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如此之大,那麼他的導師與上主的威力豈不更大?”當她想到這裏時,內心頓時生出喜悅,遍滿全身。
長老心想:“我的母校心中已生起喜悅,現在是對她說法的時候了。”于是他說:“近事女,你在想什麼呢?”
“我在想,”她回答,“如果我的兒子有如此的功德,那麼他老師的功德豈不更大?”
沙利子回答:“在我老師出生、出家、覺悟與初轉*輪時,八萬四千個世界都發生大震動。他在戒、定、慧、解脫與解脫知見上是無與倫比的。”然後,他向她詳細解釋皈敬文:“如此即世尊……(Iti pi so Bhagava…)。”他就這樣在佛陀功德的基礎上,爲她解說佛法。
當她的愛子結束說法時,這婆羅門女已證得入流果。她說:“啊,我親愛的優波提舍!你爲何如此?爲什麼這些年來,都不賜予我這個不死的甘露智呢?”
長老心想:“現在我已經回報母親——魯芭舍利(Rūpa-Sari)婆羅門女的養育之恩,這樣應該足夠了。“于是他請她離開,說:“近事女(upasika),現在你可以走了。”
當她離開以後,他問“准達,現在是什麼時候?”
“尊者,是清晨了。”
長老說:“請集合比庫們。”
當比庫們聚集時,他對准達說:“准達,請扶我坐起來。”
准達照做了。
然後長老對比庫們說:“我的朋友,我和你們共住、同行四十四年。若我有任何言行曾令你們不悅,請原諒我,朋友。”他們回答:“尊者,雖然我們形影不離地跟著您,但您從未曾觸惱我們,反倒是希望尊者能原諒我們。”
之後,長老以大衣包裹著身體,覆蓋在臉上,右脅而臥。然後,就如世尊般涅槃所做的一樣,他依序地進出九次第定,然後再從初禅進入第四禅。在他進入第四禅的霎那,就如旭日初升,他完全地進入了無余涅槃界④。
當時是迦底月(kattika),相當于陽曆十月至十一月的月圓日。婆羅門女在她的房裏自忖:“不知我的兒子現在怎樣了?他怎麼什麼都沒說。”她起身,進入長老房內,按摩他的雙腳,卻發現他已經去世,她頹然地倒在他的腳下,放聲恸哭:“啊,我的愛兒!我們以前並不知道你的德行。因此,我們無緣善待與供養比庫大衆,也無緣廣造寺院!”她就這樣一直悲歎到日出。
神聖莊嚴的葬禮
日出之後,她立即派人去找金匠,打開藏寶室,將一壇壇滿滿的黃金放在大秤上秤,然後將黃金交給金匠,命令他打造喪葬飾品。許多圓柱與拱門被豎立起來,近事女(upasika)在村子中央蓋了一座以樹木的心材所建造的大帳篷,在帳篷的中間,建立了一個人字形的結構,周圍環繞著黃金打造的拱門與圓柱。然後,就舉行人與天神共同參與的神聖葬禮。
在大衆舉行整整一個星期的神聖儀式後,他們以各種香木堆成火葬用的柴堆,然後將沙利子尊者的遺體放在上面,並以幾束香根點燃木柴。荼毗的那一晚,大衆徹夜聆聽佛法開示。之後,阿奴盧塔(Anuruddha)長老以香水澆熄火焰,准達長老則負責撿拾舍利,將它們放置在濾布上。
然後准達長老心想:“我不能在這裏耽擱太久,我一定要禀告佛陀我的兄長——“佛法大將”沙利子尊者入滅的消息。”因此,他帶著裝著舍利的濾布與沙利子的衣、缽,前往沙瓦提城(Savatthi)。在旅程的每一站都各停留一晚。
這些事是《念處相應》(Satipatthana Samyutta)中的《准達經》(Cunda Sutta)的注釋所說,其中有睦是取材自《大涅槃經》(Mahaparinibbana)注釋相對應的部分,與之有關的記載出現在《准達經》(SN 47:13)④。
《准達經》的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沙瓦提城(Savatthi)的揭達林給孤獨園時,尊者沙利子住在馬嘎塔國(Magadha)的那羅卡村,病重危笃,准達沙馬內拉隨侍在側。
後來尊者沙利子就因而入滅了。准達沙馬內拉帶著尊者沙利子的衣與缽,前往沙瓦提城(Savatthi)揭答林給孤獨園(古譯:揭達林給孤獨園),去找阿難達(ananda)尊者。他頂禮之後,坐在一旁,說:“尊者!沙利子尊者已經入滅,這是他的衣和缽。”
“准達吾友,這件事應禀報世尊。准達,讓我們一起去見佛陀。見面之後,我們應該向世尊報告這件事。”
“是的,尊者!”准達說。
他們去見世尊,抵達那裏,頂禮之後,坐在一旁,尊者阿難達對世尊說:“世尊!准達沙馬內拉告訴我:“尊者沙利子已經入滅,這是他的衣與缽。”世尊!當我聽到尊者沙利子入滅的消息後,,我的身體如蔓藤般的虛弱,周遭的事物都變得模糊,對我來說不再清晰。”
“阿難達(ananda),怎麼會這樣?當沙利子入滅時,他有帶走你的戒、定、慧、解脫或解脫知見嗎?”
“沒有,世尊!當沙利子入滅時,他沒有帶走我的戒、定、慧、解脫乃至解脫知見。但是,世尊!沙利子尊者一直都是我的益友、良師與指導者,他激勵、啓發並令人歡喜,他說法不倦,是同侪比庫的協助者。我們都記得他教導佛法是多麼充滿活力,有趣又實用。”
佛陀說:
阿難達!難道我沒有教導過你們,一切和我們親近事物的本質,都是會敗壞,並會與我們分離的嗎?凡是生、住、聚合的事物,終歸滅盡,怎麼會有不分離的事物呢?
那是不可能的。阿難達!就象一棵健壯的大樹,大的樹枝會先折斷一樣,沙利子如今也從這偉大而莊嚴的僧團中入滅了。阿難達,凡是生、住、聚合的事物,終歸滅盡,怎麼會有不分離的事物呢?這其實是不可能的。
因此,阿難達!要以自己爲島嶼,以自己爲皈依處,不要向外尋求皈依;以法爲島嶼,以法爲皈依,不要尋求其他的皈依處。
注釋又這樣的敘述:世尊伸出手,接過裝著沙利子遺骨的濾布,放在他的掌中,對比庫們說:
比庫們!這是前不久才請我准許他入滅的比庫,其如貝殼色的舍利。
就是這位比庫,他曆經一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圓滿了十巴拉密。
就是這位比庫,他幫助我轉動我曾初轉的*輪。
就是這位比庫,他獲得了僅次于我的地位。
就是這位比庫,在八萬四千世界中,除了我以外,智慧無與倫比者。
就是這位比庫,具有偉大的、廣大、清明、敏銳與通達的智慧。
就是這位比庫,他少欲知足,樂于獨處,不喜結伴,精勤方便,是同侪比庫的責惡勸善者。
就是這位比庫,他常行遠離,舍棄五百世以來所獲得的大福報。
就是這位比庫,在我的教說中,堅忍有如大地。
就是這位比庫,有如去角之公牛般不傷害他人。
就是這位比庫,具有謙卑之心,如賤民之子。
看哪!比庫們,這就是具有偉大的、廣大、清明、敏銳與通達智慧者的舍利,是少欲知足,樂于獨處,不喜結伴,精勤方便者的舍利。看哪!這就是同侪比庫責惡勸善者的舍利。
然後,佛陀說出以下偈頌(gatha)⑸,贊歎他的偉大弟子:
于彼五次百世身,
皆行出家與離欲,
善持心而斷渴愛,
調伏身心等諸根,
禮敬涅槃沙利子!
于彼堅忍如大地,
完全製伏己心意,
慈悲仁善與寂靜,
彼之堅定如大地,
禮敬涅槃沙利子!
心謙卑如賤族子,
進入城中緩步行,
逐戶托缽求乞食,
沙利子即是如此,
禮敬涅槃沙利子!
彼在城中或叢林,
無害如去角公牛,
沙利子即是如此,
彼善調禦自身心,
禮敬涅槃沙利子!
當世尊贊頌完沙利子尊者的功德之後,他要求人們爲沙利子的遺骨建塔(stūpa)⑹。
在此之後,世尊告訴長老阿難達他想去王舍城,阿難達通知比庫們,于是世尊與比庫大衆一同前往王舍城。當他抵達那裏時,尊者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也已入滅。世尊也同樣地拿起他的舍利,要求人們爲其建塔。
然後,世尊離開王舍城,緩步前往恒河,最後抵達支羅村。他來到恒河岸邊,與隨衆比庫一起坐下,說出《支羅經》(Ukkacela Sutta),內容是關于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入滅的事。
《支羅經》的記載
有一次,佛在瓦基國(Vajji)恒河邊的支羅村中。沙利子、馬哈摩嘎喇那尊者剛入滅後不久。那時,世尊于大衆前敷座而坐。
世尊觀察了沈默的比庫(bhikkhu)衆,然後對他們說:
比庫們!這個集會對我而言是空的,如今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都已入滅。對我而言,不僅集會是空的,我也無須再考慮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的住處了。
過去的諸如來、佛陀、世尊,也與我同樣擁有如沙利子、馬哈摩嘎喇那般的雙賢弟子;未來的諸如來、佛陀、世尊,也與我同樣擁有如沙利子、馬哈摩嘎喇那般的雙賢弟子。
真是不可思議,真是奇妙啊!比庫們!思維這些比庫,他們遵循佛陀的教法而行,遵循他的教誡而行,他們將得到四衆弟子的愛戴、尊崇與敬仰。
真是不可思議,真是奇妙啊!比庫們!思維世尊,這樣的雙賢弟子皆已入滅,但于世尊,並無哀傷與悲歎。因爲凡是生、住、聚合的事物,終歸滅盡,怎麼會有不分離的事物呢?那其實是不可能的。
因此,比庫們!要作自己的島嶼,作自己的皈依處,不要尋求外在的皈依;要以法爲島嶼,以法爲皈依,不要尋求其他的皈依處。
那深刻而感人的教誡,都反複地回蕩在他的教法中,直到佛陀般涅槃爲止,爲少年優波提舍——後來成爲世尊的上首弟子,他所鍾愛的“佛法大將”——的故事劃下句點。
尊者沙利子,逝世于迦底迦月,從陽曆十月初至十一月終的那個月圓日。馬哈摩嘎喇那則于半個月之後的新月日去世。⑺根據傳統說法,半年後,則臨到佛陀自己般涅槃。
作爲人、天福田的叁位偉人,他們如此殊勝的結合,難道只是偶然嗎?我們在《彌林達所問經》中找到了答案,其中那先長老說:
在數百千世中,沙利子長老的前身也曾是菩薩的父親、祖父、伯叔、兄弟、兒子、侄子或朋友。⑻
因此,漫漫輪回中,他們一直都聯系在一起,直到涅槃爲止。時間,不過是流逝事件的相續,對他們來說,也成爲永恒,生死輪回已被“不死”所取代。在他們最後的一生中,他們發出亮光,照耀了世間,綿綿無盡!
原注
①請見《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bbana Sutta)第二章,“佛陀最後的日子”(BPS, 1988)。世尊于待在橡樹村期間染患重病。
②請參見<第一章求法>“成爲佛陀的上首弟子”一節。
③四大天王是欲界天最下屬的天神,各自統理四方中的一方,分別爲持國(東方)、增長(南方)、廣目(西方)、多聞(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須彌山四方之半腹,常守護佛法,護持四天下,令諸惡鬼神不得侵害衆生,故稱“護世”或“護國”。
④沙利子之弟。
⑤偈頌(gatha)是向智長老從巴利文翻譯而來。
⑥塔(stūpa):舍利紀念塔,裏面放置佛陀或傑出比庫的聖骨。在佛教國家,幾乎在所有寺院都可以發現它們,被當下禮敬的對象。它們也被稱爲“支提”(caitya),在斯裏蘭卡則被稱爲“達歌巴斯”(dogobas)。
⑦這是根據《支羅經》的注釋。
⑧Mil. 204。荷那(Horner)翻譯《彌林達所問經》(Milinda”s Questions), 1:295。另外請參見《沙利子·第一章求法》的“《本生經》中的沙利子”一節。
譯注
①聖者在入于果定之前,會預設在定的時限:“我將于某某時出定”,直至所作的時限已到,他才會出定。
②沙利子有叁個兄弟、叁個姊妹都出家,也都證得阿拉漢,包括沙利子,如此就有七位阿拉漢。
③有二種涅槃——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有余涅槃是指比庫斷除五下分結,即入般涅槃,不還來此世。無余涅槃是指比庫一切漏盡,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後有。
④或可參見《雜阿含經》第638經,《大正藏》卷二,頁176c
《第一部 佛法大將 沙利子 第四章 到彼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