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傳記,有助于提升我們心靈的洞見,擴大修行的視野,也爲現代的修行者點燃一盞明燈,照亮修行的前路。
典範不遠,你也可以成爲這樣的聖者。
【英文版編者前言】
《佛陀的聖弟子傳》英文版的結集
菩提比庫(Bhikkhu Bodhi)
近年來,西方書海中出現的幾乎都是佛陀以及其教法的相關書籍,那也就是佛教叁寶中的前二寶,關于第叁寶——僧團(Sangha)的書籍則相當不足。即使對于“僧團”一詞的意義也有爭議。那些並未從巴利原典入手的人,對于佛陀原始核心弟子的認知仍然懵懵懂懂。這些落差之所以愈發明顯,是因爲佛陀做爲心靈導師的成功程度,完全取決于他訓練弟子的技巧。
經典中爲禮敬佛陀而稱他爲“無上士調禦丈夫”,要檢驗這句話的真實度,就必須去看他所指導的男女弟子的氣度。就如太陽的價值,不只在它本身的光明,同時也在它照亮世間的能力一樣。因此,佛陀作爲心靈導師的光輝,不只是取決于他教法的清晰度,更是在他能啓發前來求皈依者與因材施教。缺少弟子團體見證它轉化的力量,“法”(Dhamma)將只是學說與嚴謹修持的包裹,徒有令人欽佩的清晰與精確的理智,但都與活生生的人無關。“法”只有在接觸生命,提升它的追隨者,經他們轉化爲智慧、慈悲與清淨的典範時,“法”才會有生命。
佛陀的聖弟子傳英文版即是嘗試以對佛陀最卓越的二十四位弟子生動的描繪,來填補西方佛教文獻這方面的不足。本書是從一系列偉大弟子的單獨小冊演變而來,由佛教出版協會(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簡稱BPS),以它著名的《*輪叢刊》(The Wheel)標志發行。第一本出現的傳記是令人尊敬的向智(Nyanaponika )長老所寫的《沙利子傳》(The Life of Sariputta),于一九六六年以獨立刊物首次出版,那時並未想到要發展成一個系列。
然而,在同一年,德國佛教作家何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開始在德國的佛教期刊《知識與改變》(Wissen undWandel保羅·黛比斯〔Paul Debes〕于一九五五年創辦)上,出版偉大弟子的略傳。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裏,《知識與改變》共刊行了四十一篇略傳,其中許多的篇幅都非常簡短。
在七O年代晚期,向智長老有了構想,然後佛教出版協會的編輯,便延續他有關沙利子(Sariputta)的研究,以海克博士的文章爲基礎,在《*輪叢刊》系列上展開其他的偉大弟子傳。因此,在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間,以單獨《*輪叢刊》小冊的方式,出現了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阿難達(ananda)、盎古利馬喇(Angulimala)、給孤獨(Anathapindika)、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與阿奴盧塔(Anuruddha),以及八位重要女弟子的略傳。它們都由向智長老或由他請托的其他人翻譯成英文。最後,在一九九五年,我寫了一本馬哈咖吒亞那(Mahakaccayana)長老的小冊,那是這個系列最晚出現的。(編按:各篇原作出處請見第237-238頁【附錄】。)
幾乎所有海克博士原來的文章,都被向智長老大規模地擴充,新增的內容皆援引自巴利藏經與其注疏,並以他的洞見思維來深化它們。在從原來的小冊要結集成這本合輯的准備過程中,我對所有的舊版幾乎都做了一些實質修改,並再增加更多材料,以便能更進一步地看到這個弟子的全貌。
在女弟子這一章,又新增了原來《*輪叢刊》系列所無的四個人物,然而相對于先前男弟子的研究,在處理個別的女弟子時,因爲原始資料的缺乏,而無法有相同的篇幅。此外,在風格上,也有必要對原來的略傳做徹底的改寫。
我幾乎重新翻譯了所有的偈(gatha),因爲在《*輪叢刊》小冊中經常都引用較早的翻譯,現代讀者恐怕難以接受那種高不可攀的風格。爲了讓行文更爲可信,我加入更多的偈,大都引自《長老偈》(Theragatha)與《長老尼偈》(Therigatha).除非特別標示,否則所有偈都是由我所譯,但這兩本合集的很多名相翻譯,我都是參考諾曼(K.R.Norman)的長行直譯,請見他所出版的《長老偈》(Elders” Verses)第一部以及第二部。
我要感謝佛教出版協會裏,我的長期助理——祥智尼師(Ayya Nyanasiri),她先整理《*輪叢刊》小冊,以便日後重新以單書發行。我也要感謝舍衛屍利.月寶女士(Mrs.Savithri Chandraratne),她勤快而精確地將原稿輸入電腦。我很感謝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合作出版此書,尤其是莎拉.邁肯琳特克(Sara McClintock),她的編輯意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譯注
(1)無上士調禦丈夫:佛陀的十種德號之一。“調禦”意指調伏,“無上士調禦丈夫”便是指佛陀是能調伏丈夫(男子)的無上調禦士,使那些受調禦者能發心修行。
(2)原書總計提到二十五位弟子,菩提比庫在本文中說原書介紹十二位傑出女弟子,其實是十叁位,所以共有二十五位弟子。
【導論】
從經典中憶念佛陀的聖弟子
菩提比庫
身爲一個宗教的創立者,佛陀並未自稱天啓先知、救世主或神的化身。在他的教法架構裏,他的特殊角色是老師,揭示究竟解脫唯一道路的“無上師”。依照巴利藏經所呈現,在佛法最早的形式中,佛陀弟子所覺悟的與佛陀本人達到的目標,在基本上並無不同,兩者的目標都相同——心究竟解脫一切束縛與生死輪回的涅槃。
佛陀與弟子之間的差別
佛陀與弟子之間的差別是:(一)成就的先後;(二)達到覺悟的過程中所具有的個人特質。
成就的先後
就先後順序而言,佛陀是涅槃之道的發現者,他的弟子則是在其指導下證果的實踐者:
比庫們!如來是從前未曾被發現道路的發現者,是從前未曾建造道路的建造者,是從前未曾被揭露道路的揭露者;他是認識這條道路者,是找到這條道路者,是精通這條道路者。如今,他的弟子們在他之後安住此道,成爲擁有它者。比庫們!這就是如來、阿拉漢、正自覺者,與由智慧而解脫的比庫之間的差別。(SN 22:58)
個人的特質
就個人特質而言,佛陀身爲教說的創設者,擁有許多與弟子不共的適宜技巧與各類知識。這些認知的能力不只包括某些神變力,同時也包含對許多存在地之世界結構無礙的了解,以及對衆生各種習性透徹的了解。⑴在佛陀完成他的重要使命,即在世間建立廣大教說,並指導無數衆生離苦得樂時,這種能力是有其必要的。
當佛陀在“轉佛輪”時,他的目標就是領導衆生到達涅槃,他的教法結構本身,便預設了介于他自己與聆聽開示者之間的師生關系。佛陀是完全覺悟的老師,他的教說是進行特殊訓練的課程。那些符合弟子身分要求的人,藉由遵循他的教論與勸誡而完成訓練。即使當佛陀臨終躺在古西那拉(Kusinara)雙娑羅樹間的病床上時,他也說外在的禮拜並非真正的禮敬如來,只有持續與專注地修行佛法才是。(DN 16)
皈依叁寶,成爲佛陀的聲聞弟子
佛陀弟子的課程從“信”開始,對佛教來說,“信”並非毫不懷疑地同意無法驗證的主張,而是准備好去接受,相信佛陀的聲明:他是完全覺悟者,已覺悟衆生存在本質中最深奧、最重要的實相,並能指出到達最後目標的道路。在佛陀的覺悟中,“信”的定位是藉由“皈依”佛教的“叁寶”而彰顯:將“佛”視爲個人的良師與心靈的指導;將“法”視爲存在實相最完美的表述與無暇的解脫之道;將“聖僧”視爲智慧與心清淨的共同化身。
“信”必然會帶來行動,從事修行,具體地說,就是在生活中實踐佛陀爲他的追隨者所製定的准則。這些准則視弟子的情況與態度,而有很大的差異,某些准則更適合在家衆,某些則較適合出家衆,弟子的工作,就是在它們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
但這一切源自不同出發點的准則,最後皆彙歸于一條道路——普遍而唯一,正確無誤地趨入最後的目標。此即滅苦之道的八聖道,它以叁學爲體:戒(正語、正業與正命)、定(正精進、正念與正定)、慧(正見與正思維)。
那些接受佛陀爲老師,並試著遵循他的道路者,皆是他的聲聞弟子。佛教弟子的種類依慣例劃分,分爲出家與在家二衆,因此傳統上有“四衆”之說:比庫(bhikkhu)與比庫尼(bhikkhuni)、近事男(upasaka)與近事女(upasika)(在家男、女信衆)。雖然,以後的大乘經典似乎將聲聞與菩薩相比,而說成另一類較遜的弟子。
但早期佛教經典中,並無這類區分,而是廣泛以“聲聞”來指稱那些接納佛陀爲師的人,此字是從使役動詞saveti(告知、宣稱)演變而來,意指那些宣稱佛陀爲他們的導師者(或那些宣稱皈依佛法者)。在早期經典中,“聲聞”不僅專指佛陀的弟子,它同時也運用在其他信仰系統的追隨者上,他們有各自的導師。
一般弟子與聖弟子的區別
在佛陀廣大的弟子圈中有個重要的差別,他們被區分成兩類:一般弟子與聖弟子。這個差別不在于外在形式與生活型態,而在于內在心靈的層次。若我們從整個佛教傳統下的世界觀,或組成本書的傳記結構來看,這個差別會更加清楚。
佛教的世界觀——叁界、輪回、業
佛教經典編輯者所信受的世界觀,和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的差異甚大,它是由叁個基本而相關的公理所構成。
第一,有情的宇宙是個多層次的巨構,有叁個主要的“界”,各個界又有許多附屬的“地”。最粗的一層是“欲界…
《佛陀的聖弟子傳 本書作者、英文版編者介紹 中文版編者前言 英文版編者前言 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