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僧團秩序的場合,是發生在一群由阿說士(Assaji,非前面提到的阿說士長老)與富那婆娑(Punabbasu)⑧所帶領,住在枳咤山(Kitagiri)的比庫衆的行爲不檢。他們晚上和城裏的年輕女孩們唱歌跳舞,並以有損僧團尊嚴的方式和在家衆厮混。雖然屢經告誡,但這些比庫依然故我,因此這兩位上首弟子便被派去對他們施行“驅出甘馬”(Pabbajaniya-kamma)⑨,以懲罰他們不守戒律(Vin.2:12;182-83)。
樂于助人
比庫當中沙利子(Sariputta)以樂于助人聞名。在《天現經》(Devadaha Sutta,SN 22:2)中,佛陀自己這麼說他的上首弟子:“比庫們,沙利子是他同侪比庫中的智者與樂于助人者。”解釋這段文字的注釋,提到助人方式中的傳統差別:“沙利子以兩種方式助人:物質的幫助與法的幫助。”
物質的幫助
在闡述他提供物質幫助的方式時,注釋中說長老並未像其他比庫一樣,在清晨出去托缽乞食,他等到所有人都離開後,便巡視寺院各處,只要看到未打掃的地方,他就清掃;有未清除的垃圾,他便清除;看到床、椅、陶器等家具未擺好,他便將它們擺整齊。他這麼做,是爲了避免若有非佛教沙門來寺院拜訪時,會看到任何淩亂的迹象,而輕蔑比庫。
然後,他通常會去病房慰問患病的比庫,詢問他們有何需求。爲了解決他們的需要,他會帶著年輕沙馬內拉(samanera,古譯:沙彌)同往,並且去平時托缽處或一些適當的地方尋找藥物。取得藥物後,他會交給沙馬內拉並說:“照顧病人是世尊所稱道的事,去吧,朋友,務必留意!”在派遣他們返回病房後,他自己才去托缽,或在施主家中進食。
這是他待在寺院時的例行作法,而當他和世尊一起外出行腳時,他不會走在隊伍前頭,一副腳穿涼鞋、手拿傘具,心裏想著“我是上首弟子”的樣子。反之,他會讓年輕沙馬內拉拿著他的衣缽,與其他人走在前面,而自己則去照顧那些衰老、年幼與身體不適的人,將油塗抹在他們身體的傷口上。然後,在當日稍晚或翌日,才跟他們一起離開。
有一次,沙利子因爲關懷別人,很晚才抵達住宿處,其他人都已經在休息。他因而沒有得到合適的住處,自己便坐在由袈裟搭成的帳篷下過夜。世尊看到這個情形,隔天便召集僧衆,並告訴他們《鹧鸪本生》(Tittira Jataka,Jat.37),那是個關于大象、猴子與鹧鸪的故事,他們在決定誰最年長後,便一起對牠表達敬意。接著,佛陀便製定“住所必須依據瓦薩(vassa,古譯:僧臘)安排”的規定(Vin.2:160-61)。
物質與佛法的幫助
有時,沙利子會同時給予物質與佛法的幫助。例如,當他去診療所探望患麻風病的叁彌提具陀(Samitigutta)時,對他說:“朋友,只要五蘊持續,所有感受都是苦的。只有當五蘊不存在時,苦才會消失。”在教導他以受念處作爲禅修的業處後,沙利子便離開。叁彌提具陀遵從長老的指導,發展內觀,並成爲證得六神通的阿拉漢(Thag.81與注釋)。
長老給大施主給孤獨(Anathapindika)病榻旁的開示,保存在《預流相應》(Sotapatti Samyutta,SN 55:26)中。那是在給孤獨頭痛欲裂時所作的開示,沙利子安慰這位偉大的在家弟子,提醒他身爲入流者,他已完全不再墮入惡道,並擁有四“預流支”:對佛、法、僧與聖戒具備不壞淨信。此外,他安住在八聖道上,因此一定能達到覺悟與解脫的道果。給孤獨聽完開示,疼痛頓消,當下就康複了。爲了表達感激,他把爲自己准備的食物供養沙利子。
不過,有一次,佛陀委婉地指責沙利子未完全傳達他的教誨。當婆羅門陀然阇尼(Dhananjani)臨終時,沙利子來探望他。長老深知婆羅門向往梵天界,便教導婆羅門四梵住——慈、悲、喜、捨——投生梵天界之道,但在結束開示時並未教導他修觀之道。
當沙利子尊者結束探視回來時,世尊問他:“沙利子!明明可以做得更多,你爲什麼只引導陀然阇尼婆羅門憶念較低等的梵天界,然後就起身離開呢?”沙利子回答:“因爲我心想:“這些婆羅門都向往梵天界,難道我不應該爲陀然阇尼婆羅門指出與大梵合一之道嗎?””
“陀然阇尼婆羅門已經死了,沙利子!”佛陀說,“他已經生在梵天界。”
出現在《陀然經》(Dhananjani Sutta,MN 97)⑩的這個故事很有趣,它說明佛陀不希望此人投生層次較低的梵天界,因爲其實他有可能止息輪回。但佛陀本人有時也僅指出投生梵天之道,例如在《叁明經》(Tevijja Sutta)中所提到的。但在這個案例中,可能由于沙利子缺乏佛陀獨特的他心通,因此不了解陀然阇尼適合更高的教法。結果陀然阇尼可能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待在梵天,並且還得再次轉生爲人,才能達到最後的目標。
有一次闡陀(Channa,或譯闡那)長老痛苦地臥病在床,沙利子尊者和馬哈准達(Mahacunda)一起去探望他。看見這個生病比庫痛苦的樣子,沙利子立即想去尋找醫藥與適合他吃的食物。但闡陀告訴他們,他已決定要了結此生,他們勸他放棄這種想法,但沒有成功。在他們離開後,闡陀便“用刀”自我了結。之後佛陀解釋,在此事中闡陀並無過失,因爲在臨終時,他已證得阿拉漢果,並般涅槃(Parinibbana,意譯入滅)。這個故事記載在《教闡陀經》(Channovada Sutta,MN144;SN35:87)中。
佛法的幫助
當給孤獨臨終時,他邀請沙利子(Sariputta)尊者“出于慈悲”來看他。沙利子由阿難達(ananda)陪同立刻前來,並且對這位瀕死者開示不執著的道理(MN 143)。他告訴這位在家弟子,他應該抛開一切有爲世間法的執著,包括對六根、六境六識、六觸與六受,簡而言之,就是對所有看見、聽聞、感受與思想事物的執著。給孤獨被這個深奧的開示感動得落淚,他說以前從未聽聞過類似的說法。
在這次相遇後不久,給孤獨就去世並投生都西答(Tusita)天。有一晚,當世人皆沈睡時,新天神給孤獨以他的妙色身去拜訪祇園精舍,並在世尊面前頌出稱贊上首弟子的偈(gatha):
沙利子無疑,
真具戒定慧;
往昔最勝之,
比庫差堪比。
隔天佛陀告知諸比庫所發生的事,但他並未提及訪客身份。之後,阿難達(ananda)對世尊說:“大師,那位年輕天神一定是給孤獨,因爲給孤獨對沙利子尊者有完全的信心。”佛陀證實阿難達(ananda)的推論正確無誤。
沙利子尊者就是這樣給予佛法的幫助。身爲一個偉大領袖與傑出心靈顧問,他對別人的指導,不只爲他們帶來敏銳的心靈體悟,同時還有悲憫的胸懷,對于受他指導者而言,那必然帶給他們很大的鼓舞。他的管理兼顧比庫們身心的需求,他溫和地勸誡他們,並以他們應得的贊賞鼓勵他們,沙利子兼具完美老師與朋友的特質。
事無大小,他都隨時准備好要幫助人。由于他自己具足淨戒,因此很快便能看出別人潛在的戒德,充分加以啓發,並在它展現時率先加以贊揚。他不是個冷酷無情的成就者,而是充滿熱情並兼具人類最細膩與可愛特質的人。
謙虛、忍辱與感恩
《法句經注》(389-90頌)記錄了一件事,表現了上首弟子另一個傑出的特質,即他的忍辱與耐心。
原諒挑釁的婆羅門
在佛陀住處祇園精舍旁,一群人在贊歎沙利子的高貴特質:“我們的長老深具耐心,”他們說,“甚至當人們侮辱他或打擊他時,他也絲毫不會憤怒。”
“這個永遠都不會憤怒的人是誰呢
"一個持有邪見的婆羅門問道。人們告訴他:“是我們的沙利子長老。”他反駁道:“那一定是因爲沒有人觸怒過他。”
他們回答:“絕非如此,婆羅門。”“好吧!那麼就讓我來觸怒他。”“盡管去觸怒他吧!”“交給我。”婆羅門說,“我知道該怎麼對付他。”
當沙利子尊者入城托缽時,婆羅門從後面接近他,並朝他背上重重地打了一下。“怎麼回事?”沙利子說,甚至沒有回頭瞧一下,便繼續往前走。
這個婆羅門自責不已,他拜倒在長老腳下,乞求他原諒。“爲什麼?”長老溫和地問。“我打你是爲了測試你的耐心。”這個後悔的婆羅門回答。“很好,我原諒你。”
“尊者,”婆羅門說。“如果你願意原諒我就請到我家用餐。”長老答應後,婆羅門便拿起他的缽,引領他返家,並以食物供養他。
但是那些目睹這次攻擊事件者群情激憤,他們手持棍棒與石塊聚集在婆羅門家,准備殺了他。當沙利子出現時,婆羅門在一旁拿著他的缽,圍觀的群衆叫道:“尊者,命令這個婆羅門轉過身來!”
“爲什麼,各位信衆?”長老問。他們回答:“這個人攻擊你,我們准備好好地教訓他!”
“但是你們這麼做是什麼意思?究竟他打的是你們或我呢?”
“是你,尊者!”
“很好,如果是我被他攻擊,而他已經請求我的原諒,你們走吧!”就這樣,他解散群衆並讓婆羅門回家,大長老則平靜地返回寺院。
接受沙馬內拉(samanera)的指正
沙利子(Sariputta)尊者的謙虛與忍辱一樣偉大,他願意接受來自任何人的糾正,不只是勉強屈從,而是帶著感激之心。
在《須屍摩經》(Susima Sutta,SN 2:29)的注釋中提到,有一次,長老由于一時疏忽,底袍的一角露了出來,一個年僅七歲的沙馬內拉(samanera)看到了就指給他看。沙利子立刻走到一旁整理袈裟,然後恭敬地合掌,站在沙馬內拉(samanera)面前,說:“老師,現在正確了!”①
這件事在《彌林達王問經》中一個被歸爲沙利子所…
《第一部 佛法大將 沙利子 第二章 沙利子其人其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