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波罗密多品第八)▪P2

  ..续本文上一页差别,应病与药悉令除差,自在游戏神通三昧,发大悲愿成熟众生,诸佛之法无不通达,以是因缘即得名为方便善巧波罗密多。为欲饶益诸众生故,于身命财都不固惜,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多。为诸众生怨亲平等,说微妙法令入佛智,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多。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方便善巧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入于山林,为诸众生常能修习愿波罗密,心恒观察诸法真性,非有非空中道妙理,于世俗事悉能辨了,为化有情恒修慈悲,以是因缘即得名为愿波罗密。以四弘愿摄受众生,乃至舍身不坏悲愿,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说微妙法辩才无碍,若有听闻毕竟不退,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愿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以正智力善了有情心行黑白,能为众生说相应法,令入大乘甚深妙义,即能安住究竟涅槃,以是因缘即得名为力波罗密,以正智眼照见五蕴空寂之理,能舍身命利众生故,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以妙智力化邪见众,令断轮回生死恶业,趣向常乐究竟涅槃,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力波罗密多。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于一切法了知善恶,远离邪见摄受正法,不厌生死不乐涅槃,即得名为智波罗密。不爱自身怜湣众生,于身命财恒修大舍,即得名为亲近波罗密。以微妙智为诸众生说一乘法,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即得名为真实波罗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智波罗密多”。

  文分为十段,即是十波罗密也。此十波罗密各分为名字、亲近、真实波罗密之三种。名字波罗密者,菩萨行罗波密时,虽能利益一切众生,但不过暂时使众生获利,不能永远与众生妙乐,故名名字波罗密也。亲近波罗密者,即是菩萨行波罗密时,虽未能与众生常住之安乐,但若遇为法为人之事,即亡身损命舍弃头目髓脑,皆喜乐而为,故名亲近波罗密,以近于波罗密法故。真实波罗密者,即是演说大乘妙法,利益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照空三界之谜,了知诸法实相之理,能使众生一劳永安,故名真实波罗密也。

  第一、布施波罗密:住阿兰若之菩萨,于所乞之食,分为三分:一分施于众生,一分供养有德同伴,一分留为自己充饥,此即为随力随分之布施,亦即名为名字檀波罗密也。菩萨布施檀波罗密行,若能舍己自身供养三宝,及施来求者而不吝惜,即为亲近波罗密也。菩萨若能为求法者说出世法令发菩提心者,即是布施波罗密中第三真实波罗密也。进言之、此布施波罗密中第一名字波罗密,即是身外之财而施于众生也。第二亲近波罗密,即不但身外之财施于众生,即妻子、儿女、头、目、骨、血皆能施于众生,所谓内外施之内施者,即是此也。第三真实波罗密多者,前二波罗密法皆是与众生暂时之乐,而此说法利生能使众生得大菩提,乃名为真实波罗密也。然此真实波罗密法,若确实而言,非地上菩萨所不能修行,因地前菩萨修行亲近波罗密法,亦且易退──如舍利弗于第六住中行菩萨道,为舍眼事而退回──以无证真智慧力,易被烦恼所转故。若依圣言教量诸佛亲证之理,展转教化众生,信、住、行、向亦能随分修行真实波罗密也。

  第二、持戒波罗密:此持戒波罗密中亦有三种:修行十二头陀之行,举足看二肘地等,即是名字持戒波罗密。看二肘地者,一肘合中国尺一尺有余,二肘即不足三尺之地,持戒菩萨行动之时,目光不散,只顾足前之地,恐伤害一切有情也。若进步言之,一面坚持禁戒,一面不惜身命供养三宝等,即为亲近波罗密也。从此再进一步,为求法者施于无上妙法,令得无上菩提大果,即名为真实波罗密也。

  第三、忍辱波罗密三种:在此三种忍辱波罗密中,经文缺亲近波罗密。若从其他诸度所明,此第二亲近波罗密,亦是舍弃头目脑髓施于众生而不吝惜,如金刚经中所明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等是也。若为一人说一句法,即明说法之重要,和利生之宏大,乃是真实忍辱波罗密也。

  第四、修行精进波罗密:为令众生至修精进行,是地上菩萨已证无漏之智,但为成就众生得成佛故,修精进行。未得成佛至精进波罗密,即是初发心菩萨,未得无漏清净智故福智赢弱,但不贪安养,不造重罪,而于菩萨行法及三宝等,深生欢喜、敬仰,故名为精进波罗密也。弃舍身命下,即明亲近、真实两种波罗密,其大意如上述。由精进心,至成就精进波罗密,总明精进波罗密,能于过、现、未三世坚固不退,发精进心修诸波罗密法,即能速证菩提道也。又此精进波罗密,遍于十波罗密中,无论布施、忍辱等,皆要有此精进波罗密法而后方能圆满,故此精进波罗密即通十波罗密,而为成就十波罗密之行动力也。

  第五、禅定波罗密:令不散失,即是修三昧等令心专注一境,观念思维而不散缘其他诸法也。入诸解脱,即八解脱、三解脱等。永断边见至禅定波罗密,即是断邪见而生正见,断烦恼业障而得六种神通,化导一切有情令彼各得正智,各入般若海中,亲证法界之理,彻悟真如实道及趣向大菩提等,即名禅定波罗密也。欲令众生如我无异下,菩萨修禅定时,欲令众生与我无异,所得三昧悉皆平等,而又不惜身命不畏劬劳,不舍三昧为法为人等,即名亲近波罗密也。换言之,即菩萨不但自修,而以此所修之法味教化众生,调伏有情,当呵斥者呵斥,当鼓励、教诫者即鼓励教诫之,即名为亲近波罗密也。如能说法利生,即名真实波罗密也。

  第六、般若波罗密:出家菩萨至恒无厌足,即是菩萨住于空闲之处,若佛在世应常亲近诸佛,若不在世即于甚深之法,应当恭敬奉持心生渴仰也。善能分别至般若波罗密,即是复能善为观察二谛,断二障,修五明──声明、医药、工巧、因明、内明──决众疑,乃名为般若波罗密也。为求半偈下,明菩萨求法半偈亡身,如世尊因地在雪山求法,不惜身命,即为亲近波罗密也。于大会中至得不退转,是明为众生说法无所吝惜。常能观察我身至真实波罗密,即是观自身、兰若、菩提、法身四法,平等平等,无有差别。因自身即佛身,自身即菩提等。所以佛问维摩诘而罗摩诘答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此即为真实波罗密也。

  第七、方便波罗密:从般若起五种波罗密法,若对前五而言,前五即是修福,后五即是修慧;但第六之般若若对后四而言,此般若即为根本智,后四即是从此根,本智所起四种后得智也。常能修习方便胜智波罗密,此方便智都从根本智而起,故名为胜智也。他心即是他有情心,依此他有情所起之心为本质缘,在自心上显现他心之影像,而能了知他心,即为他心智也。心行差别之行,即五蕴中之行蕴,在此行蕴和心法心所法中,观察其种种差别也。自在游戏下,所谓以种种方便,用种种善巧,方便利益有情,即为方便波罗密也。方便中第二三波罗密,其大义如上。

  第八、愿波罗密:出家菩萨下,即菩萨住山林中,以大悲愿心为诸众生,恒修波罗密法,以大悲心观察诸法实相,非空非有、非一非异,所谓离四句、绝百非,深契无上中道之义。又以此大愿心观诸俗事,起大慈悲利益有情,因此即名愿波罗密。四宏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等之四宏大愿,以此四宏大愿不惜身命,不坏悲愿利益众生,即名亲近波罗密。说微妙法下,即在此二种愿上,再以深妙之法恒时教化众生,即名真实愿波罗密。

  第九、力波罗密:出家菩萨下,明入地已上菩萨,以大智力观察众生善恶无记之业,随机宣说相应之法,令入安住大涅槃果,即名力波罗密多。黑白,即善恶法也。正智眼,即以根本无分别智照见五蕴皆空,生佛平等,物我一如,所以发起大悲智力,舍身亡命利益众生,即名亲近波罗密也。以妙智力下,苟能再以妙智方便之力,断众生邪见,破众生迷网,断除生死轮回之苦果,即名真实波罗密也。

  第十、智波罗密:前力波罗密乃此智之用,故此智波罗密即是正明彼力用之体也。出家菩萨下,明依此智力了知众生之心性,悟达诸法善恶之真理,不厌身死度脱一切有情,即名智波罗密,若能秉此智力,不惜个人之牺牲身命,怜湣利益众生即名亲近智波罗密也。一乘法,即最为究竟之法。若依事而说,法性互融,交遍相入。依理而说,一一法皆是法性,众生身即真如性也;换言之,即一切法皆空而一一法皆是真如法也。又此一一之法,皆是利益众生,令趣无上大菩提果,令证诸法之实相,故名一乘究竟之法。说此一乘究竟之法,利益众生,即名真实智波罗密也。

  壬二 广明差别诸门

  “善男子!如是等波罗密多,以何义故说为八万四千差别?汝等当知!为多贪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密多,为多嗔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密多,为多痴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密多,为等分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密多。善男子!于如是等二千一百波罗密多以为根本,转增上倍,遂成八万四千波罗密多。如是等法,皆利他行。善男子!若有众生其性难调,闻是法已,心未调伏,即为宣说八万四千诸三昧门,如是妙法,皆自利行。若有众生其性难调,闻是法已心未调伏,即为宣说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如是妙法皆利他行。善男子!我为调伏一切有情说如是法,及以无数善巧方便,现种种相教化众生。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人天普称如来名为导师”。

  “差别诸门”者,因此文中有波罗密门及三昧门、陀罗尼门之不同,而此一一门中其法宽广,皆有八万四千之多,故以之而立其名也。此中之十波罗密以及下之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所以要八万四千者,因众生之烦恼有八万四千,故佛说此能对治之法门亦有如是之数;否则所对治之烦恼数多,而能对治之法少,则便断烦恼不尽。唯其如是,如来以八万四千波罗密门,度众生出生死烦恼之海而到彼岸也。次从汝等当知至为等分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密多者,正因众生之各各烦恼有轻重之不同,故分别演说之法亦有四种:如为多贪众生,则为宣说二千一百对…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波罗密多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