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波罗密多品第八)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丁二 二乘回趣大乘法──十回向
戊一 修行诸度
波罗密多品第八
“波罗密”者,此云到彼岸,如世间之过渡者,其目的即从此岸而达到彼岸,故名到于彼岸。但此“到彼岸”者,以所喻之佛法而论,即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诸菩提分法为渡舟;以此诸菩提分法之渡舟,从此苦岸渡过烦恼海之边际而达到究竟常乐之目的,乃名为到彼岸也。所以、此到彼岸之意义,若广而言之,即是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为此岸,以无住处大般涅槃为彼岸也。又此三界皆以名言假立故,一切有漏虚妄分别为此岸,而根本无分别智所证究竟实相之理为彼岸也。略言之,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我法二执及一切烦恼所知之二障,与有漏业为中流,以布施持戒等为渡舟也。所以,度生死之海而到于涅槃之岸,其中间必断除二执,解脱二障,圆满一切功德法财,而后方能达到无上菩提之目的。二执为二障之所依,有二执故即有二障,有二障故即起一切有漏善不善*轮回生死海中,所以要超过生死海,必须解脱二障之根,方能为圆满究竟之到彼岸也。
此“到彼岸”,简言之,即以菩提分法为能度,以三乘人为所度也。菩提分者,广为三十七道品,略为戒、定、慧之三学,而广略适中即是大乘六度或十波罗密法,由此十种波罗密法,成就一切功德,圆满法身,而度脱断除一切烦恼有漏之苦法;所以此十种波罗密法,为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之工具也。此即略明波罗密多之大意。
此品属三乘共法中之第二大科。前品为大乘共行二乘法,今此波罗密多品和功德庄严品,即是二乘回趣大乘法,明二乘向大所应受之法也。若从别一方法观之,厌舍无垢两品之超欲界法,是“十信”菩萨所修之法;阿兰若、离世间两品之超上界法,即是“十住”菩萨所修之法;厌身品之共行二乘法,即是“十行”菩萨所修之法;今此波罗密多、功德庄严两品之回向大乘法,即是“十回向”菩萨所修之法也。又此波罗密者,本为信、住、行、向、地菩萨之所共修,但十信菩萨多修戒,十住菩萨多修禅定,十行菩萨多修观慧,而此十回向菩萨则定慧均修,故专名波罗密多,为十回向菩萨所修之行也。“回向”者,即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亦即回众生法而趣向菩提,回世俗法而趣向第一义谛也。
己一 长行
庚一 问答偏赞阿兰若
辛一 慈氏兴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殷勤称赞住阿兰若修菩萨行,而不称赞住于余处修菩萨行?如来一时在灵鹫山,为诸菩萨广说法要而作是言:“菩萨或时止淫女家、亲近屠者,示教利喜,无数方便饶益众生,为说妙法令入佛道”。世尊今日为新发意所说妙法极不如是。然我等类亲于佛前得闻深法,无有疑惑,惟愿如来为未来世求佛道者,演说甚深微妙真理,令菩萨行无复退转”。
弥勒菩萨兴问世尊,为何偏赞阿兰若处而不称赞余处。换句话说,世尊称赞菩萨修菩萨行时,若住阿兰若处,即获得无数之功德方便、利益,乃至速得圆满证大菩提,其理由安在?同时、世尊不赞余处,和说余处有种种不便菩萨修菩萨行事,及难成办菩提之果,其理由亦何居?如来一时下,即举佛昔时说法和现时说法之矛盾处,兴问世尊偏赞阿兰若之意义也。因佛于灵鹫山中为诸菩萨说法要之时,曾说菩萨修菩萨行,于一切处皆可修习,乃至淫女、屠者之家,亦皆是菩萨修菩萨行之处。而今世尊又对新发意菩萨说修菩萨行,要住阿兰若处最为吉祥,反说余处菩萨行之难成,这岂非世尊说法之矛盾处,故兴问也。然我等类下,重白兴问之本意。并非自己不解,疑世尊说法之矛盾,而实为未来众生,利益未来之新学菩萨,断决未来众生之疑惑,故发问也。换言之,即是替未来修菩萨行之菩萨,征问菩萨行法当如何受持,以及修行何种行门也。
辛二 释尊垂答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善男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提道,有二菩萨: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菩萨为欲化导,淫室、屠肆皆得亲近,出家菩萨则不如是。然此菩萨各有九品,上根三品皆住兰若,无间精进利益有情。中下二根诸菩萨等,随宜所住方处不定,或住兰若或居聚落,随缘利益安隐众生。如是行门,汝应观察。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修习佛道,已得无漏真实之法,随缘利乐一切有情。若有佛子未得真智住于兰若,要当亲近诸佛菩萨,若有值遇真善知识,于菩萨行必不退转。以是因缘,诸佛子等应当至心求见一佛及一菩萨。善男子!如是名为出世法要。汝等咸当一心修学!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厌离世间,住阿兰若省用功力,得圆满八万四千波罗密行,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舍名利住山林者,于身命财必无吝惜,永无系属,自然易满三种波罗密多”。
此中答分三段:第一段、世尊答弥勒菩萨所问住阿兰若之与否,因有两类菩萨之不同,故有一应住一不必住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提道者,即是发此希求成佛无上菩提之心。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合言之,即无上正等觉。此心,即超过一切凡夫二乘之大菩提心也。在家菩萨下,明修菩萨行之菩萨中,有两类菩萨之不同,此在家菩萨修菩萨行时,为欲教化诸众生引诱恶劣之有情,故随时随地皆是行菩萨道处;甚至于杀害有情之屠者与淫女,亦可同居同事。他若社会上之农、工、商、学等等,亦无非是在家菩萨修菩萨之妙用,如引诱众生之方便,更可知也。出家菩萨下,明新发意出家菩萨则不能如是。然在家、出家之上根菩萨,均住阿兰若处修菩萨行,同时亦能入世利乐无数有情;中下根则不然,其修菩萨行之住处,可随宜而安利益有情,不定住阿兰若也。各有九品者,上中下根各有三品,合之成为九品。第二段、因菩萨行住高下之不同,而定住阿兰若与否之差别也。已得无漏至一切有情,明初地已上菩萨,已证无漏法体,亲证诸法实相,具足无漏大智,其心坚固,能转一切烦恼而不为一切烦恼所转,所以可随缘利益一切有情,不必住阿兰若也。未得真智至及一菩萨,明地前之信、行、住、向菩萨,对于真实之智,诸法实相之理,尚未亲证,所以修菩萨行时应住阿兰若,应常亲近善知识,及供养恭敬诸佛菩萨,以求无上菩提之法,使菩萨法永不退转也。善知识,即是涅槃经中所谓四依菩萨也。因初地已上菩萨,亲证无漏智体,能为众生之所依故。应当至心求见一佛,即是劝勉地前菩萨,发愿求见一佛,得生净土等;因往生净土得见佛菩萨等,于菩提心即不退转也。善男子下,是劝未得真智菩萨,应当如是奉持进行,故呼弥勒劝告大众也。第三段、明出家菩萨未得真智,即应远离世间热闹五欲之所,住阿兰若处修菩萨行,有无数方便,得种种功德。所谓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见效大,能于最短期间获得八万四千波罗密行,速得菩提果也。三种波罗密,即是名字、亲近、真实波罗密也。
庚二 问答具修波罗密
辛一 慈氏重问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住阿兰若出家菩萨不蓄财宝,以何因缘能得圆满檀波罗密”?
弥勒问意,即是菩萨住旷野处,舍弃一切财宝,以何能修布施圆满檀波罗密。
辛二 释尊广答
壬一正明修行十度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善男子!住阿兰若出家菩萨,入于聚落所乞之食,先以少分施于众生,又以余分施于所欲,即得名为檀波罗密。以自身命供养三宝,头目髓脑施来求者,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为求法者说出世法,令发无上菩提心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布施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故,修十二头陀之行,若行步时看二肘地,不损众生,即得名为持戒波罗密。坚持禁戒不惜躯命,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为求出世说法教化,令发无上菩提之心,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持戒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能灭嗔恚得慈心三昧,亦无毁辱一切众生,即得名为忍辱波罗密。(古今原少亲近一段)若为一人说一句法,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忍辱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为令众生得成佛故修精进行,未得成佛福智赢弱,不贪安乐,不造众罪,于昔菩萨行苦行中深生欢喜,翘敬宗仰常无休息,以是因缘即得名为精进波罗密。弃舍身命如捐涕唾,一切时中未尝懈怠,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遇有缘者说最上道,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由精进心,如是十行过去不退、现在坚固、未来速满。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摩诃萨成就精进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修习三昧,为摄诸法令不散失,入诸解脱永断边见,现于神通化彼众生,令得正智断烦恼本,入真法界悟如实道,当趣菩提,以是因缘即得名为禅定波罗密。欲令众生如我无异,悉得满足调伏有情,不舍三昧,不惜身命,修此三昧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为诸众生说深妙法,皆令趣向无上菩提,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禅定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处于空闲,亲近供养诸佛菩萨,一切智者常乐听闻甚深妙法,心生渴仰恒无厌足,善能分别二谛真理,断除二障,通达五明,说诸法要,能决众疑,以是因缘即得名为般若波罗密。为求半偈弃舍身命,不惮众苦至大菩提。即得成就亲近波罗密。于大会中为人说法,于深妙义无所秘惜,能令发起大菩提心,于菩萨行得不退转。常能观察我身、兰若及菩提心、真实法身,如是四种无有差别,如是如是观妙理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般若波罗密多”。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空闲处,常能修习方便胜智波罗密多,以他心智慧了有情意乐、烦恼、心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波罗密多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