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实解说”!
此段根据前文,特提“唯将心法为三界主”的问题来讨论。先把心的范围指实,而“心法本元不染尘秽”,指心自体,亦通真实性言。如胜鬘经亦论到心性本净,非烦恼所染,是烦恼与心性不相应故。既然“心性本净”,“不染尘秽”,为什么又染贪、嗔、痴呢?这贪、嗔、痴的三毒,难道不是尘秽吗?不但此也,且又唤什么作心?如以过去心为心,可是它已经过去了,残灭得连一撮遗灰也没有;若说未来的吧,它还在未来,没有生起;至于现在呢,又未免“昙花一现”之憾,因为现在心刹那生灭,没有一刻儿暂住下来。而且,在诸法内找不到心的性,在诸法之外找不到心的相,如果想在诸法的中间找到心,这是绝对不会有的事,因为诸法本身根本就是如幻如化的假相。诸法是如幻如化的假相,当然是没有心的,由此推论到不但说不上心为万法之主,而且什么是心都还有问题。记得禅宗二祖慧可见达磨云“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磨云“将心来与汝安”。慧可云“觅心了不可得”。达磨云“与汝安心竟”。所以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任你怎样底寻找它,终寻不得它的住处,一切诸佛尚且无心可见,何况住在浅薄凡夫地位的我们呢?这心等一切法,文殊以妙吉祥智而观之,皆不可立,不可施设,毕竟空故无由得见,见为诸法皆不过妄想分别而已。这是观三性中遍计执所执的虚妄相,故一切诸法皆由虚妄计度而现起。然则佛说“三界唯心”,其理由究竟安在!这质问之提出,正为显出为三界主的心,是如幻如化底不可捉摸的。所以请佛如诸法实相而为解说。
辛二 世尊解说
壬一 印许所问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
善男子!你所请问的意思,是如法如理的请问,因为心心所法的本性本来是空寂的的无形相无住处。若有形相住处,则变为死法了。心的空寂性,固然是不垢不净不不增不减,为启迪众生,明“心外无别法”,所以说“心法为三界主”。
壬二 喻明其相
“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水流,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刹那间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心如幻梦,于我法相执为我故。心如夜叉,能啖种种功德法故。心如青蝇,好秽恶故。心如杀者,能害身故。心如敌对,常伺过故。心如盗贼,窃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斗战故。心如飞蛾,爱灯色故。心如野鹿,逐假声故。心如群猪,乐杂秽故。心如众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触故”。
此中有二十六种比喻,于此分别解说。一、心如幻化:并没有坚实固定的体性和形相,像玩把戏变戏法一样,把一条小白手巾变成兔子,而众缘所生起的诸法都是如此,心法亦然。若了知幻化之法,则心地廊然清净一尘不染;若不了知,于是虚妄分别现起种种心相,在心所法中则有想受等种种苦乐生起,这都由虚妄分别的习气而现起的。二、心如水流:前六识有时或起或不起,是有间断的;而第七、第八识是无有间断的,但念念生灭,如长江之水后浪推前浪,滔滔底流动,前刹那的水决不是后刹那的水。三、心如大风:如眼识生起,凡有所看见的东西都看见了;其余诸识亦然。四、心如灯焰:若没有油和炷等众缘,不会有灯焰的现象生起。五、心如电光:这是以空中的电光为比喻,不久住故,正所谓“昙花一现”。我们心中常有妄想生起,倘若回光返照,就马上消灭了。六、心如虚空:他的自体本来是净的,但被客尘之所染污所以不净。七、心如猿猴:在山树林间,由此树跳至彼树,来去无有休息。八、心如画师:如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善画诸世间”。世间五蕴诸法尤其是色法,皆由虚妄分别的心,描写种种的境界出来。九、心如僮仆:虽然“心法为三界主”,但好像仆人差不多、跟著贪、嗔、痴三毒法后面跑,忙得不亦乐乎。佛典里有把十种烦恼名十使的,俱舍论以见思之惑立九十八使,使者令也、役也,这颗心完全被烦恼所驱使,不自由而形成阶下囚了。十、心如独行:诸识在每一刹那之顷,自类的只有一个心王生起,决不能有两个心王并驾齐驱。十一、 心如国王:烦恼诸心所现起,皆由心王所统辖,一切事法由心转变。十二、心如怨家:这个心能使身堕诸地狱,受诸苦恼。十三、心如埃尘:能生种种烦恼,暴风雨也似的袭来,令身不得安乐。十四、心如影像:于无常法颠倒而执常。十五、心如幻梦:于各种幻化境界,执著为我。十六、心如夜叉:起诸多不善的心作用,毁坏善心功德之法。夜叉能食人,而恶心把各种功德之法,都吞灭完了。十七、心如青蝇:一味地贪人世间五欲之乐。十八、心如杀者:如贪心生起,能使你堕诸恶道,不管你生与死,这不是同刽子手一样吗?十九、心如敌对:只要你稍有不景气象,他就“趁火打劫”,要来损害你。二十、心如盗贼:凡是功德善法,都被他偷得空空如也。二十一、心如大鼓:世界各种思想言论以及刀兵等种种的斗争,皆由内心发动而生出来。二十二、心如飞蛾:如蛾赴火,自烧自烂,此心贪求五欲亦然。二十三、心如野鹿:鹿本住在深山幽闲自在,而猎人入山打鹿,假作鹿鸣,鹿闻同类声音,被骗出深崖幽谷之间,致有伤身失命之不幸事。二十四、心如群猪:喜欢在污泥水中游戏,而心常与烦恼相应亦然。二十五、心如众蜂:专贪采蜜味,为虚荣而忙个不止。二十六、心如醉象:白痴似的逐他的淫欲,因此致被活擒。
壬三 空显其性
“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著,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
这心心所法,没有一定的所在,也没有内外中间的相状表现。若说是有内,即是空的;若说是有外,究在什么地方?毕竟求不得他的实在体性。而且、求之于三世固不可得,即求之于超越三世亦不可得。这三界有漏的心是染污的,由虚妄分别而生起,依遍计执的习气而生起,所以无固定的自性,一切毕竟无自性。如龟毛是空无所有,以龟毛织的布更加空无所有;所以心的体性是空,一切法皆以空为自性。要以龙树八不中道义而显心的如实的体性。
壬四 直指法界
“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著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所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不平等体无异故”。
心之体相如幻本空,在前面已经说过,故心法即是无为法。但无为法亦不即是心,不过无为无可说而心亦无可说,所以无为即心心即无为。为什么不可说心是无为?若说无为是心,是名断见,心生灭故;然又不可说离开心法而另有所谓无为法者,倘若另有心外的无为法,则又变成常见了。所以,舍二边而达中道,若能亲证得中实真理,了悟世间执有无的法执,是名贤圣。但贤圣亦性本空寂,俗谛中说圣说凡,第一义谛亦无圣凡可得。梁武帝问达磨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度僧写经不可胜纪,有何功德”?达磨答:“并无功德”。武帝问:“何以无功德”?达磨答:“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实无”。武帝问:“何谓真功德”?达磨答:“净智妙明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求于世”。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磨答:“廓然无圣”。由此,正明第一义谛凡空圣亦空。这即是离言自证之无为法界,在此无为法界中,戒无持犯,乘无大小,既无心心所法,亦无苦乐享受,而且连上中下差别之相亦没有。这是个完整的清净法界,因为凡圣平等,也就没有染净。因为自性无垢,既无垢亦无净,无有差别,平等平等,譬喻众多的水流入大海里去了,皆是一样的味道。所以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是最胜义,无尽亦无灭,常住不变,所谓最胜涅槃,是最胜智。一切法既无我所相,所以我所净,遍法界都是平等,亦不离一切不平等外另有平等可施设,所谓“离四句、绝百非”,要自心各各亲证相应,非言语所能诠表。从观心地见本来空寂所显的真实性,当下成佛,这是禅宗独有的法味。如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五祖宏忍抹去云“亦未见性”。以犹是此经空显其性之义。到了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文──六祖才廓然大悟:自性无有动摇,具足无量功德,才见性成佛,方是此“直指法界”之分齐。
庚六 结应修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这是结论上面所说的种种法,是出家菩萨应当修习的法,即是心地观法,假若要求得无上佛果的话。
戊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三世觉母妙吉祥,请问如来心地法,我今于此大会众,开演成佛观行门。此法难遇过优昙,一切世间应渴仰。十方诸佛证大觉,无不从此法修成;我是无上调御师,转正*轮周世界,化度无量诸众生,当知由悟心地观。一切有情闻此法,欣趣菩提得授记;一切有缘得记人,修此观门当作佛。诸佛自受大法乐,住心地观妙宝宫;受职菩萨悟无生,观心地门遍法界;后身菩萨坐觉树,入此观行证菩提。此法能雨七圣财,满众生愿摩尼宝;此法名为佛本母,出生三世三佛身;此法名为金刚甲;能敌四众诸魔军;此法能作大舟船,节渡中流至宝所。此法最胜大法鼓,此法高显大法幢,此法金刚大法螺,此法照世大法炬。此法犹如大圣主,赏功罚过顺人心。此法犹如沃润田,生成长养依时候。我以众喻明空义,是知三界唯一心,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为变化主。恶想善心更造集,过现未来生死因,依止妄业有世间,爱非爱果恒相续。心如流水不暂住,心如飘风过国土,亦如猿猴依树戏,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飞鸟无所碍,如空聚落人奔走。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执迷谓非无,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
三世觉母妙吉祥等四句,是说为三世佛母的文殊菩萨,以妙吉祥智观众生的痛苦,而为众生启请释迦如来说心地观法门,从此法难遇过优昙,至生成长养依时候一段,赞是佛所说的法。此心地观法是难逢难遇的,如没有殊胜的因缘,是不易听闻的。诸佛菩萨之所以能证得菩提果位者,无不由此心地观法修习而成。如我人要想利益同类有情或异类有情同时还要享受种种法乐,非修习此心地观法不可。从我以众喻明空义至爱非爱果恒相续八句,乃明三界唯心的意义,所谓心为变化主。在成唯识论三能变中讲得很详细,第八识多异熟性,第七识恒审思量,前六识了境相粗,这都与善恶相应造作种种的业因,而感受人、天、地狱爱非爱的果报无有间断。从心如流水不暂住至如空聚落人奔走的六句,是喻明其相。末后,如是心法本非有等四句,是明空显其性。本来心性空寂无所有,凡夫众生执迷不悟,以为有什么外境和内心,于是沉沦生死苦海无有出期。若能观心体空,一切烦恼无不解脱,如做梦的心是空的而梦境亦然。
戊三 咒印
尔时、如来于诸众生起大悲心,犹如父母爱念一子,为灭世间大力邪见,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宣说观心陀罗尼曰:“唵一室他二波罗二合底三吠惮四迦卢弭五”尔时、如来说真言已,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如是神咒具大威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咒时,举清净手,左右十指更互相叉,以左压右更相竖握如缚著形,名金刚缚印。成此印已,习前真言盈满一遍,胜于读习十二部经所获功德无有限量,乃至菩提不复退转”。
此品虽有真言咒印,不过是方便助道而已,下面两品──发菩提心品和成佛品以真言咒印为主要义,故此品应观察为直往菩萨所修的法门,如上根大智的菩萨修行波罗密多门,从无分别智而证入真实法界,所以此咒印但为上根利智的人修习心地观的助道的法门。如楞严经之有楞严咒,则是辅佐修习三昧法门的殊胜助缘,与发菩提心品的咒印相当。如来之所以说此咒印,乃是以大悲心而说的,为要灭除世间一切邪知邪见,使众生皆得安乐。而咒的文字,不是解说是秘密的,但可以依法去读诵修持。当知此咒印是无漏法的真名句,是示佛证法的,若能如法如仪去读诵修持,则所获的功德非人天小果的功德可比拟。有一天,佛拈叶一片在手,问阿难曰:“是我的手上叶多?抑山中树木叶多”?阿难答:“手上叶少,山中树木叶多”。佛云“我说的法如手上叶少,但佛智所证的法如山中树木叶多”。因为在名言力面,终难免落于边际,直示亲证的法是圆融无碍而圆满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观心品第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