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實解說”!
此段根據前文,特提“唯將心法爲叁界主”的問題來討論。先把心的範圍指實,而“心法本元不染塵穢”,指心自體,亦通真實性言。如勝鬘經亦論到心性本淨,非煩惱所染,是煩惱與心性不相應故。既然“心性本淨”,“不染塵穢”,爲什麼又染貪、嗔、癡呢?這貪、嗔、癡的叁毒,難道不是塵穢嗎?不但此也,且又喚什麼作心?如以過去心爲心,可是它已經過去了,殘滅得連一撮遺灰也沒有;若說未來的吧,它還在未來,沒有生起;至于現在呢,又未免“昙花一現”之憾,因爲現在心刹那生滅,沒有一刻兒暫住下來。而且,在諸法內找不到心的性,在諸法之外找不到心的相,如果想在諸法的中間找到心,這是絕對不會有的事,因爲諸法本身根本就是如幻如化的假相。諸法是如幻如化的假相,當然是沒有心的,由此推論到不但說不上心爲萬法之主,而且什麼是心都還有問題。記得禅宗二祖慧可見達磨雲“我心未甯,乞師與安”!達磨雲“將心來與汝安”。慧可雲“覓心了不可得”。達磨雲“與汝安心竟”。所以橫遍十方、豎窮叁世,任你怎樣底尋找它,終尋不得它的住處,一切諸佛尚且無心可見,何況住在淺薄凡夫地位的我們呢?這心等一切法,文殊以妙吉祥智而觀之,皆不可立,不可施設,畢竟空故無由得見,見爲諸法皆不過妄想分別而已。這是觀叁性中遍計執所執的虛妄相,故一切諸法皆由虛妄計度而現起。然則佛說“叁界唯心”,其理由究竟安在!這質問之提出,正爲顯出爲叁界主的心,是如幻如化底不可捉摸的。所以請佛如諸法實相而爲解說。
辛二 世尊解說
壬一 印許所問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說衆喻以明其義。”
善男子!你所請問的意思,是如法如理的請問,因爲心心所法的本性本來是空寂的的無形相無住處。若有形相住處,則變爲死法了。心的空寂性,固然是不垢不淨不不增不減,爲啓迪衆生,明“心外無別法”,所以說“心法爲叁界主”。
壬二 喻明其相
“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如水流,念念生滅,于前後世不暫住故。心如大風,一刹那間曆方所故。心如燈焰,衆緣和合而得生故。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心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僮仆,爲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獨行,無第二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塵,坌汙自身生雜穢故。心如影像,于無常法執爲常故。心如幻夢,于我法相執爲我故。心如夜叉,能啖種種功德法故。心如青蠅,好穢惡故。心如殺者,能害身故。心如敵對,常伺過故。心如盜賊,竊功德故。心如大鼓,起鬥戰故。心如飛蛾,愛燈色故。心如野鹿,逐假聲故。心如群豬,樂雜穢故。心如衆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觸故”。
此中有二十六種比喻,于此分別解說。一、心如幻化:並沒有堅實固定的體性和形相,像玩把戲變戲法一樣,把一條小白手巾變成兔子,而衆緣所生起的諸法都是如此,心法亦然。若了知幻化之法,則心地廊然清淨一塵不染;若不了知,于是虛妄分別現起種種心相,在心所法中則有想受等種種苦樂生起,這都由虛妄分別的習氣而現起的。二、心如水流:前六識有時或起或不起,是有間斷的;而第七、第八識是無有間斷的,但念念生滅,如長江之水後浪推前浪,滔滔底流動,前刹那的水決不是後刹那的水。叁、心如大風:如眼識生起,凡有所看見的東西都看見了;其余諸識亦然。四、心如燈焰:若沒有油和炷等衆緣,不會有燈焰的現象生起。五、心如電光:這是以空中的電光爲比喻,不久住故,正所謂“昙花一現”。我們心中常有妄想生起,倘若回光返照,就馬上消滅了。六、心如虛空:他的自體本來是淨的,但被客塵之所染汙所以不淨。七、心如猿猴:在山樹林間,由此樹跳至彼樹,來去無有休息。八、心如畫師:如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善畫諸世間”。世間五蘊諸法尤其是色法,皆由虛妄分別的心,描寫種種的境界出來。九、心如僮仆:雖然“心法爲叁界主”,但好像仆人差不多、跟著貪、嗔、癡叁毒法後面跑,忙得不亦樂乎。佛典裏有把十種煩惱名十使的,俱舍論以見思之惑立九十八使,使者令也、役也,這顆心完全被煩惱所驅使,不自由而形成階下囚了。十、心如獨行:諸識在每一刹那之頃,自類的只有一個心王生起,決不能有兩個心王並駕齊驅。十一、 心如國王:煩惱諸心所現起,皆由心王所統轄,一切事法由心轉變。十二、心如怨家:這個心能使身墮諸地獄,受諸苦惱。十叁、心如埃塵:能生種種煩惱,暴風雨也似的襲來,令身不得安樂。十四、心如影像:于無常法顛倒而執常。十五、心如幻夢:于各種幻化境界,執著爲我。十六、心如夜叉:起諸多不善的心作用,毀壞善心功德之法。夜叉能食人,而惡心把各種功德之法,都吞滅完了。十七、心如青蠅:一味地貪人世間五欲之樂。十八、心如殺者:如貪心生起,能使你墮諸惡道,不管你生與死,這不是同劊子手一樣嗎?十九、心如敵對:只要你稍有不景氣象,他就“趁火打劫”,要來損害你。二十、心如盜賊:凡是功德善法,都被他偷得空空如也。二十一、心如大鼓:世界各種思想言論以及刀兵等種種的鬥爭,皆由內心發動而生出來。二十二、心如飛蛾:如蛾赴火,自燒自爛,此心貪求五欲亦然。二十叁、心如野鹿:鹿本住在深山幽閑自在,而獵人入山打鹿,假作鹿鳴,鹿聞同類聲音,被騙出深崖幽谷之間,致有傷身失命之不幸事。二十四、心如群豬:喜歡在汙泥水中遊戲,而心常與煩惱相應亦然。二十五、心如衆蜂:專貪采蜜味,爲虛榮而忙個不止。二十六、心如醉象:白癡似的逐他的淫欲,因此致被活擒。
壬叁 空顯其性
“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于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叁世非有、非無。常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遠離非不遠離”。
這心心所法,沒有一定的所在,也沒有內外中間的相狀表現。若說是有內,即是空的;若說是有外,究在什麼地方?畢竟求不得他的實在體性。而且、求之于叁世固不可得,即求之于超越叁世亦不可得。這叁界有漏的心是染汙的,由虛妄分別而生起,依遍計執的習氣而生起,所以無固定的自性,一切畢竟無自性。如龜毛是空無所有,以龜毛織的布更加空無所有;所以心的體性是空,一切法皆以空爲自性。要以龍樹八不中道義而顯心的如實的體性。
壬四 直指法界
“如是心等不異無爲,無爲之體不異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爲是心,即名斷見;若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谛,悟真谛者名爲賢聖。一切賢聖性本空寂,無爲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大小,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爲法性平等故,如衆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所淨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等不平等體無異故”。
心之體相如幻本空,在前面已經說過,故心法即是無爲法。但無爲法亦不即是心,不過無爲無可說而心亦無可說,所以無爲即心心即無爲。爲什麼不可說心是無爲?若說無爲是心,是名斷見,心生滅故;然又不可說離開心法而另有所謂無爲法者,倘若另有心外的無爲法,則又變成常見了。所以,舍二邊而達中道,若能親證得中實真理,了悟世間執有無的法執,是名賢聖。但賢聖亦性本空寂,俗谛中說聖說凡,第一義谛亦無聖凡可得。梁武帝問達磨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度僧寫經不可勝紀,有何功德”?達磨答:“並無功德”。武帝問:“何以無功德”?達磨答:“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實無”。武帝問:“何謂真功德”?達磨答:“淨智妙明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求于世”。武帝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達磨答:“廓然無聖”。由此,正明第一義谛凡空聖亦空。這即是離言自證之無爲法界,在此無爲法界中,戒無持犯,乘無大小,既無心心所法,亦無苦樂享受,而且連上中下差別之相亦沒有。這是個完整的清淨法界,因爲凡聖平等,也就沒有染淨。因爲自性無垢,既無垢亦無淨,無有差別,平等平等,譬喻衆多的水流入大海裏去了,皆是一樣的味道。所以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是最勝義,無盡亦無滅,常住不變,所謂最勝涅槃,是最勝智。一切法既無我所相,所以我所淨,遍法界都是平等,亦不離一切不平等外另有平等可施設,所謂“離四句、絕百非”,要自心各各親證相應,非言語所能诠表。從觀心地見本來空寂所顯的真實性,當下成佛,這是禅宗獨有的法味。如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偈,五祖宏忍抹去雲“亦未見性”。以猶是此經空顯其性之義。到了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文──六祖才廓然大悟:自性無有動搖,具足無量功德,才見性成佛,方是此“直指法界”之分齊。
庚六 結應修習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這是結論上面所說的種種法,是出家菩薩應當修習的法,即是心地觀法,假若要求得無上佛果的話。
戊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叁世覺母妙吉祥,請問如來心地法,我今于此大會衆,開演成佛觀行門。此法難遇過優昙,一切世間應渴仰。十方諸佛證大覺,無不從此法修成;我是無上調禦師,轉正*輪周世界,化度無量諸衆生,當知由悟心地觀。一切有情聞此法,欣趣菩提得授記;一切有緣得記人,修此觀門當作佛。諸佛自受大法樂,住心地觀妙寶宮;受職菩薩悟無生,觀心地門遍法界;後身菩薩坐覺樹,入此觀行證菩提。此法能雨七聖財,滿衆生願摩尼寶;此法名爲佛本母,出生叁世叁佛身;此法名爲金剛甲;能敵四衆諸魔軍;此法能作大舟船,節渡中流至寶所。此法最勝大法鼓,此法高顯大法幢,此法金剛大法螺,此法照世大法炬。此法猶如大聖主,賞功罰過順人心。此法猶如沃潤田,生成長養依時候。我以衆喻明空義,是知叁界唯一心,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爲變化主。惡想善心更造集,過現未來生死因,依止妄業有世間,愛非愛果恒相續。心如流水不暫住,心如飄風過國土,亦如猿猴依樹戲,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飛鳥無所礙,如空聚落人奔走。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執迷謂非無,若能觀心體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脫”。
叁世覺母妙吉祥等四句,是說爲叁世佛母的文殊菩薩,以妙吉祥智觀衆生的痛苦,而爲衆生啓請釋迦如來說心地觀法門,從此法難遇過優昙,至生成長養依時候一段,贊是佛所說的法。此心地觀法是難逢難遇的,如沒有殊勝的因緣,是不易聽聞的。諸佛菩薩之所以能證得菩提果位者,無不由此心地觀法修習而成。如我人要想利益同類有情或異類有情同時還要享受種種法樂,非修習此心地觀法不可。從我以衆喻明空義至愛非愛果恒相續八句,乃明叁界唯心的意義,所謂心爲變化主。在成唯識論叁能變中講得很詳細,第八識多異熟性,第七識恒審思量,前六識了境相粗,這都與善惡相應造作種種的業因,而感受人、天、地獄愛非愛的果報無有間斷。從心如流水不暫住至如空聚落人奔走的六句,是喻明其相。末後,如是心法本非有等四句,是明空顯其性。本來心性空寂無所有,凡夫衆生執迷不悟,以爲有什麼外境和內心,于是沈淪生死苦海無有出期。若能觀心體空,一切煩惱無不解脫,如做夢的心是空的而夢境亦然。
戊叁 咒印
爾時、如來于諸衆生起大悲心,猶如父母愛念一子,爲滅世間大力邪見,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宣說觀心陀羅尼曰:“唵一室他二波羅二合底叁吠憚四迦盧弭五”爾時、如來說真言已,告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如是神咒具大威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咒時,舉清淨手,左右十指更互相叉,以左壓右更相豎握如縛著形,名金剛縛印。成此印已,習前真言盈滿一遍,勝于讀習十二部經所獲功德無有限量,乃至菩提不複退轉”。
此品雖有真言咒印,不過是方便助道而已,下面兩品──發菩提心品和成佛品以真言咒印爲主要義,故此品應觀察爲直往菩薩所修的法門,如上根大智的菩薩修行波羅密多門,從無分別智而證入真實法界,所以此咒印但爲上根利智的人修習心地觀的助道的法門。如楞嚴經之有楞嚴咒,則是輔佐修習叁昧法門的殊勝助緣,與發菩提心品的咒印相當。如來之所以說此咒印,乃是以大悲心而說的,爲要滅除世間一切邪知邪見,使衆生皆得安樂。而咒的文字,不是解說是秘密的,但可以依法去讀誦修持。當知此咒印是無漏法的真名句,是示佛證法的,若能如法如儀去讀誦修持,則所獲的功德非人天小果的功德可比擬。有一天,佛拈葉一片在手,問阿難曰:“是我的手上葉多?抑山中樹木葉多”?阿難答:“手上葉少,山中樹木葉多”。佛雲“我說的法如手上葉少,但佛智所證的法如山中樹木葉多”。因爲在名言力面,終難免落于邊際,直示親證的法是圓融無礙而圓滿的。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觀心品第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