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gga)的<神通類論>中(2:212)也贊揚沙利子具有“定遍滿神變”(samadhivipphara-iddhi)。它能影響某些平常的生理過程或其他自然現象。這個說法的藏經基礎是《自說經》(Udana 4:4)
有一次,當沙利子以及馬哈摩嘎喇那一同住在迦布德迦精舍(Kapotakandara)時,在一個滿月的夜晚,剛剃過頭的沙利子,坐在曠野中禅修。一個亞卡(yakkha,夜叉)飛過他的頭頂,惡意地在長老頭上狠狠地打了一下,但由于長老正進入深定中,所以並未感到痛苦。馬哈摩嘎喇那長老目睹這件事的經過,便去找沙利子,並問他:
“朋友,你現在覺得舒服嗎?你還好嗎?有沒有覺得哪裏不舒服呢?”
“我很好,馬哈摩嘎喇那吾友,”沙利子說,“我還好,只是有一點頭痛。”
于是大馬哈摩嘎喇那尊者說:“太奇妙了,沙利子吾友,真是不可思議,沙利子吾友!沙利子尊者的神通力太偉大了!剛才,沙利子吾友,有個亞卡(yakkha)在你頭上猛力地打了一下。那個重擊的力量足以打倒一只大象,或劈開一個山峰。但沙利子尊者只是淡淡地說:“我很好,馬哈摩嘎喇那吾友,也還不錯,只是有點頭痛。””
然後,沙利子尊者回答:“太奇妙了,馬哈摩嘎喇那吾友,真是不可思議,馬哈摩嘎喇那吾友!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神通力量太偉大了!他可以看見所有的亞卡(yakkha)!至于我則連什麼泥怪也看不到。”
在此同時,世尊以天耳聽聞兩位長老之間的對話,他接著便以“慰勉之語”贊歎沙利子:
心不動如岩,
不因貪執著,
不爲瞋而怒,
痛苦如何能,
臨此清淨心?
在沙利子安住于究竟目標後,禅修成爲沙利子覺悟的自然體現,而非達到更高成就的方式。在《沙利子相應》中,阿難達(ananda)尊者數度請教沙利子他如何過日子,沙利子回答,他一整天都住在各種階段的禅定中。他又說,在每一階段的禅定中,他都完全是無我的:“我沒有“我正在入定,我已經入定,我正在出定”之類的想法。”(SN 28:1-9)
住于阿拉漢果定
還有一次,沙利子對阿難達描述他如何進入微妙的禅定,在其中他對于任何熟悉的認知對象都沒有概念。對于地界,他沒有“地”的概念,對于其他叁界(水、火、風)、四無色定,以及包含在這個世間,或世間之外的其他一切事物也是如此。但他說並非完全毫無概念,他唯一的概念是:“涅槃是“有”的滅盡。”(AN 10:7)
這個不可思議的成就,似乎與沙利子經常修習的“空住”(sunnatavihara)一致。我們在《乞食清淨經》(Pindapata-Parisuddhi sutta,MN 151)中看到,佛陀有次注意到沙利子的相貌平和光彩,便問他如何得到這種光彩,⑥沙利子回答他,那是因爲經常修習“空住”。因此佛陀宣稱,這是聖者的住處,並進一步詳細敘述它。
注釋認爲這個“空住”就等同“阿拉漢果定”(arahattaphala samapatti)⒂,藉由專注于涅槃的空性(sunnata)而入定。當沙利子進入這個禅定時,即使最高天界的天神也會降臨人間來禮敬他,就如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在下述偈頌中的證詞:
強力顯赫諸天神,
如此上萬梵天衆,
合掌恭敬禮敬彼,
睿智法將沙利子,
安住禅定大禅師:
“禮敬彼,最優秀者,
敬禮彼,無上尊者。
汝之禅定深莫明,
吾等鹹歎未能知。”(Thag.1082-84)
具足四無礙解智
與沙利子精湛禅定相輝映的,是他由觀禅中淬煉出來透徹而精確的分析能力,兩者善巧地取得平衡。在佛陀的比庫(bhikkhu)弟子當中,沙利子(Sariputta)是“大智慧第一”,他在智慧運作上,僅次于佛陀本人。沙利子的智慧主要是表現在四無礙解智上,那是他在出家後兩周內獲得的:
朋友!在我出家後半個月內,我钜細靡遺地領悟到義無礙解智、法無礙解智、詞無礙解智與辯無礙解智。我以許多方式來敘述,教導與宣揚它們,建立、揭示它們,解釋並澄清它們。如果有人有任何疑惑,他們來問我,我都會詳加解釋。在場的世尊,對我們的成就了如指掌。(AN 4:173)
第一個義無礙解智,是對于教法的意義生起特殊的洞見,了知它們的內涵與脈絡,以及從事物的由“因”而推到“果”。第二個法無礙解智,是針對教法本身的洞見,了知它們在整個佛法架構裏的關連,以及從事物的“果”溯及“因”。第叁個詞無礙解智,是對教法的語言、文法與詞形變化理解上的技巧。第四個辯無礙解智,是率前叁種智去闡釋教法,以喚醒他人覺悟的能力。
沙利子不只在個人理解上勝出,他在教導與解釋“法”上也不遜色。因爲他在各方面都如此傑出,因此在《不斷經》的結尾(MN 111),佛陀宣布沙利子是他的真嗣子,並且是他在”轉*輪“工作上的大助手:
如果要說有人已通達並圓滿聖戒、聖定、聖慧與聖解脫,此人非沙利子莫屬。
如果要說有人是世尊的真嗣子,從他的教誨出生,從法出生,由法形成,是法的嗣子,而非世俗利益的嗣子,此人非沙利子莫屬。
在我之後,比庫們,沙利子正確地轉動無上*輪,就如我所轉動的一樣。
原注
①這個故事在《長老偈》的注釋中有個略微不同的版本,它闡釋沙利子的偈(gatha)。
②Snp.w.316ff.(另外請參見《法經》(Dhamma Sutta))。
③此事記錄于AN9:11與Dhp.comy.(v.95)。參見向智長老翻譯,《增支部選集》第叁部,第十節。(Anguttara Nikaya:An Anthology,part3,sec.10,BPS,Wheel No.238/240)
④參見以下的《准達經》一節。
⑤慢與掉舉是在阿拉漢(arahant)果才被斷除的五上分結之二,而惡作則是在不來(anagami)果時就已斷除。
⑥本經的注釋解釋,雖然佛陀自己明明知道,但他們爲了指導與教化他人而提問。
譯注
①《五分律》卷十六雲:“此二人者,當于我弟子中爲最上首,智慧無量、神足第一。”(《大正藏》卷二二,頁110b)
②心法與色法:心法指心理現象,色法則指物理現象,兩者即指五蘊。五蘊中的色蘊屬于色法,受、想、行、識四蘊則屬于心法。
③業處:是指“作業之處”或“工作之處”,是禅修者成就止觀的基礎,或修習止觀的對象。《清淨道論》第叁品有舉四十業處:(一)十遍處;(二)十不淨;(叁)十隨念;(四)四梵住;(五)四無色;(六)食厭想;(七)四界差別。
④即“現法樂住”,安住于現前的法樂。
⑤學處:舊譯作“製戒”、“結戒”。因出家弟子有了非法的行爲,佛陀因此製立學處,向大衆公布,以後不得有所違犯。
⑥巴帝摩卡(Patimokkha):有兩種意義,一是指“戒法”,是諸善法的初基,能成就一切定、慧功德。二是“別別解脫”,受持各別的學處,能解脫各別的煩惱與苦果。“說巴帝摩卡(patimokkha)”(伍波薩他(uposatha))即是半月半月誦出一條條的學處(戒),分別解說,。此儀軌即是爲從僧團的和合清淨中,達成“正法久住”的理想。
⑦分別說部與大衆部的廣律,說到過去的六佛中,毘婆屍、西奇(Sikhi)、毘舍浮叁佛,不爲弟子製立學處,也不製立說巴帝摩卡(patimokkha),所以佛法不能久住。而咖古叁塔(Kakusandha)、果那嘎馬那(Konagamana)、咖沙巴(Kassapa)叁佛,則爲弟子製立學處,也製立說巴帝摩卡(patimokkha),所以正法久住。
⑧富那婆娑(Punabbasu):意譯“滿宿”,六群比庫之一。
⑨驅出甘馬(Pabbajaniya-kamma):“驅出”是對犯戒比庫(尼)、沙馬內拉(samanera)(沙馬內莉)等 出家衆處罰的方法之一,即將他放逐出僧團。驅出時有一定的甘馬作法,稱之爲“驅出甘馬”。
⑽漢譯本見《中阿含.梵志陀然經》。
⑾《清淨道論》以《傳車經》所說的比庫修道階程——七清淨爲主要內容,而展開實踐論。“七清淨”即是:(一)戒清淨;(二)心清淨;(叁)見清淨;(四)度疑清淨;(五)道非道智見清淨;(六)行道智見清淨;(七)智見清淨。《清淨道論》于七清淨順序地說明戒(第一項)、定(第二項)、慧(第叁項以下)叁學,全書分爲二十叁品。
⑿普端嚴(samantapasadika):《增支部》中提及成就八法之比庫爲“普端嚴,一切相圓滿”。其八法爲: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衆爲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隨樂欲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依諸漏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在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⒀兩位著名的禅師即是阿羅邏迦蘭與郁陀羅摩子,他們是當時印度數論派的先驅,教示以苦行或修定爲主,最終以生天爲目的。佛陀依阿羅邏迦蘭的指導,達到無所有處定;依郁陀羅摩子的指導,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定。
⒁《雜阿含經》譯爲“不染、不著、專精勝進、身心止息、心安極、住不忘、常定一心”(《大正藏》卷二,頁53c),或“不亂、不散、攝受、寂止、叁摩地(samadhi,定,叁昧)、一心”(頁204a)。
⒂阿拉漢果定(arahattaphala-samapatti):果定是聖弟子才能證入的出世間定,其所緣是涅槃。證入果定的目的是當下得以體驗涅槃之樂。在這些定中,生起的是與聖弟子證悟階段相等的果心,如阿拉漢能證入阿拉漢果定。
《第一部 佛法大將 沙利子 第二章 沙利子其人其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