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十一個地組成:地獄、畜生道、餓鬼道、人道、阿蘇羅道與六欲天(譯按:四王天、沙咖帝天、亞馬天、都西答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其中只有人道與畜生道是我們自然感官功能可以感受到的。
在欲界之上是“色界”,那是與禅定相應的十六個向上遞升的較高的地,在此較粗的色法消失,衆生可享受比人間更高的喜悅、平靜與力量。最後,在佛教宇宙的頂端是“無色界”,四個與無色禅相應的極微妙的地,在此色法完全消失,住于此地者都只由心識構成。⑵
第二個公理是轉世。佛教主張一切未覺悟的衆生——尚未斷除無明與渴愛者,都會被困在叁界之內流轉。從無始以來,轉生即受到無明與渴愛的驅策,牽引意識流在一個反複、持續不斷的過程中,從死亡到新生。這個不間斷的生死相續即成爲“輪回”。
第叁個公理是決定轉世領域的原則,即佛陀所謂的“業”,特殊意志下的行爲。根據佛陀的說法,我們所有的善、惡業行都受製于無可逃避的報應法則。我們的行爲會在進行的意識流中,留下造成異熟(vipaka)的潛能——當累積的業遇到相應的因緣時,便會産生果報。
“業”不只決定人會投生到特定的地,同時也決定我們固有的能力、習性與生命的基本方向。“業”運作的模式是道德上的:惡業——貪、瞋、癡所推動的行爲,會帶來不好的轉世並造成痛苦;善業——布施、慈悲與智慧所推動的行爲,則會帶來好的轉世與幸福快樂。⑶
因爲輪回裏的一切經驗都是無常與痛苦的,所以早期佛教的終極目標,是從這個自生的循環中跳脫出來,達到無爲的狀態——涅槃,在此不再有生、老與死。這是佛陀本人所達到的目標,是他自己神聖探索的頂點,也是他一直爲弟子設定的目標。
凡夫弟子于世間生死輪回
兩種弟子間的差別就在于他們與此目標的關系。一般的弟子就是凡夫或異生(puthujjana),人數要遠遠超過聖弟子。
這種弟子也許真誠皈依叁寶,並完全投入“法”的修行,但不論他們的努力如何,就是還未達到不退轉的程度。他們尚未親自見法,尚未斷除內心的結縛,也還未進入永不退轉的究竟解脫之道。
他們目前的修行模式是在性格上作好准備:希望把心的功能導向成熟,在適當的情況下,便可進入出世間道。除非他們生起那種經驗,否則便得在輪回中轉世——不確定地漂泊,還會犯戒,甚至轉生惡道。
聖弟子出離世間不退轉
相對應于一般弟子的是聖弟子⑷,這些弟子淩駕于凡夫之上,已達到不退轉的程度,七世之內一定能達到最終的目標。支持他們從凡夫到聖者的,是內在的徹底轉化,這轉化可以從認知的與心理的兩個互補的角度來看。
經典指出認知的觀點是“得法眼”(dhammacakkhu-patilabha)④與“法現觀”(dhammabhisamaya)。⑸這樣的事件,永遠改變人的命運,通常發生在弟子圓滿前行,並著手修觀時。在某一點,當洞見深入現象的本質時,會使慧根的成熟,當一切因緣具足時,無明的迷霧瞬間消散,讓弟子得以窺見無爲界,即整個解脫過程的先決條件與最後一項——無死涅槃。當這種洞見生起時,這個弟子便成爲佛陀法音的真正傳人。經典中稱這樣的弟子爲:
已見法者、得法者、知法者、已深入法者、已度疑者、已離惑者、已得無所畏者、于師教不依他者。(MN74)
雖然這洞見可能仍然模糊、不圓滿,但這弟子已見到究竟實相,接下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在精進修行下,他或她終會將這個洞見帶往正覺,完全體證四聖谛。
弟子進行轉化的另一面是心理狀況,即永久斷除某些被稱爲“煩惱”的不善心所。爲了便于闡述,煩惱通常被區分成十種結縛,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爲它們將衆生困在生死輪回中。從經典看來,在某些特例中,一個前世便擁有高度智慧者可以立即斬斷十結,從凡夫一躍成爲完全解脫的阿拉漢(arahant)。
四雙八輩的聖僧團
不過,更典型的成就過程是,在四種不同的覺醒時機,按類相續斷除十結,這是標准的作法。當圓滿現觀與斷除結縛時,結果産生四個階段的聖弟子,每個主要的階段又可再細分成兩種階段:“道”的階段,即當弟子正爲除去特別成串的結縛而修行時;以及“果”的階段,即當完全地突破且斷除結縛時。這便是聖僧團(sangha)的古典分類法——四雙八輩。
入流——斷除身見、疑見、戒禁取見
覺悟的第一階段稱爲“入流”(sotapatti,初果),因爲有了這成就,弟子才有資格被說成是進入“法流”(dhammasota),即趨入涅槃的八聖道,永不退轉。
“入流”是由初次生起法見所産生,特色是斷除最粗的叁結:
身見,即衆生于五蘊等法中,妄計有個實體的“我”;
疑見,即懷疑佛陀與他的教法;
戒禁取見,相信只有外在的儀式(包括宗教儀式與苦行主義的苦修形式)能帶來解脫。
斷除這叁結後,入流者便不會再轉生地獄、餓鬼與畜生道等叁惡道。這種人頂多在人間或天界轉世七次,便能確定達到究竟解脫。
一來——減弱貪、瞋、癡
下一個重要的覺悟階段是“一來”(sakadagami),只要在人間或欲界天轉世一次,便可在那裏達到究竟目標。
“一來”除了已斷除的叁結之外,並未再斷除任何結縛,但它減弱了叁根本煩惱——貪、瞋、癡,它們只是偶然生起,並且程度都很微弱。
不來——斷除欲貪與瞋恚
第叁個階段是“不來”(anagami,不還),又斷除第四與第五分結的兩個基本煩惱——欲貪與瞋恚,移除它們各種的,甚至最微細的僞裝。因爲這兩結是將衆生困在欲界的主要結使,顧名思義,“不還者”就是永遠不會再返回此界。
此外,這種人會自然轉生在崇高的色界天之一的淨居天,只有不還者能到達這裏,並在此達到究竟涅槃,無須再回到這個世界。
阿拉漢(arahant)——斷除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第四也是最後的聖弟子階段是“阿拉漢”(arahatta),他斷除了“不來者”殘留在“不來”中未斷的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由于無明是一切煩惱中最根深蒂固的,當阿拉漢完全覺悟四聖谛時,無明與其他所有殘存的煩惱便一起瓦解。心接著進入“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佛陀稱此狀態爲“梵行的無上成就”。
阿拉漢(arahant)是早期佛教圓滿成就的弟子,整個佛教團體完美的典型。當談到佛陀的解脫,即使是佛陀本人,也被描述爲是位阿拉漢,他宣稱阿拉漢斷除的煩惱與他是相同的。對阿拉漢來說,既無進一步的目標要達成,也不會從已達成的目標上退轉。他或她已完成聖道的開展,已完全覺悟存在的本質,並斷除內心一切的結使。
阿拉漢(arahant)的余生便是以一顆清淨安穩的心,安住在寂靜中,在涅槃的體證上。然後,隨著身體的敗壞與壽命的結束,他或她便結束整個輪回的過程。對阿拉漢來說,死亡並非與別人一樣,是通往另一個新生的入口,而是通往無爲狀態本身——“無余涅槃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的大門。這是佛陀教法所指出的,是真正苦的滅盡,以及無始生死輪回的終結。
過去與現在諸佛點燃正法之光
一般都認爲,在早期佛教中只承認一佛——苟答馬(Gotama).釋迦牟尼佛,多佛的概念是屬于大乘佛教崛起前佛教思想階段的新看法。現存最古老完整的有關佛教初期的資料來源——巴利藏經,顛覆了這個假設。
發現涅槃之道
經典中時常提到身爲苟答馬(Gotama)前輩的六位古佛,並且在一部經(DN14)中,佛陀對他們的生平還做了詳盡的介紹。在其他地方,他預言了一位名爲“美德亞”(Metteyya,古譯:彌勒)的未來佛出世,他會在一個心靈黑暗的時代,重新點燃正法之光(DN26)。
在上座部較晚的文獻中,過去佛的數目增加到二十七位,在這些佛當中第二十四位燃燈佛(Dipankara)的座下,有個人被預言會在未來成佛,他就是苟答馬(Gotama)佛陀。⑹
在曆史與宇宙的過程裏,每位佛陀的特殊作用是去重新發現與宣告被遺忘的涅槃之道。對于佛教來說,曆史不是從創世紀到啓示錄的直線呈現,它是在宇宙過程較廣的循環裏,相互套疊的反複生滅循環中發展。世界系統生、住、異、滅,被從古老灰燼中生起的新世界系統所取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于無盡的時空中,衆生在叁界中輾轉輪回。
輪回內的一切存在皆承受痛苦:它是短暫、不穩定與無實體的,從痛苦的出生開始,且在老、病、死的痛苦中結束。不過,每隔一段時間,從輪回的黑暗迷宮中,便會出現一個人——總是在人間——他解開維系這個束縛過程的紛亂因緣,藉由他自己的獨立智慧,發現被遺忘的涅槃之道——圓滿、平靜、解脫的無爲法。這個人便是佛陀。
建立教團,指導佛法
佛陀不只重新發現涅槃之道,他還建立教說,給其他無數衆生學習佛法與實踐解脫道的機會。爲了拉拔學道者,每位佛陀都建立僧團(sangha)——出家比庫與比庫尼的教團,他們出家而全心投入梵行或清淨的生活。每位佛陀都自由與公開地對比庫(bhikkhu)、比庫尼(bhikkhuni)、近事男(upasaka)與近事女(upasika)等四衆弟子教導佛法,爲他們指出在輪回裏向上提升的行爲方針,以及解脫整個邪惡循環的道路。
即使對那些未達到初果的人來說,佛陀的出現仍然是件幸運的事,因爲藉由皈依叁寶,供養佛陀與僧團(sangha),以及著手修行他的教法,衆生種下了最有潛力結成殊勝果實的福德種子。當種子成熟時,不只會帶領這些衆生轉生善趣,同時也會讓他們接觸未來佛,而能再度聽聞法音。當他們的…
《佛陀的聖弟子傳 本書作者、英文版編者介紹 中文版編者前言 英文版編者前言 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