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部 佛法大將 沙利子 第二章 沙利子其人其事▪P4

  ..續本文上一頁同伴表達想法

  沙利子一定是善于激勵人的夥伴,因此許多人常常前去找他。他獨具一格的親切特質與談話,可以從《牛角林大經》(Mahagosinga Sutta,MN 32)描述的事件中清楚地知道。

  有一晚,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阿奴盧塔(Anuruddha)、勒瓦答(Revata)與阿難達(Ananda)去沙利子(Sariputta)那裏聞法。沙利子歡迎他們,說:“這個牛角娑羅樹林如此清新可人,圓月當空,娑羅樹花茂盛,天香馥郁流布四周。阿難達!你們認爲哪種比庫能爲這座牛角娑羅林增添光彩?”

  同樣的問題也對其他人提出,每個人都根據個人性情回答。最後,沙利子說出他自己的看法:

  有位能控製自己的心,不受製于心比庫,早上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當下就能安住于該境界;中午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當下就能安住于該境界;晚上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他當下就能安住于該境界。就有如國王或大臣的衣櫃裝滿了各種顔色的服裝,無論在早上、中午或晚上,他都能在任何時間隨意地穿衣。同樣地,能控製自己的心,不受製于心的比庫,無論在早上、中午或晚上,他想住于何種心境或定境,他都可以隨意地安住其中。馬哈摩嘎喇那吾友,像這種比庫才能增添牛角娑羅林的光彩。

  他們接著去找佛陀,報告他們討論的過程。世尊贊許他們的答案,並提出他自己的看法。

  我們由此插曲可以看出,雖然沙利子擁有強大的智慧與僧團地位,但他並不盛氣淩人,不會把自己的看法強加在別人身上。他相當了解如何以自然的方式,鼓勵同伴表達自己的想法,藉由動人的場景喚起沈思的氣氛。他以自己敏銳的本質,回應自然美景,並引領朋友們做出類似的回應。

  勤于會見有德比庫

  在沙利子與其他比庫之間,有許多這樣的對話記錄,對象不只是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阿難達(ananda)以及阿奴盧塔(Anuruddha),同時,還有大俱希羅(Mahakotthita)、優婆摩那(Upavana)、叁彌提(Samiddhi)、沙威撒(Savittha)、浮彌(Bhumija)與更多人。

  沙利子也勤于會見有德的比庫,特別是那些受到世尊贊歎的人。其中之一是富樓那(Punna Mantaniputta)長老,在佛陀公開贊許他之前,他們不曾見過面。當沙利子得知富樓那來訪時,就趕去會見他。

  沙利子並未透露自己的身份,和他深入討論淨化的次第,以及它們與涅槃的關系。他的問題引出富樓那一篇偉大的議論,即《傳車經》(Rathavinita Sutta,MN 24),它描述佛道的各個階段,後來被覺音論師(Acariya Buddhaghosa)拿來作爲他那本巨著《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的主要架構。⑾

  佛陀本人似乎也很喜歡和沙利子談話,因爲他經常這麼做,他的許多開示便是針對他的“佛法大將”而說。有一次沙利子去找佛陀,並複述世尊在另一個場合對阿難達說的話:“善知識、善伴黨與善隨從者,即是梵行的全部。”(SN 45:2)再也沒有比上首弟子本身更好的例證。

  沙利子與家人

  就如前述,沙利子是出生在王舍城附近優波提舍村的一個婆羅門家族。他的父親是瓦幹達(Vaganta),母親是舍利。經中並未提到他和父親的關系,因此我們假設沙利子的父親在他年輕時就去世了。

  兄弟、姊妹皆出家

  他有叁個兄弟:准達(Cunda)、優波先那(Upasena)與勒瓦答(Revata),以及叁個姊妹,分別名爲遮羅(Cala)、優波遮羅(Upacala)與屍須波遮羅(SIsupacala)。他們六個人全都在佛陀的僧團出家,並證得阿拉漢果。

  准達(Cunda)以“准達沙馬內拉”之名爲人熟知,即使在成爲比庫之後依然如此,這是爲了和馬哈准達(Mahacunda)長老區別之故。在沙利子入滅時,准達是他的侍者,他帶著沙利子的遺骨,去向佛陀通知沙利子入滅的消息。這故事記載在《准達經》中,後面還會談到。

  優波舍那是以“瓦幹達弗”(Vagantaputta)之名爲人熟知,“瓦幹達弗”即爲“瓦幹達之子”的意思,就如同“沙利子”即是指“舍利之子”的意思一樣。佛陀說他是“普端嚴”(samantapasadika)者⑿之首。據《六處相應》(Salayatana Samyutta,SN 35:69)所說,牠是被蛇咬死的。

  勒瓦答是沙利子最年幼的弟弟,他們的母親企圖阻止他出家,因此在他很年輕時就讓他結婚。但在婚禮當天,他看見未婚妻高齡一百二十歲的祖母,被她衰老的模樣嚇到,當下對世俗生活感到厭惡,藉故逃離進行中的婚禮,跑到寺院去出家。

  幾年後,他動身去見當時住在堅木林中的佛陀,他在那裏度過雨季並證得阿拉漢果。之後,他便以“堅木林的勒瓦答”(Revata khadiravaniya),佛陀贊歎他是最傑出的“林中住”者。遮羅、優波遮羅與屍須波遮羅叁姊妹,希望效法她們的兄弟,在結婚之後便陸續出家。她們婚後各生有一個兒子,皆依母親命名,稱爲遮羅或遮利(Cala或Cali)等。這叁個兒子後來也都出家,被“堅木林的勒瓦答”收爲沙馬內拉(samanera),沙利子對他們良好的行爲贊歎有加(在《長老偈》Thag.42的注釋中)。據說,遮羅、優波遮羅與屍須波遮羅出家時,曾被魔羅(Mara)找上,他試圖嘲笑與誘惑她們。她們精彩的回答記錄在《長老尼偈》與《比庫尼相應》中。

  固執的婆羅門母親

  有趣的對比是,沙利子的母親是個固執的婆羅門,長期以來一直對佛陀與他的信衆都懷有敵意。

  在《法句經》(Dhammapada v.400)的注釋中提到,有次沙利子尊者與一大群隨行比庫來到故鄉那羅卡村,沿路托缽到他母親的住所前。他的母親請他坐下,並以食物招待他,但她一邊這麼做,一邊又出言侮辱:“啊,你這個專吃別人剩飯的家夥!”她說,“當你討不到殘羹剩飯時,你就挨家挨戶地去舔陌生人飯勺背後的殘渣!你竟爲了這個放棄八億的財富去當比庫!你已經毀了我!現在繼續吃你的吧!”

  同樣地,當她在施食給其他比庫時,她說:“啊!原來就是你們這些人在支使我兒子!現在吃吧!”

  她就這樣一直辱罵他們,但是沙利子一句話也沒說。他拿起食物來吃,然後默默地返回寺院。佛陀從當時也在場受辱的拉胡喇(Rahula)尊者那裏得知這件事,所有聽聞此事的比庫,都十分贊歎長老的大忍辱力,佛陀在大衆中公開贊揚他,說出如下偈頌(gatha):

  凡具信無瞋,凡持戒離欲,

  凡克製自我,不受後有者——

  我稱彼梵志。(Dhp.400)

  沙利子一直到臨終前,才改變他母親的信仰,這個故事後面會說到。但上述故事再次提醒我們大長老最令人贊歎的特質——他的謙虛、忍辱與寬容。

  禅修的成就

  當菩薩(佛陀)出家去尋找覺悟之道時,他曾向當時兩位著名的禅師學習,透過他們的指導,達到兩個最高的無色界定——無所有處定與非想非非想處定(見MN 26)⒀。

  精通九次第定

  從沙利子的發問可知,似乎他的性向引導他走向另一條路,不是沈浸于無意識的領域,而是超越哲學思辨的層次。他初次見法,也如我們所見,不是透過禅定之道,而是透過對諸法緣起的直觀,契入無生的無爲法界。而沙利子成爲佛陀弟子時,也很快地便精通四禅八定,並以他的禅定經驗爲通達究竟覺悟的工具。

  沙利子從入流果趨入阿拉漢果的過程,佛陀在《不斷經》(Anupada Sutta,MN 111)中有談到。在這段開示中,世尊說在趨入最後目標的兩周間,沙利子修習“各別法觀”(anupadad-hamma-vipassana),他已精通九次第定:色界四禅、四無色界定與滅受想定。

  除了最後兩個之外(它們太微細,無法自行推度),他在每個禅定中都會分析它的成份,反複厘清這些禅支,然後思維它們如何生、住、滅,安住在“不貪著、不排斥、寂然、離執、解、脫、無礙心”⒁之中,他持續向上開發禅定,直到達到滅受想定爲止。

  證得阿拉漢(arahant)果

  如前述,沙利子實際證得阿拉漢果的關鍵,是發生在世尊正在爲他的侄子長爪行者開示時,當時他站在佛陀背後搖扇。佛陀談話的主題是思維各種感受。佛陀一開始先解釋身體的本質,教導長爪思維對于身體的欲、愛與關心終究會被捨棄,然後他解釋受的思維:一切感受應該被視爲無常、受條件製約與緣起的,是會瓦解、消逝、止息與滅盡的。

  當沙利子聽到佛陀這些話時,深入思維:“世尊說透過現觀放下這些事物,他說透過現觀了結這些事物。”當他如此思維時,究竟現觀頓時生起,他的心也因離執而解脫煩惱。

  在《長老偈》中他的偈頌裏,沙利子回想他證得阿拉漢果的方式:

  世尊佛陀明行足,

  正教導他人佛法。

  當佛法被傳授時,

  我傾聽趨入正果,

  聞聲于我非徒勞,

  我因此斷諸結使。(Thag.995-96)

  雖然沙利子在全體佛陀弟子當中是理解法義第一,但他並不像其他比庫一樣努力爭取屬于阿拉漢(arahant)的神通智、力。因此在《長老偈》接下來的偈頌中(Thag.996-97),他說他無意追求五神通,那是他的好友大馬哈摩嘎喇那的專長。然而這些偈頌的注釋說,雖然沙利子並未積極獲得神通,但它們在他證得阿拉漢果時,自然“手到擒來”,那是上首弟子本具的能力。

  擁有“定遍滿神變”

  《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

《第一部 佛法大將 沙利子 第二章 沙利子其人其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