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厭身品第七)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丙二 叁乘共法
丁一 大乘共行二乘法──十行
厭身品第七
這一品,屬于叁乘共法的大乘共行二乘法。此中所謂叁乘:一、聲聞乘,又雲小乘,速則叁生,遲則六十劫,修生空法,終于現世聞如來的聲教,悟四谛的真理以證得阿羅漢果。二、緣覺乘,又雲中乘,辟支佛乘,速則四生,遲則百劫,修生空法,在他最後一生不依如來的聲教,只要感飛花落葉的外緣,自覺十二因緣的真理以證得辟支佛果。叁、大乘,又雲菩薩乘,叁無數劫間修六度萬行,以證得無上菩提果。但是,這叁乘都共修習四念處觀,所謂四念處觀:一、身念處,觀身體爲不淨的東西,此肉體是父母所生的,肉體的內外汙穢充滿,沒有一點兒清淨的地方,所以觀身爲不淨。二、受念處,觀受是苦,受是苦樂的感覺,但樂是從苦的因緣而生,複又轉生苦,世間沒有實樂,所以觀受爲苦。叁、心念處,觀心爲無常,心依六根緣六塵,刹那刹那的生滅,沒有常住的時候,所以觀爲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爲無我,因爲法沒有自主自在的本性,所以觀爲無我。這是就苦谛而修的四念處,我們之所以有苦,因有此身、受、心、法四事,所以就此四事而觀不淨、苦、無常、無我,對破凡夫常、樂、我、淨的四顛倒。此四念處以慧爲體,慧依定、依念,念念于身、受、心、法所觀之處,所以得名念處。如法華玄義卷叁雲“念處是觀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觀”。所以觀此四法,對于超出叁界有漏之法有所助益,固然是聲聞、緣覺二乘人所修證的境界,亦大乘人共修共行的法,以大乘人亦應對破凡夫四顛倒的邪見故。大乘人雖不能抛棄教化衆生的負擔,而亦須斷除叁界的有漏煩惱。
“大乘共行二乘法”標題之下,有“十行”二字。從五乘看,通于叁乘;從大乘看,由十信、十住、至十回向、四加行位菩薩所修行的法,這是必經階段而不可忽略的。如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十住、十行位都是出家比丘,是修聲聞、緣覺法的二乘人。這樣,前厭舍品、無垢性品、修十信的,阿蘭若品、離世間品、修十住的,以及此厭身品修十行的,都是出家比丘和菩薩共同修行的。所以,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修十信、十住、十行法的,都是聲聞、辟支佛等二乘人。然此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位,爲菩薩的資糧位,又爲菩薩勝解行地,以菩薩法空勝解力而修六波羅密行。因爲修諸觀者以法空勝解爲最,若能證得法空的境界,則能伏斷一切叁界有漏煩惱,這即是修叁乘出世觀位的實證。
從經文看此品的結晶所在,如彌勒問雲“自于是身應作何觀”?所以,此品可以題作觀身品。誰也知道,最切近的是身,無論他是美的或醜的,但愛惜他,的確超越一切之上。所以,此品中有叁十七觀,最後觀身猶如車乘。“身”,梵語“伽耶”,此雲積聚,是一聚集的個體,是很多分子積聚起來的。以如今的團體來解釋他,這是最適合的。佛法所謂“一聚”,不能稱爲個體,是一個團體,這是我們應有的認識。然而一聚者,有狹義,有廣義。從狹義說,此身僅是一個色法的集團,是五蘊之中的色蘊,此色蘊包括五根、五塵、四大諸元素,由此諸元素組織成團體,名之曰身。但此更有別、有通,別則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區別中,身只是五根之一;通則是整個的身。若將此身詳細的考察,是各種元素在一起,都互有關系,不可偏廢。所以、此身可作爲五根的動力所依,此身的團體中有五根互相發用。如眼根有能發眼識作用,能觀察外界各種現象的形形色色;其他耳、鼻、舌、身都有同樣的發識功能。雖然身爲五根所依止之處,而五根各有其特質,各有等次的,如一色聚而沒有五根,則不能名之曰有情身,但是四大、五塵的積聚,不能有思想作用,卻成爲無機物了。從廣義說,身又是五蘊組識成的團體,即色、受、想、行、識五蘊。一、色蘊,總括五根、五境等有形的物質;二、受蘊,對境而感受苦樂;叁、想蘊,對境而想像彼此;四、行蘊,對境而造作善惡;五、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由此五蘊各別的作用,總集而成謂之身,所以不能專指色法而言。若身心分別而言,色蘊即身,而受想行識四蘊即心。心中受、想、行叁者,爲心上特別的作用,名之曰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而識爲心的本性,可名之曰心王。因五蘊爲身心的二法,如欲界、色界有身體的有情,這是五蘊而成;無色界無有身體的有情,只有四蘊(除色蘊)而成。這五蘊身,是虛僞的,如增一阿含經二十七雲“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爲幻法”。
這樣,有情身由五蘊的色心二法組識而成,所以是活動的有機體,正適合佛所說的薩迦耶見的意義。“薩迦耶見”,此雲有身見,五見中的身見執著五蘊假和合的團體,以爲有真實的我而起我我所的偏見。我們所知道的身,即五根、五塵、四大和合的色身。但人是五蘊的身,不是唯一色蘊的身,若僅是唯一色蘊,那是沒有情識活動的死屍了。此五蘊之法,是刹那生滅的,相續的,是“各別的因”如“相互的緣”合成的。此仗因托緣生起的五蘊之法,因業力所引而不散亂,相續不斷而成爲身。等到業力盡了,全體的生命如破沙盆也似的粉碎了。至此、五根敗壞,四大分離,前六識亦不起,一切業力都潛伏在第八阿賴耶識裏,遇有相當的因緣,則由強力的業力發動,又成爲後世的有情身。于是生而複死,死而複生。複次、此中所觀的五蘊身,爲五取蘊身。取即煩惱,取即貪愛的增上相,所以這五取蘊身也即叁界有情的有漏身。如將此所觀的身,認識清楚,則可以明白此品的大意了。
戊一 彌勒興問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既悟出家菩薩摩诃薩厭離世間住阿蘭若,調伏其心修無垢行,然此菩薩住空閑處,自于是身應作何觀”?
這叁乘共法──厭身品、波羅密多品、功德莊嚴品,都是彌勒菩薩所提問的。這是根據前四品佛所說的離世間而住阿蘭那的扼要處,而使住阿蘭那者對于人生更進一步來觀察,對于了解人生格外深入一層,得到完全的透徹。住阿蘭那的出家菩薩,已具有正信、正戒、正見,能調伏身心修無垢行,修習禅定止觀,然而對自身應修什麼觀?前厭舍品的厭世觀,正明出家的原因,完成個人的信念與理想;離世間品爲出世修行之所依止,此品正明出世觀的本相。所謂“出世”,並不是將此身抛出世界之外,應知這個身就是世間,只要對于此五蘊身能看破,這就是出世。所以是身應作何觀,正是叁乘出世觀的扼要處;阿蘭那不過修此觀行的場所而已。能否脫離煩惱的迷網,要看心裏有沒有光明的出世觀境,住阿蘭那決不是暝坐就可了事;唯在什麼都不搖動的那個入定的圓澄心,才可以開拓真善的人生出來。所以、維摩在示病時,爲衆人觀身無常苦空,而論到自身應作何觀。卻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這完全是心理解放,濁性去盡,清醒的潔淨的披露。若能不被有漏的五取蘊身和四顛倒見所迷惑,觀察他是不淨的、虛僞的,即見實相實性的真理。本來萬法都是幻生的,空的,若能“照見五蘊皆空”,幻化空身即是佛的法身。然觀身有深淺的區別,先要認識此五蘊身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他不能給予快樂和自由。所以、彌勒的請問,是極有價值的,是代表勝解行位的大乘人而問的,也是代表二乘人回小向大而問的。這是彌勒菩薩以勝應身而說法,亦是彌勒爲攝受十行、十回向地前的菩薩而說法。從另一方面說,彌勒現生兜率及將來閻浮提成佛說法,這都是變化身,都是說叁乘法的,所以由彌勒來啓問。其實,這叁乘法亦就是地前大乘共修的法。從兩方面看,從一分叁,從叁歸一。這叁乘共法,唯佛的應化身說,這是一乘菩薩爲滿足叁乘人的幸福而說的。
戊二 世尊許說
己一 許諾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爲衆生起大悲心,請問如來入聖智觀妙行法門。汝當善聽!今爲汝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對彌勒說:你的大悲心,爲攝受十地以前的大乘衆而問入聖智觀的法門。要和聖智觀相應,須具有正信、正戒、正見、正定,否則沒有修入聖智觀的希望。你聽著!我今特爲你們解說。是的!世尊!我很願意聽你講。
己二 解說
庚一 總標有漏身觀
“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四威儀中微細觀察:是有漏身,叁十七種不淨穢惡,是不可愛、是不堅牢”。
前面曾講過,住阿蘭那的出家菩薩和鳥獸、獵人、隱士者流是完全不同的,他是修禅定的人,以定而修聖智觀而求無上佛果的。將這有漏身,涉在四威儀中去觀察,觀這有漏身包含有叁十七種不淨的,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堆著汙穢的怨毒。這種觀察,便是佛法的實驗。如今科學家談實驗,是在外面另取一物來實驗;佛法則以自身來實驗,這是超人一等的。
庚二 別分叁十七觀
“當觀此身猶如坯器,外以雜彩金銀七寶巧飾莊嚴,內以糞穢種種不淨填塞充滿,兩肩擔負隨器而行,其有見者皆生愛樂,不知器中盛滿不淨。有六黑蛇常在此器,一蛇隨動器即破壞,毒害臭惡竟無所堪。世間之人莊嚴其身,如彼彩畫盛不淨器。貪、嗔、癡叁名爲心病,風、黃、痰、蔭名爲身病,內外六病能害身心,如彼六蛇居于器內;一一蛇動器即破壞,一一病發身即無常。善男子!出家菩薩處于空閑觀察是身,名爲第一不淨觀相”。
出家菩薩于日夜中,又觀自身臭穢不淨,猶如死狗。何以故?彼身亦是父母不淨爲生緣故。出家菩薩又觀自身如蟻子臺安住衆蟻,時有白象來至臺邊,以身觸臺臺即崩碎。善男子!此臺所謂五蘊之身,白像是爲琰魔羅使,身歸後世如象壞臺。出家菩薩,又觀自身而作是念:我今此身從頂至足,皮、肉、骨、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厭身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