足(iddhipada)意指「證得圓滿的基礎」,共有四種:(一)欲神足;(二)勤神足;(叁)心神足;(四)觀神足。

  

《第二部 神通大師 馬哈摩嘎喇那 第四章 努力覺悟佛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