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波羅密多品第八)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波羅密多品第八)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丁二 二乘回趣大乘法──十回向

  戊一 修行諸度

  波羅密多品第八

  “波羅密”者,此雲到彼岸,如世間之過渡者,其目的即從此岸而達到彼岸,故名到于彼岸。但此“到彼岸”者,以所喻之佛法而論,即以生死爲此岸,涅槃爲彼岸,諸菩提分法爲渡舟;以此諸菩提分法之渡舟,從此苦岸渡過煩惱海之邊際而達到究竟常樂之目的,乃名爲到彼岸也。所以、此到彼岸之意義,若廣而言之,即是叁界、六道生死輪回爲此岸,以無住處大般涅槃爲彼岸也。又此叁界皆以名言假立故,一切有漏虛妄分別爲此岸,而根本無分別智所證究竟實相之理爲彼岸也。略言之,生死爲此岸,涅槃爲彼岸,我法二執及一切煩惱所知之二障,與有漏業爲中流,以布施持戒等爲渡舟也。所以,度生死之海而到于涅槃之岸,其中間必斷除二執,解脫二障,圓滿一切功德法財,而後方能達到無上菩提之目的。二執爲二障之所依,有二執故即有二障,有二障故即起一切有漏善不善*輪回生死海中,所以要超過生死海,必須解脫二障之根,方能爲圓滿究竟之到彼岸也。

  此“到彼岸”,簡言之,即以菩提分法爲能度,以叁乘人爲所度也。菩提分者,廣爲叁十七道品,略爲戒、定、慧之叁學,而廣略適中即是大乘六度或十波羅密法,由此十種波羅密法,成就一切功德,圓滿法身,而度脫斷除一切煩惱有漏之苦法;所以此十種波羅密法,爲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之工具也。此即略明波羅密多之大意。

  此品屬叁乘共法中之第二大科。前品爲大乘共行二乘法,今此波羅密多品和功德莊嚴品,即是二乘回趣大乘法,明二乘向大所應受之法也。若從別一方法觀之,厭舍無垢兩品之超欲界法,是“十信”菩薩所修之法;阿蘭若、離世間兩品之超上界法,即是“十住”菩薩所修之法;厭身品之共行二乘法,即是“十行”菩薩所修之法;今此波羅密多、功德莊嚴兩品之回向大乘法,即是“十回向”菩薩所修之法也。又此波羅密者,本爲信、住、行、向、地菩薩之所共修,但十信菩薩多修戒,十住菩薩多修禅定,十行菩薩多修觀慧,而此十回向菩薩則定慧均修,故專名波羅密多,爲十回向菩薩所修之行也。“回向”者,即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亦即回衆生法而趣向菩提,回世俗法而趣向第一義谛也。

  己一 長行

  庚一 問答偏贊阿蘭若

  辛一 慈氏興問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殷勤稱贊住阿蘭若修菩薩行,而不稱贊住于余處修菩薩行?如來一時在靈鹫山,爲諸菩薩廣說法要而作是言:“菩薩或時止淫女家、親近屠者,示教利喜,無數方便饒益衆生,爲說妙法令入佛道”。世尊今日爲新發意所說妙法極不如是。然我等類親于佛前得聞深法,無有疑惑,惟願如來爲未來世求佛道者,演說甚深微妙真理,令菩薩行無複退轉”。

  彌勒菩薩興問世尊,爲何偏贊阿蘭若處而不稱贊余處。換句話說,世尊稱贊菩薩修菩薩行時,若住阿蘭若處,即獲得無數之功德方便、利益,乃至速得圓滿證大菩提,其理由安在?同時、世尊不贊余處,和說余處有種種不便菩薩修菩薩行事,及難成辦菩提之果,其理由亦何居?如來一時下,即舉佛昔時說法和現時說法之矛盾處,興問世尊偏贊阿蘭若之意義也。因佛于靈鹫山中爲諸菩薩說法要之時,曾說菩薩修菩薩行,于一切處皆可修習,乃至淫女、屠者之家,亦皆是菩薩修菩薩行之處。而今世尊又對新發意菩薩說修菩薩行,要住阿蘭若處最爲吉祥,反說余處菩薩行之難成,這豈非世尊說法之矛盾處,故興問也。然我等類下,重白興問之本意。並非自己不解,疑世尊說法之矛盾,而實爲未來衆生,利益未來之新學菩薩,斷決未來衆生之疑惑,故發問也。換言之,即是替未來修菩薩行之菩薩,征問菩薩行法當如何受持,以及修行何種行門也。

  辛二 釋尊垂答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善男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求菩提道,有二菩薩: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菩薩爲欲化導,淫室、屠肆皆得親近,出家菩薩則不如是。然此菩薩各有九品,上根叁品皆住蘭若,無間精進利益有情。中下二根諸菩薩等,隨宜所住方處不定,或住蘭若或居聚落,隨緣利益安隱衆生。如是行門,汝應觀察。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修習佛道,已得無漏真實之法,隨緣利樂一切有情。若有佛子未得真智住于蘭若,要當親近諸佛菩薩,若有值遇真善知識,于菩薩行必不退轉。以是因緣,諸佛子等應當至心求見一佛及一菩薩。善男子!如是名爲出世法要。汝等鹹當一心修學!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厭離世間,住阿蘭若省用功力,得圓滿八萬四千波羅密行,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者何?若舍名利住山林者,于身命財必無吝惜,永無系屬,自然易滿叁種波羅密多”。

  此中答分叁段:第一段、世尊答彌勒菩薩所問住阿蘭若之與否,因有兩類菩薩之不同,故有一應住一不必住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求菩提道者,即是發此希求成佛無上菩提之心。阿耨多羅,此雲無上;叁藐,此雲正等;叁菩提,此雲正覺:合言之,即無上正等覺。此心,即超過一切凡夫二乘之大菩提心也。在家菩薩下,明修菩薩行之菩薩中,有兩類菩薩之不同,此在家菩薩修菩薩行時,爲欲教化諸衆生引誘惡劣之有情,故隨時隨地皆是行菩薩道處;甚至于殺害有情之屠者與淫女,亦可同居同事。他若社會上之農、工、商、學等等,亦無非是在家菩薩修菩薩之妙用,如引誘衆生之方便,更可知也。出家菩薩下,明新發意出家菩薩則不能如是。然在家、出家之上根菩薩,均住阿蘭若處修菩薩行,同時亦能入世利樂無數有情;中下根則不然,其修菩薩行之住處,可隨宜而安利益有情,不定住阿蘭若也。各有九品者,上中下根各有叁品,合之成爲九品。第二段、因菩薩行住高下之不同,而定住阿蘭若與否之差別也。已得無漏至一切有情,明初地已上菩薩,已證無漏法體,親證諸法實相,具足無漏大智,其心堅固,能轉一切煩惱而不爲一切煩惱所轉,所以可隨緣利益一切有情,不必住阿蘭若也。未得真智至及一菩薩,明地前之信、行、住、向菩薩,對于真實之智,諸法實相之理,尚未親證,所以修菩薩行時應住阿蘭若,應常親近善知識,及供養恭敬諸佛菩薩,以求無上菩提之法,使菩薩法永不退轉也。善知識,即是涅槃經中所謂四依菩薩也。因初地已上菩薩,親證無漏智體,能爲衆生之所依故。應當至心求見一佛,即是勸勉地前菩薩,發願求見一佛,得生淨土等;因往生淨土得見佛菩薩等,于菩提心即不退轉也。善男子下,是勸未得真智菩薩,應當如是奉持進行,故呼彌勒勸告大衆也。第叁段、明出家菩薩未得真智,即應遠離世間熱鬧五欲之所,住阿蘭若處修菩薩行,有無數方便,得種種功德。所謂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見效大,能于最短期間獲得八萬四千波羅密行,速得菩提果也。叁種波羅密,即是名字、親近、真實波羅密也。

  庚二 問答具修波羅密

  辛一 慈氏重問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住阿蘭若出家菩薩不蓄財寶,以何因緣能得圓滿檀波羅密”?

  彌勒問意,即是菩薩住曠野處,舍棄一切財寶,以何能修布施圓滿檀波羅密。

  辛二 釋尊廣答

  壬一正明修行十度

  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善男子!住阿蘭若出家菩薩,入于聚落所乞之食,先以少分施于衆生,又以余分施于所欲,即得名爲檀波羅密。以自身命供養叁寶,頭目髓腦施來求者,即得名爲親近波羅密。爲求法者說出世法,令發無上菩提心故,即得名爲真實波羅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布施波羅密多。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故,修十二頭陀之行,若行步時看二肘地,不損衆生,即得名爲持戒波羅密。堅持禁戒不惜軀命,即得名爲親近波羅密。爲求出世說法教化,令發無上菩提之心,即得名爲真實波羅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持戒波羅密多。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能滅嗔恚得慈心叁昧,亦無毀辱一切衆生,即得名爲忍辱波羅密。(古今原少親近一段)若爲一人說一句法,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得名爲真實波羅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忍辱波羅密多。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爲令衆生得成佛故修精進行,未得成佛福智贏弱,不貪安樂,不造衆罪,于昔菩薩行苦行中深生歡喜,翹敬宗仰常無休息,以是因緣即得名爲精進波羅密。棄舍身命如捐涕唾,一切時中未嘗懈怠,即得名爲親近波羅密。遇有緣者說最上道,令趣無上正等菩提,即得名爲真實波羅密。由精進心,如是十行過去不退、現在堅固、未來速滿。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摩诃薩成就精進波羅密多。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修習叁昧,爲攝諸法令不散失,入諸解脫永斷邊見,現于神通化彼衆生,令得正智斷煩惱本,入真法界悟如實道,當趣菩提,以是因緣即得名爲禅定波羅密。欲令衆生如我無異,悉得滿足調伏有情,不舍叁昧,不惜身命,修此叁昧即得名爲親近波羅密。爲諸衆生說深妙法,皆令趣向無上菩提,即得名爲真實波羅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禅定波羅密多。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處于空閑,親近供養諸佛菩薩,一切智者常樂聽聞甚深妙法,心生渴仰恒無厭足,善能分別二谛真理,斷除二障,通達五明,說諸法要,能決衆疑,以是因緣即得名爲般若波羅密。爲求半偈棄舍身命,不憚衆苦至大菩提。即得成就親近波羅密。于大會中爲人說法,于深妙義無所秘惜,能令發起大菩提心,于菩薩行得不退轉。常能觀察我身、蘭若及菩提心、真實法身,如是四種無有差別,如是如是觀妙理故,即得名爲真實波羅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般若波羅密多”。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空閑處,常能修習方便勝智波羅密多,以他心智慧了有情意樂、煩惱、心行…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波羅密多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