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部 佛法大將 沙利子 第二章 沙利子其人其事▪P3

  ..續本文上一頁作的偈(gatha)有提到:

  今日七歲童指正,

  我俯首恭敬領受;

  秉持誠心與敬意,

  我願常尊他爲師。(Mil.397)

  禮敬阿沙基尊者

  因此,難怪他終其一生都始終對佛法啓蒙恩師阿說士尊者表達敬意。在《船經》(Nava Sutta,Suttanipata)與《法句經》(Dhammapada v.392)的注釋中都說到,每次沙利子與阿沙基(Assaji)尊者住在同一所寺院時,在禮敬佛陀之後,他總會去禮敬這位大長老,思維:“這位尊者是我的第一個老師,透過他我才能認識佛陀的教說。”當阿說士長老住在其他寺院時,沙利子通常會面對他居住的方向,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拜他,並合掌致敬。

  但這也導致誤會,因爲當其他比庫看見沙利子那麼做時,他們說:“成爲上首弟子之後,沙利子仍然禮敬四方!即使到了今天,他還是無法放棄他的婆羅門見解!”當這些抱怨傳到世尊耳中時,他說:“比庫們,事實並非如此。沙利子並不是禮敬四方,而是在禮拜他的佛法啓蒙者,並尊他爲師。沙利子是個尊師重道的人。”然後,佛陀對比庫們講解《船經》②,開頭便說:

  正如諸天禮帝釋,

  應禮法之啓蒙者。

  爲羅陀比庫剃度

  另一個沙利子感恩的事例,出現在羅陀(Radha)長老的故事中。《法句經》(v.76)的注釋提到,羅陀是個貧窮的婆羅門,住在沙瓦提國(Savatthi)的揭達林園精舍。他在寺院幫忙,做些除草、打掃等零工,比庫們則提供他食物。不過,當他要求出家時,比庫們並不希望爲他剃度。

  有一天,當世尊以神通力觀照世間時,看見這個婆羅門已具備證得阿拉漢(arahant)果的條件。他詢問比庫大衆關于他的事,並問是否有人記得曾受過他的幫助。沙利子說,他記得有次當他要去王舍城托缽時,這個可憐的婆羅門將他自己乞得的一整杓食物拿給他。世尊請沙利子爲此人剃度,他依言而行,而爲其命名“羅陀”。沙利子時常建議他什麼該做或不該做,羅陀總是愉悅地接受他的告誡,絲毫不以爲忤,不久之後便證得阿拉漢果。

  比庫們因此贊歎沙利子的感恩之心,並說願意接受勸谏的人,也會得到同樣會如此做的弟子。佛陀在評論這件事時說,不只那時,沙利子在前世就已顯露感恩之心,他記得別人對他做的任何善行。在這個因緣下,世尊說出《無私心本生》(Alinacitta Jataka,Jat.156),沙利子在其中是只感恩的大象,他爲了幫助一群曾在牠受傷時照顧牠的木工,犧牲自己的性命。

  大作獅子吼度誣陷者

  沙利子尊者的謙虛與忍辱力,有一次竟導致他成爲誣告事件的受害者。③當時他正住在祇園精舍,雨安居結束後,長老向世尊告假,和他自己的隨行比庫外出遊方。許多比庫也來向沙利子告假,在過程中他會呼喚他們的姓名。其中有個比庫的姓名他並不知道,但這個比庫又很希望上首弟子能在道別時叫出他的名字。然而,沙利子並未如此做,該位比庫內心非常不平,“他並未像對待其他比庫一樣招呼我”,並因此而對沙利子心生怨恨。

  在此同時,長老的衣角恰巧碰到了他,這更增添他的不滿。他去找佛陀並抱怨:“佛陀!沙利子尊者一定自認爲他是上首弟子而打我,幾乎損害我的耳朵,而後他一句道歉也沒說就走了。”佛陀于是傳喚沙利子。此時,大馬哈摩嘎喇那與阿難達(ananda),知道誹謗將被揭穿,便集合比庫大衆。“快來啊,法師們!”他們大聲說道,“當沙利子尊者面對佛陀之時,將會發出獅子吼。”

  當他們見面時,佛陀質問大長老,他非但不否認指控,並說:“世尊!一個人如果不能堅固地就身觀身而住時,就很可能會傷害同侪比庫,且不道歉就離開。”

  接著沙利子大作獅子吼。他將自己的無瞋,比作是能忍持一切淨與不淨事物的大地;他平靜的心,就如斷角的公牛、卑微的棄兒,又如水、如火、如風、如除垢;他將自己所感受色身的苦惱,比作是蛇與屍體的苦惱,而維持色身就如保養脂肪瘤一般。他以九種比喻來描述自己的戒行,而大地也以九次震動回應他的真實語,與會大衆都被他話語的莊嚴力量所感動。

  長老宣說他的戒行時,誣陷他的比庫後悔不已。他立即匍匐在世尊腳下,坦承他的誹謗並忏悔罪過。因此,佛陀說:“沙利子!原諒這個無知的人,否則他的頭會裂成七塊。”沙利子回答:“尊貴的佛陀!我完全原諒這個可敬的比庫。”他並合掌補充說:“如果我有任何冒犯他的地方,也願他原諒我。”他們就這樣達成和解。

  其他比庫欽佩不已,說:“瞧,朋友,長老的殊勝善行!他對這個說謊毀謗的比庫毫無瞋恨之心,反而對他卑躬屈膝,雙手合十,請求他的原諒。”

  佛陀的評論是:“比庫們!像沙利子這樣的人不可能懷有瞋恨。沙利子的心就如大地,就如門柱般安穩,就像一池靜水。“接著,他便誦出以下偈頌(gatha):

  無瞋如地穩如柱,

  誓願平衡且強固,

  心無垢如靜水池;

  此人永斷輪回苦。(Dhp.95)

  自作自受的毀謗者

  不過,另一件事就沒有如此圓滿的結局,因爲毀謗者拒絕承認他的過錯。一個名爲拘迦利(Kokalika)的比庫,向佛陀毀謗兩名上首弟子:“世尊!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心存惡念,”他說,“他們野心勃勃。”

  世尊回答:“別這麼說,拘迦利,別這麼說!要善解並相信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他們的行爲是正直與清淨的!”但誤入歧途的拘迦利卻聽不進佛陀的話。他堅持錯誤的指控,不久之後他全身長滿膿瘡,不停地潰爛,最後竟死于這個怪病,並轉生地獄。

  這個故事廣爲人知,它被記錄在以下的經藏中:《相應部》(SN 6:10);《經集》(Suttanipata):《大品》(Mahavagga 10);《增支部》(AN 10:89);《蔓樹本生》(Takkariya Jataka,Jat.481)。

  這兩件事的對照揭示了忏悔的重要。其實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並不在乎拘迦利比庫的誣陷或道歉,他對他們的作爲並不會影響這兩名上首弟子的態度,他們只會盡量利益這位犯錯的比庫,避免他遭受惡業果報。邪惡會反彈到那些加害者的身上,因此拘迦利是受到自己的審判與懲罰,他是自作自受。

  與法友情誼深厚

  像感恩、仁慈、助人與忍辱這樣的人格特質,爲沙利子尊者的出家生涯贏得許多深刻的友誼。他和幼時的好友兼同伴馬哈摩嘎喇那,一直都維持密切的夥伴關系,直到佛陀晚年時,死亡拆散他們爲止。

  與阿難達(ananda)互相敬重

  但沙利子的友誼絕非排他的,根據《大牛角經》(Mahagosinga Sutta)的注釋,沙利子與長老阿難達(ananda)之間也有深厚的情誼。在沙利子(Sariputta)這方面是因爲他認爲:“他負責照顧世尊,而這也是我應盡得義務。”而阿難達(ananda)敬重他,則是因爲世尊宣布他爲上首弟子。當阿難達(ananda)爲年輕弟子授沙馬內拉(samanera)戒時,總是會帶著他們去沙利子尊者那裏受比庫戒,而沙利子也如此對待阿難達,因此他們有五百位共同弟子。

  每次阿難達(ananda)收到上等的袈裟或其他資具時,就會轉獻給沙利子,同樣地,沙利子也會將他的特別供養轉送阿難達(ananda)。有一次,阿難達(ananda)從某個婆羅門處收到一件非常珍貴的袈裟,在世尊的許可下,他保存了十天,要等待沙利子回來再供養他。此經的義疏說,後世的論師曾對此評論道:

  可能會有人說:“我們可以了解,當時尚未證得阿拉漢果的阿難達還會有這種情感。不過,沙利子則不然,他不是一個漏盡的阿拉漢嗎?”我們的回答是:“沙利子的情感並非世俗的執著,而是敬愛阿難達的戒行。”

  有次佛陀問阿難達(ananda):“你也贊同沙利子嗎?”阿難達回答:“世尊!有誰不贊同沙利子呢?除非他是幼稚、墮落、愚蠢或心智異常的人!沙利子是個智者,擁有大智慧,他的智慧寬廣、光明、敏銳、敏捷與通達。沙利子少欲知足,樂于獨處,不愛憤鬧、精進,辯才無礙,願意傾聽,是個責惡勸善者。(SN 2:29)

  在《長老偈》(Theragatha 1034 f.)中,我們發現阿難達在哀悼沙利子入滅時說:“對我來說,尊友(沙利子)已逝,世間都沒入黑暗之中。”他又說,在同伴離他而去,世尊也入滅了之後,不再有其他朋友能像正念引導身體一樣地指引他了。阿難達得知沙利子入滅消息時的哀傷,也生動地記錄在《准達經》(Cunda Sutta)中。④

  助阿奴盧塔(Anuruddha)證得阿拉漢(arahant)果

  沙利子是個名副其實的真實朋友,他了解如何做對別人最有利,像佛陀所描述的理想朋友一樣,直言不諱地指出朋友的過錯,毫不遲疑。就是透過這種誠實的批評,他幫助阿奴盧塔(Anuruddha)尊者突破最後關卡,證得阿拉漢果,如《增支部》(AN 3:128)的記載:

  有一次阿奴盧塔(Anuruddha)去看沙利子,相互寒暄之後,他便坐下來對沙利子說:“沙利子吾友,我以超越世人眼界的清淨天眼,可以看見大千世界。我精進不懈,正念、正知且無疑惑;我的身體平靜無憂擾,我的心專注于一處。然而,我的心卻仍未從煩惱與貪著中解脫。”

  “阿奴盧塔吾友,”沙利子說,“當你想到你的天眼時,慢心就生起了;當你想到自己堅定的精進、正念、無憂擾的色身與專注一處的心時,掉舉就産生了;當你想到你的心不能從煩惱解脫時,這就是惡作。⑤如果你能舍棄這叁種心境,不再注意它們,這將會對你有所助益,就能將心引導到“不死界”。”

  阿奴盧塔(Anuruddha)遵從沙利子的建議,很快便斷除煩惱。

  鼓勵…

《第一部 佛法大將 沙利子 第二章 沙利子其人其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